六 表里如一(1 / 1)

狼皮卷 马银春 7116 字 1个月前

狼也很想做一个善良的动物,但狼知道自己的胃只能消化肉,所以狼惟一能做的只有干干净净地吃掉每一个猎物,而某些自认为是善良的动物却总在酒店饭庄里做一些不是“太善良”的事。

1. 掩饰是一种生存的需要

狼知道自己是个肉食动物,从不掩饰自己。所以狼在吃猎物时,几乎吃光了动物身体的全部,只有那些咬不动的骨头才被它们抛弃,而那些抛弃的骨头上面没有一点肉,连苍蝇都很少光顾。

而我们做人却是需要一点儿掩饰的,单纯本身不是错,而关键是社会关系复杂,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得掩饰自己,包装自己。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性质如果看来是善的,那是他努力装扮成这样的,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就是著名的性恶论,同时也告诉人们做人必须适度地伪装自己,以防被恶人所害。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的确要谨慎小心,对人不妨考虑一些防范对策,预防万一,否则事情发展到糟糕程度时就为时晚矣。

一般人都不喜欢谋略意识强烈的人,也就是心眼太多的人。然而,在现实社会里,欺骗、狡诈的人大有人在。大到国家之间的争端,小到个人之间的利害关系,这种欺诈无处不在。因此,与其说欺瞒他人不正当的行为太卑鄙,倒不如说吃亏上当的人太单纯、太大意。

人生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一场战争。在这种战争中,为了求生存,必须要有慎重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样才不至于上某些人的当,吃大亏。当然,为人并不需要自己去欺骗别人,但是,社会上鱼龙混杂,到处都是陷阱、圈套,必须小心提防。

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不知你是否见到过乌龟在遇到天敌时如何保护自己?

当人开始抓乌**时,这个家伙便将头和爪子全缩进了壳内,这样装死足足几分钟后才慢慢将头伸出来张望,等敌人走了,它才敢爬动起来。也许,你也听说过兔子蹬鹰的故事,鹰的眼睛锐利,在高空中便能看清地面上的兔子,而此时兔子并不慌忙,它就顺势打个滚,装作死去,鹰一个俯冲下来,本想这下可抓住兔子了,可是奇迹发生了,当鹰到达地面伸开双爪时,兔子却一跃而起双爪猛抓鹰的胸肚部位,鹰悲鸣几声,带着伤痕逃离了地面。

以上两例都是发生在自然界里的普通故事。也是两类不同的以欺诈对手而求生存的实例。在人性的丛林中,人人都想战胜对手,当敌我力量悬殊较大或势均力敌时,用反间计欺诈对方,会使对方上你的当,处于你的摆布之中,而你此时,已成了狩猎的猎人了。当人的力量处于优势时,也不妨采用一下欺诈的战术,这样会使你事半功倍。达到唾手可得的目标。总之,欺诈是一种计谋。

在人性的丛林里,无处不存在着欺诈。欺诈并不是什么违背伦理的罪恶。凡是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有利于个人能力实现的,都是正当的,合理的。西方哲人曾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话并不无道理,既然我们存在,我们就有理由去生存、求发展,而一切对自我的压抑和对存在的摧残则应当被看成为罪恶。

另外,竞争的特性也决定了欺诈的必然性,竞争使得我们不得不谨慎行事,竞争也使得我们每个人必须以自我为中心,必须永远走在同伴的前面,否则优胜劣汰的法则便不会饶恕我们。

欺诈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利用人性的弱点,以利诱人。人是逐利的动物,无论大利小利他都不会放弃的,当然他也会考虑自己的成本和风险。但更多的情况下他是不怕风险而敢于铤而走险的。而这时,你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予利而诱之。世上任何给予都不是白给的,没有免费的午餐,以利诱人,比较常见而且也易成功。

声东击西,制造假象。这种方法就是要在对方信息颇为迷惑之时,故意发布的一些让对方上当的信息,当然这些信息对敌人来说可能得之不易或认为准确可靠而极其有用,所以才适用它。要做到假做真时真亦假的境界,这样假象也便被认为真的了。

