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不会为了所谓的尊严在自己弱小时攻击比自己强大的对手。
1. 狼在屈伸中求生存
一匹狼在野外遇到了一只猎犬,猎犬扑了过来,这只猎犬高大凶猛,狼见打不过也跑不掉,便趴在地上流着眼泪哀求,猎狗看了它的眼泪,非常感动,便放了这匹狼。想不到这匹狼在猎犬转身的时候,纵身咬住了猎犬的脖子……
从平常的意义上来说,狼根本就不是猎狗的对手。但是,狼并没有认输,相反,它们还每每有惊人之举。
作为肉食者的狼,在这种弱肉强食的情况下,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在种种恶劣的环境下,它们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即使是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它们也不会轻易认输。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随时都可能遇到危险,如果不能适时改变自己的思想,就可能难以逃脱险境。所以,面对着危险处境,首先要临变不惊,谋求生存,不要强充英雄;其次,是随机应变,顺着对方的意思先委屈应承,让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想办法脱身,化解险境。
明朝张嵋崃任滑县县令时,有两名江洋大盗任敬、高章来到县城,冒充锦衣卫(特务组织)的使者拜见张公,并且凑近张公耳边说:“朝廷有令,要秉公处理有关耿随朝的事情。”
原来当时有位滑县人耿随朝,担任户部的科员,主管草场,因为发生火灾,朝廷下令将他羁押到刑部的监牢里。张公听他们这么一说,更加相信两人的身份。于是,任敬拉着张公的左手,高章拥着张公的背,一起进入室内坐在炕上。任敬摸着鬓角胡须,笑着说:“张公不认识我吧!我是灞上来的朋友,要向张公借用公库里面的金子。”说着二人便取出匕首,架在张公的脖子上。
张公抑制住内心的紧张,装出替他们着想的样子说:“你们不是为了报仇,我也不会因为财物牺牲性命。你们这样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如果被别人发现,对你们可相当不利!”
两个强盗觉得有道理。
张公又进一步说:“公库的金子有人看管,容易被发觉,对你们不利。有一个办法是,我向县里的有钱人借贷,这样你们可以安然无事,也不至于连累我失去官职,岂不两全其美。”
两个强盗听了更加赞同张公的办法。就这样,张县令不露声色地稳住了强盗,并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与合作,同时一条计谋已在心中酝酿成熟。
张县令传令要属下刘相前来,刘相到后,张公假意说:“我不幸发生意外,如果被抓去,会很快被处死。这两位是锦衣卫,他们不想抓我,我很感激他们,想拿50两黄金当他们的寿礼,以表心意。”
刘相听了,目瞪口呆,说:“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钱?”
张公说:“我常看到你们县里的人,很有钱而且急公好义,我请你替我向他们借。”
于是拿出笔来,一共写了九个人,正好数量符合。所写的这九个人,实际上都是武士。
刘相看了以后,恍然大悟。不一会,名单上列出的九个人,一个个穿着华丽的衣服,像富贵人家的子弟,手里捧着用纸包着的铁器,先后来到门口,假装说:“张公要借的金子都拿来了,因为时间太紧迫,没有凑足所要的数目,实在过意不去。”一边说,一边装出哀求恳免的样子。
两位强盗听说金子送到了,又看到这些人果然都像有钱人的样子,就很高兴地说:“张公真的不骗我们。”
张县令趁两个强盗查看金子的空当,急忙脱身,并大喊抓贼。九个武士,一拥而上,两个强盗猝不及防。其中一个被抓,另一个自杀身亡。
张县令遇事从容镇定,随机应变,不动声色诱盗贼上当,这是一种智慧、勇敢,更是一种机变。处在那种有惊有险的环境里,要想在险境中求生是很不简单的。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其中隐伏的危机甚至能危及生命,这时更需要随机应变,相机而动。否则,你就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
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有时艳阳高照,有时狂风暴雨,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暗藏杀机。狼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时时刻刻面对对手的威胁,要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意外,如果不学会变化,不学会屈伸,就会面临被猎杀的危险。正因如此,狼才会变化多端,才能在如此险恶的自然界中生存。
狼言狼语
如果我是一只羊,我想吃的决不仅仅是草,现在草场越来越少,我该怎么办?那我会把自己的牙齿磨尖,去寻找生肉,而不是等着被饿死。为了生存,我要学会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
2. 吃眼前亏,谋大利
狼绝不会在自己弱小时攻击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因为它们懂得:吃亏是福。
和狼比起来,人类却要逊色得多。有些人做事老把眼前利益看得很重,结果反而是失去了永远的利益,聪明人常常宁吃眼前亏,因为他们知道这会换来人生的更大利益。
古时边塞上有一老翁,由于不小心丢了一匹马,邻居们都认为是件坏事,替他惋惜。塞翁却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众人听了之后大笑,认为塞翁丢马后急疯了。几天以后,塞翁丢的马又自己跑了回来,而且还带来了一群马。邻居们看了,都十分羡慕,纷纷前来祝贺这件从天而降的大好事。塞翁却板着脸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坏事呢?”大伙听了,哈哈大笑,都认为老翁是被好事乐疯了,连好事坏事都分不出来。果然不出所料,过了几天,塞翁的儿子骑新来的马玩儿,一不小心把腿摔断了。众人都劝塞翁不要太难过,塞翁却笑着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邻居们都糊涂了,不知塞翁是什么意思。事过不久,发生战争,所有身体好的年轻人都被拉去当了兵,派到最危险的第一线去打仗。而塞翁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未被征用,他在家乡大后方过着安全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老子的《道德经》里所宣扬的一种辩证思想。基于这种辩证思想,我们可以明白,有时候,即使是看起来很“吃亏”,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生活中此类事很常见,如果你是个聪明的人,就一定要懂得该忍就忍,有时看似吃亏的事反而是获得更大利益的前提和资本。
生活中的聪明人,他们做事有分寸,善于从吃亏当中学到智慧。“吃亏是福”也是一种哲学的思路,其前提有两个,一个是“知足”,另一个就是“安分”。“知足”则会对一切都感到满意,对所得到的一切,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安分”则使人从来不奢望那些根本就是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没有妄想,也就不会有邪念。
所以,表面上看来“吃亏是福”以及“知足”、“安分”会给人以不思进取的印象,但是,这些思想也是在教导人们能成为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人。
人非圣贤,谁都无法抛开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我国历史上刘邦与项羽在称雄争霸、建立功业上,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最终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苏东坡在评判楚汉之争时就说,项羽之所以会败,就因为他不能忍,不愿意吃亏,白白浪费了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胜就在于他能忍,懂得吃亏是福,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之短,最后夺取胜利。
刘、项二人平日的为人处世之不同自不待说,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当项羽听说刘邦已先入关,怒火冲天,决心要将刘邦的兵力消灭。当时项羽40万兵马驻扎在鸿门,刘邦10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只隔40里,兵力悬殊,刘邦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先是请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然后,第二天一清早,他又带着随从,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怨气,缓和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刘邦忍气吞声,项羽挣足了面子,实际上刘邦以小忍换来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刘邦对不利条件的隐忍,对暂时失利的坚韧,反映了他对敌斗争的谋略,也体现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刘邦正是靠着吃一些眼前亏、吃小亏的技巧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有人说