诈死和装败也是很好的战术。若诈得像,装得真,则可以认清对方的判断,制造对方判断的负担,并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踏入陷阱。助长对方的骄气,使其松弛警戒;而你则趁此寻求生的契机;另外还可以解除对方对你的压力,因为他巴不得解下心头的重担,你的诈死装败也正好制造了他们心理上的借口。

狼言狼语

做人表面天真可以,但内心一定要留一点“诡计”自己用。

2. 狼不会为虚名所累

狼是表里如一的典范之一,从不为得到“善良”的虚名而去伪装自己。

虚名不是虚荣,虚荣是一种内心的虚幻荣耀感,会使人脱离现实的看世界;而虚名是别人加给他的一种名誉,一般来说,名与实是相符的,一个人的名声和他实际所作出的贡献是相等的。

但是,有些人获得了名誉之后,就不再发展自己的才能,也不再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名誉就和实际渐渐地不相符合了,也就成了虚名。

虚名会使人放弃努力,沉睡在他已经取得的名誉上,不思进取,最后将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有一个伤仲永的故事,说的就是被虚名所误的人生教训。仲永小时候是个神童,过目不忘,能吟诗做赋,被人称颂,成为一时的名人,可是仲永成名之后,沉醉在虚名之下,不再刻苦努力地学习,渐渐地长大成人之后,就和一般人一样子,他的那些天赋、才能也都离他而去了,一生无所作为。这就是虚名可以毁掉人生的例子。

还有一些人取得名誉之后,就不顾自己的实际,拼死拼活地要维护自己的名誉,结果,早早地就被名誉累死了,这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一位作家朋友,极看重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得了肝病,不愿告人,也不去诊治,将病情当秘密一样守护,惟恐自己给人留下一个弱者的印象,结果到了挺不住的那一天已经晚了,被人送进医院不到两个月便与世长辞,年龄不过43岁。可以说,他是被自己的名气累死的。

名誉毕竟是人的身外之物,虽然很重要,但是,人的生命更重要,为了追求身外之物的名誉,而影响、损害、甚至送掉性命,就是舍本逐末。

我们社会上有很多先进人物,他们常常在这种名誉下,生活得很苦很累,失去了常人生活的乐趣,总是想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这就像给自己带上了名誉的枷锁,失去了生活的自由,也失去了生命的本真。

不为虚名所累,就是一切以人为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不要被眼面前的花环、桂冠挡住了前面的道路,你应该毫不犹豫地拨开这一切身外之物,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不因小成就而妨碍自己的大成功,这样,才能使你获得真正的荣誉。

荣誉有虚实之分,有些人的荣誉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而是通过投机取巧,蒙混过关,得一虚名,招摇过市,终有一日这种虚名就会被人戳穿而狼狈不堪,东郭先生就是这种人的代表。

现在还有一种人是靠着手中的权势自封荣誉光圈,什么先进工作者、什么模范等,现在都成了机关单位某些领导的专用称号,所有的光环都要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这样才像个人物。比如成克杰、胡长清等都是各种荣誉的获得者和享受者,但是终究成为人民的千古罪人,戴在他们脖子上的荣誉光环,最后成了他们罪行的绞锁。

荣誉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价值得到公众的承认,是社会根据他的贡献馈赠给他的,不是你可以伸手要到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能够最终获得荣誉。

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的儿子,是专管天下商业的神灵,就像中国的财神爷一样,他想考证一下他自己在人间百姓中的地位有多高,就来到人间。一天,他化装成顾客来到一家雕刻店,指着宙斯的头像,问店主:“这个值多少钱?”店主告诉他值七赫拉,他又走到自己的头像前,心想,我是商业的主管神,价值一定比宙斯的高,于是他又问道:“这个值多少钱?”店主指着宙斯的像说:“假如你买那个,这个就算是添头,不要钱,白送。”赫尔墨斯本来想听听人们对他的赞赏,想了解一下自己在人间的地位有多高,也就是想知道他的荣誉怎么样,没想到吃了一鼻子灰,讨了个没趣,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宙斯的荣誉是天神的功绩决定的,顶天立地,世人皆知,赫尔墨斯就想超过他,获得比他还高的荣誉,那是不自量力,自取其辱。

还有一些人,为了追求名利荣誉,不顾自己的死活,玩命地奋斗,不分白天和黑夜,最后虽然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名利荣誉,但是自己生命也耗完了,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为了追求虚幻的东西而失去了实在的生命,这对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取的。

实实在在地生活,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不要为了一个虚名而活,也不要强求人家怎么看你,只要你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只要你活得有价值,对别人有好处,你自然就会获得一定的荣誉。如果为了荣誉而活,那你就会感到活得很累,活得失去了自己,活得没有了快乐,所以,人的荣誉和名利不可以强求。

狼言狼语

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放下那些虚名,你会觉得自己活得很轻松。

3. 如何克服虚荣心

狼是如何克服虚荣心,做到表里如一的呢?这确实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

人都有虚荣心,说明人人都渴望荣誉。

但是荣誉又是那么吝惜,不肯轻易给人,它只给那些在实际生活中作出了贡献的人。

所以虚荣正如这个词所表明的那样,是虚幻的荣誉。有些人就是被这种虚幻的荣誉迷失了自我。

虚荣心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谁要是娶个虚荣心很重的妻子,就注定他要饱受折磨。

你的妻子会对你说:看看人家的丈夫,都已经升到处级了,你还是个小小的科员,我为你感到丢人。

你的妻子会对你说:看看人家的妻子穿的都是名牌服装,我没办法活了。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就刻画了一位典型的具有虚荣心的女主人公形象。为了在人面前满足那点可怜的虚荣心,竟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偿还,这实在是人生的悲剧。

其实,虚荣心不光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们也是有虚荣心的,不过男人的虚荣心表现得更为复杂一点罢了,社会上那些喜欢自吹自擂的家伙就是虚荣心太强的表现。

吹,就是吹虚幻的荣誉,他们把虚幻的荣誉当成了真实的,而且还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大编特编,不但自欺,而且欺人。

有些人在报纸上发了豆腐块一点小文章就自诩为作家,有些人刚刚下海做生意,就自吹是老板。现在满天下都是教授、博士,因为这个名誉代表着知识经济时代,于是不管自己有没有学问,都要在头衔上挂这个虚名,这实际上是这个时代的虚荣心所致。

所以,我们现在常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浮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失去了自我,这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墨子·离娄》篇里讲了这样一段故事:齐国有一个破落户,是个很要面子的穷酸,他有一妻一妾,经常在妻妾面前吹嘘夸耀说天天有人请他赴宴喝酒,而且每次回家都装出一副酒足饭饱的样子,他的妻妾常常吃不饱饭,希望能带她们一起去吃宴席,他总要找出很多理由拒绝。有一天,他的妻子看他又要去赴宴,就悄悄地跟在他的身后,一直跟到东门外的墓地里,看见丈夫在吃人家墓地里的祭品,回家后把看到的实际情况告诉小妾,二人抱头痛哭,认为自己跟了个没有用的丈夫。

这就是典型的虚荣心在作怪,使他不能真实的面对现实,生活在一种虚幻的生活中。这种人一害自己,二害别人,实在是不可救药。

我们都知道,这种虚荣是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只能助长一股假风气,就像假面舞会一样,每个人都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真实呢?离开了真实就不可能去创造成功的人生。所以,你要想成功,就必须克服自己身上的虚荣心。

怎样才能克服虚荣心呢?

第一,你要正确的认识荣誉。真正的荣誉是自身才能和努力做出的成绩的必然结果,荣誉是生活对你的馈赠,回报。它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实际做出来的。

第二,你在生活中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虚荣心只能使你停留在虚幻的成功中,影响你继续努力。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你自己的事,才就不会被虚荣心所迷惑。

第三,追求荣誉不是追求名利,名利可能有假,而荣誉是不掺假的,要区分开这二者的不同,你就会追求荣誉而不图虚荣。

实实在在做人,一直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你就会收到成功的果实,虚荣的人将一无所获。

有虚荣心的人因过分的注重、珍视虚荣,养成了一种十分幼稚的习惯。内心既然有过分的虚荣,外部就难免夸夸其谈,其结果心态很糟。因为他在夸耀自己的同时,必然表露和证明了他的种种特殊的弱点。

佛立克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最初在一个小店里当伙计,以求温饱。随后在马克伦姆和伽里色大商场做店员,每月收入也很少。当时在他共事的地方共有20多个伙计,个个努力工作拼命竞争,而佛立克是其中最后一个进店的店员。不久,他在店员册上居然名列前茅了。这本来就令人刮目相看了,但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与所有在各方面都不如他的人都有着相当好的交情,别人对他都报以好感。

在佛立克尚未步出众人之列之前,有位叫作柏莱尔的店员,颇得人们的赞许。不但被认为是“领袖店员”,并且他还享有“服务于头等客人的权利”。对于这些,其他店员都拱手相让。

当时,佛立克想攻击和击倒的是在这种特殊的店中这样特殊店员的特殊权利。不过,佛立克并没有想到以敌意去对待。他先把柏莱尔认认真真地品评一番,从中知道柏莱尔富于虚荣心,而且傲气十足,自以为是。没有太大的真才实学,佛立克就从小处满足他的虚荣心,使他不和自己从正面对抗,然后在大利益方面不知不觉击败他,达到自己的目的。

佛立克断定柏莱尔所企盼的只是让人知道他如何了不起,他认为这是一种既简单又容易满足的企求。针对柏莱尔的这一性情,佛立克轻而易举地制服了他。

虽然佛立克的“胜利”使柏莱尔感到“悲酸苦涩”,有些时候还很是不自在,但他却能体会到柏莱尔的感情。佛立克施以圆滑温和的手段,不久便拉拢了全体店员,博得了他们的爱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处世为人是多么老道。

这里,我们看到了两种人生,柏莱尔是那种虚荣心太强的人,他满足于人对他的奉承和尊敬,轻飘飘的浮在生活的水面,不再努力,不再追求,于是就被生活轻而易举地打败了。

佛立克则是代表了现实生活的人,他没有虚荣心,他可以满足于当别人的下属,只要有机会,他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他永远都是清醒地看着自己的实际,既不自卑,也不自傲,能够实际地看待自己,也能够实际地看待别人,所以,他取而代之,别人也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通过这两个人的比较,我们就会清醒的看到虚荣心是要不得的,有了虚荣心,人就会看不见实际,就会脱离实际,最后就会被生活所淘汰。

狼言狼语

做人要有平常心,以平常心对待生活,可以消除不必要的压力,不要因一时的虚荣而毁了自己的前程啊!

4. 正直的品格是一种力量

狼虽然是个不太善良的家伙,但他不像狐狸那样虚伪狡诈,至少还有那么一点儿诚实和正直。

人格操守是事业上最根本的资本,但许多青年人过分地注重技巧、权谋和诡计,却忽视对正直的品格培养。

林肯的美好名声为什么不随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反倒与日俱增、妇孺皆知呢?因为林肯的一生都保持着正直的品格,从来没有作践过自己的人格,从来不糟蹋自己名誉的缘故。

试问,在人类的历史上,有谁能像林肯那样精神不死、流芳百世呢?恐怕是很罕见的。

看来肯定是印证了一句话:“人的品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力量。”

假如一个青年在刚踏入社会的时候,便决心把建立自己的品格作为今后事业的资本,做任何事情,都无悖于养成完美人格的要求,那么,即便他无法获得盛名与巨大利益,但终不至于失败。而人格堕落、丧失操守的人,却最终不能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

人格操守是事业上最忠实的资本,多数青年对于这一点缺乏认识。这些年轻人过分地注重技巧、权谋和诡计,却忽视对正直的品格的培养。为何有许多公司情愿以特别昂贵的代价,去用已死数十年或数百年的人的名字来做公司的名称呢?由于在那些已逝者的名字里面含有正直的品格,代表着信用,使消费者感到可靠。想想有些人的名字,其信用之稳固程度就像直布罗陀的岩石一样,坚固不移,这就能够明白人格的价值了。

有一些青年人明明了解这样的事实,但是他们仍然不将事业的基础建立在正直的品格,反而建立在技巧、诡计和欺骗上,难道不令人感到奇怪吗?但也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并不把事业建立在不可靠和不诚实的基础上,而建立在坚如磐石的正直品格上。这样,他们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公道、正直与诚实是成功所包含的要素。而这种美德,林肯无一不具备,倘若缺乏这各种美德,他又如何能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呢?

每一个人应当感到,在自己的体内有一种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力量。这股宝贵的力量就是一个人的品格,而人应不惜生命来维持他正直的品格。大凡历史上真正的伟大人物,其人格是不会出卖的,不会因金钱、权势、地位等各种**而出卖人格。

林肯做律师时,有人找林肯为一件诉讼中明显理亏的一方作辩护,林肯回答说:“我不能做。假如我这样做了,在出庭陈词时,我将不知不觉地高声说,林肯,你是个说谎者,你是个说谎者。”

当一个人过着一种虚伪的生活,戴着假面具,做着不正当的职业时,他将受到自己内心的嘲笑,甚至会鄙弃自己。他的良心将不停地拷问他的灵魂:“你是一个欺骗者,你不是一个正直的人。”这就会败坏人的品格,削弱人的力量,直至完全葬送人的自尊和自信。

不论有多大的利益,多么难以抵制的引诱,千万不能出卖自己的人格。假如一个人过分追逐名利,将会败坏他的才能,毁灭他的品格,使他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来。

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你不仅要在自己的职业中做出成绩来,还应在自己的做事过程中建立自己高尚的品格。无论你从事哪个职业,你都不要忘记:你是在做一个人,要做一个具备正直品格的人。这样,你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狼言狼语

品格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的存在能直接发挥作用,而无须借助任何手段。在人世间,除了权利、金钱、名誉外,还有一个助人成功的秘诀,那就是正直的品格。

5.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狼性的表里如一是对美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对什么是美的认识和感受却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有人求美反增其丑,求雅却变得更俗,赶时髦却弄得不堪入目。

现代文明使人样样都推崇人为,样样都用人工代替天然。我们人为地杀死这一类动物,又哺育出另一类动物,把湖泊改为农田,把森林砍成光山秃岭,把自然的生态平衡破坏掉,这一点我们不是已经得到大自然的报复了吗?就是人自己也不愿意接受自然的安排,譬如老天已经给每人造了一张脸,许多人却偏要替自己另造一张——美容院里不知制造了多少人间的悲喜剧。

落实到人类自身,“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就是人的真性情、真思想,所以“自然”又与虚伪相对。在老庄那里“真”与“自然”是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的,自然的同样也是真的。

老子对美的认识是与他对道的理解连在一起的,他所描述的“道”的特性就是美的本质。他所描述的“道”有什么特性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人、地、天、道都以纯任自然为准则。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四时有明显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道理却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崇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万物的道理,因而纯洁自然而不人为造作,这是说取法于天地的缘故。

天地为什么是美的极致(“大美”)呢?它美就美在纯任自然,一派天然而无丝毫人工的痕迹,天地调和万物却不以为义,有恩于万世却不以为仁,雕刻创造了各种各样美丽的形象却不显露一点技巧。

天地之间的事物都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曲的不须用钩,直的不须用绳墨描直,圆的不需用圆规,方的不需用角尺,粘合在一起的不是用胶漆,捆缚在一起的不用绳索,它们自自然然生成这个样子,天地从来不加干预而让万物任其自然。

人如果也懂得这个道理,一切都纯任自然,不为满足一己私欲而胡作非为,不为个人利害得失而苦苦奔波,像天地一样听任万事自然发展,那一定像天地那样达到了美的极致。

所以,美不仅是外表的样子,更重要的还有内心修持的顺应自然的涵养和智慧。

要实现自然的美就必须无为,一旦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就破坏了自然。

应该不磨砺而志向高尚,不讲仁义而有修养,不求功名而能治国,不处江海而心境清闲,不事养生而能高寿,自然无所不忘,可又无所不有,这样,无为至极而又众美荟萃。

美是在一种毫无目的毫无意识中实现的。天地之中的月白风清、春华秋实,或曲或直、或方或圆,并没有谁去为它苦心追求和精心修饰而成为这个样子,一切都是在无心无为中自然达到的。

老子与孔子有一段对话,说明了无为是美的前提,甚至就是美本身。

孔子有一天去见老子,老子刚洗完头正披着湿发待干,凝神定立像是个木偶人。孔子见这种情形就退出房等他,过一会儿见面说:“不知是不是我眼睛看花了,刚才先生直立不动像一根枯水木,好像要超然于物外而独立自存。”

老子说:“我的精神畅游于万物的本源。”

孔子说:“这怎么讲呢?”

老子说:“明于心而不明于口,容易体验却难于言传,我只能给你说个大概。天地之中有冷有热,冷热融合变化而生出万物,天地化育万物都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其中天地无时不发生作用却又见不到它的功劳;生有所始,死有所归,循环往复却又见不到它的边际。我只知道它是万物之源罢了。”

孔子说:“在万物的源头游心是个什么情景?”

老子说:“那可以说是最美最乐的境界了。”

孔子迫不及待地问:“请问先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美的境界呢?”

老子说:“就像山涧的清泉那样,没有目的没有意识地向山下流去,一路溅起水花一路唱着歌儿,恬淡无为而又自自然然;就像山中的百花那样自然开放,完全用不着人工修饰;就像天自然的湛蓝,地自然的辽阔,日月自然的光明,这哪还用得着人为的修饰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把老子这种思想,用两句漂亮的诗句表达了出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过分求美反而达不到美的目的,过分看重自己的美反而弄得很丑;不避丑就不一定丑,怕露丑就必然丑定了。

春秋时,阳子出差来到宋国都城商丘,在一家豪华的旅馆下榻。旅馆主人相当富有,养了两个年纪都很轻的妾,一个美得惊人,一个丑得吓人。

那位美妾苗条修长,婀娜多姿,双眸顾盼生辉,两眉弯如新月,从乌发到素足般般入画。不仅容貌可人,而且能歌善舞。这样美丽又加上如此聪慧,谁见了谁都忘不了她。

那位丑妾就别提了:皮肤黑而且粗,身材和双手又粗又短。阳子不明白旅馆这位阔气的老板怎么爱上了她。

可是,他住了几天后发现情况和他想像的完全相反,那位丑陋的妾受到旅馆上下的人的尊敬,旅馆老板也和她形影不离;而那位美妾则受到众人的鄙视,老板对她似乎也不怎么感兴趣。

阳子大惑不解,他向旅馆的一个服务员暗暗打听其中的缘故,那位服务员不敢说真话,怕因此被老板炒了鱿鱼,只是很含蓄地对阳子说:“你再住两天观察一下就知道其中原因,何必向人打听呢?”

阳子更觉得蹊跷,就留心观察二妾。

那美妾对美貌的自我意识太强,时时感到自己美如天仙,把所有人都看成丑八怪,那神情又冷漠又高傲,老想别人跪在她脚下仰慕她恭维她,那份骄矜之气真叫人受不了。

而那位丑妾自知外貌丑陋,她并不回避自己生理上的缺陷,也不因此而自卑得抬不起头,她待人接物谦恭随和,和旅馆中的招待员一律平等相待,从来不因为自己与老板的关系而颐指气使。

美妾自以为压过群芳,处处以美自炫自耀,因而大家由反感她到厌恶她,慢慢看不出她美在何处了,丑妾自谦其丑陋,为人亲切诚恳,人们反而忽略了她的丑陋,慢慢看惯了也就不觉得她丑陋了。

在现实生活中,形体的丑陋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心灵的丑恶却难于识别;人们只把身体残缺的人称为“残废”,而把那些德性残缺的人称为“完人”。美与丑竟然这样混淆颠倒!

一方面,我们不应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貌,过于追求外形美就会放弃自己内在美的修养,天天为自己外表的美丑而苦恼,这样自己的精神境界将越来越低下,最后可能把肉麻当有趣,拿丑恶当美丽。另一方面,对别人也不要用外貌的美丑作为取舍的标准,有不少形体残废的人精神优雅而高尚,假如我们从这些人身上见不到美,两眼只是盯着别人形体上的丑,那我们自己就是一个精神上的残废,自己就变得丑恶无比了。

狼言狼语

人的美丑的变化就这样,内在的平和,外在的平易,此丑亦美;内心傲慢,外表冷漠,比美众人也就望而避之。

6. 表里如一,言行真实

人类往往把狼当作邪恶的象征,其实,我们应该消除这种偏见,狼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言行真实就是突出的一点。

很多人,为了取得一点点的小利小名,他们会拿自己的人格和名誉做赌注,就像在跑马场中赌博一样地面无愧色,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行为啊!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叫做《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给别人看。宋之问便说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如果三者能得其一,对—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了。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自己事业,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忍劲,莫为名利遮住眼。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只要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振,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是可悲。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刁;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他却“名”迷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与日军在依洛吉岛展开了激战,最后将日军打败,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岛上的主峰,心情激动的陆战队员们,在欢呼声中把那面胜利的旗帜撕成碎片分给大家,以作终生的纪念。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场面,后赶来的记者打算把它拍照下来,就找来六名战士重新演出这一幕。其中有一个战士叫海斯,是一个在战斗中表现极为普通的人,可是由于这张照片的作用,使他成了英雄,在国内得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他的形象也开始印在邮票、香皂等上面,家乡也为他塑了雕像。这时他的心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陶醉在赞扬中,一方面又怕真相被揭露;同时,由于自己名不副实,又总是处在一种内疚、自愧之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每天只好用酒来麻醉自己。终于,在一天夜里,他穿好军装,悄悄地离开了这个对他充满赞歌的人世。

还是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得到的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压得喘不上气来。如果真有人对此能坦然受之,那这个人的品质也就算恶得可以了!

诚信是一个人最优秀的性格之一。一个是以言行诚实、而自觉有正义公理做后盾,一个是欺骗、说谎,而且自知其为欺骗与说谎,这两者之间的威力真不知要相差多少!

一个言行诚实的人,因为自己感到有正义公理作为后盾,所以他能够毫无愧色,从不畏缩地面对世界。

说谎的人是人类的败类,是一个堕落者!

一个人一离开诚实,他就失去了为人的资格,他就从此成为了衣冠禽兽。

糟蹋自己的人格、名誉值得吗!百合花沾了污渍,玫瑰花失去了芬芳和美丽,还能算作百合和玫瑰吗!

一个人一旦腐化了他内在的最高贵品质,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他还能算是人吗!

一个不诚实的人,也常常会受到内心的贬低与谴责。他所得到的名和利是不能消除这种内心的煎熬的。无诚信者,遭受的挫败可能是重大的。

狼言狼语

让我们在生活中做一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吧!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不要让名利遮住你的双眼,一切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

7. 什么是表里不一

狼属于食肉动物,在自然界食物金字塔中处于塔尖位置。通过吃掉动物中的老弱病残幼,控制这些动物种群数量。狼对家畜危害较大,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野生动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狼的食物极度匮乏才出现的。狼对此是从不否认的。

既然表里如一是值得称道的,那么,什么是表里不一呢?

其实,我们许多人都容易在自我意识中产生这种混淆。我们总是隐约察觉到自己的表里不一状态或特性,但不敢向他人承认,也不敢自我承认,生怕自己真是一个伪君子,于是,我们内心产生了阴影,一种由“表里不一”人格特质构成的阴影。

总有一些往事,不堪回首;总有一些念头,挥之不去;总有一些情绪,无法释怀……

因为,我们心中产生了阴影。

所谓阴影,其实就是我们在生活世界中隐约感受到,却又不敢认同、不愿接受、不能正视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意象。事实上,我们在生活实践中遭遇负面经验时,就有可能感受到阴影,或者说,意识到心里面产生了阴影。本专题系列着重诠释我们中国人在传统社会文化及其变迁脉络下各种阴影的文化特性及其意义。

表里不一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判断,也是主观价值判断,虚伪是赋予道德判断的表里不一。

我们说,表里不一是指内心意念与外在言行不一致。它既是一种客观事实判断,也可以作为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而翻开《现代汉语词典》,虚伪的解释是:不真实;不实在;做假。

可以说,虚伪是一种纯然的主观价值判断,一种赋予了道德判断的表里不一。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表里不一”不一定就是“虚伪”。比如,公安干警乔装打入黑社会内部卧底,自然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面对犯罪分子的盘问质疑,还要与之巧妙周旋、虚与委蛇。我们可以说公安干警在这种特殊情形下是“表里不一”,却无论如何不能说是“虚伪”。

另一种情形是医生面对垂危病人关于其病情的询问,人道主义的做法当然是“不告诉实情”,至少要“见机行事”。我们通常称医生在这种情形下的说辞是“真诚的‘谎言’”,这种“谎言”当然与一般的谎言,即不真诚的谎言,性质完全不同。

看来,我们似乎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任何“表里不一”都说成“虚伪”。其实,上述两个例子在西方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也就是说,西方人的“虚伪”概念同样是一种赋予了道德判断的“表里不一”。

中国式的表里不一是一种含蓄的智慧的表达方式,西方人并不能理解。

我们中国人的“表里不一”很难清楚地划分为“虚伪”和“不虚伪”两极;西方人认为的“虚伪”,我们中国人并不一定看作“虚伪”。

事实上,西方人对虚伪的道德判断标准以个人自由、权利平等为原则,而个人自由、权利平等的基础则是自我真诚。

当自我真诚未附加其他的信念和原则时,其实际上就等同于个人的表里如一。正因为如此,西方人总是在不做深入考察、不了解内情的状况下,不加区分地将中国人的各种“表里不一”均与“虚伪”混为一谈,由此得出“中国人虚伪、爱撒谎”的表面化结论。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在守约、借贷方面乃至整个为人处世的人情、面子功夫,无不受到是否具有诚信、是不是虚伪的质疑。

表里不一是人类所有个体的生活常态,中国人表里不一与外圆内方的生活哲学有关。

严格地说,这个世界上谁也不能说自己是一个完全表里如一的人。实际上,表里不一是我们人类所有个体的生活常态。我们之所以表里不一,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在情势的变化失去了掌控;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当然,更可能是因为我们隐藏了自己的内心意念而在言行上做的另一种表达。

显然,对“表里如一”进行道德判断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判断我们隐藏自己内心意念的内在动机?

西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其中无意识占有绝大部分的比重,正所谓弗洛伊德的“海面下冰山”乃至荣格的“海底河床”;而人格中主要的无意识成分会与社会文化要求及理想人格发生冲突;好在人格中的主要的意识成分,会出面来调停这种冲突,即让无意识的自我冲动以恰当的隐蔽方式得到部分满足。按照这种理论,西方人“表里不一”的主要内在动机成分都被扔进了无意识大框,从而方便地逃避了道德审判。

与之相对,中国人对是否虚伪的评判历来以能否内心正直、照顾整体效益为原则,而内心正直、整体效益的基础则是掌握好分寸。这又源自于中国古币形制的“外圆内方”的生活哲学。“内方”,即内心正直、有原则;“外圆”,即圆融变通、掌握好分寸。表面看,“外圆”与“内方”似乎矛盾,其实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通过发挥“外圆”而达成“内方”;通过坚守“内方”而把握“外圆”。所以,如何“隐藏内心意念”只是方式、手段,其本身无所谓道德判断,只要内心正直、掌握好分寸,达成长远的整体效益的目的即可。

狼言狼语

“虚伪”有时要胜过“真诚”,这要看什么场合,针对什么对象,掌握好分寸,该表里不一时就要表里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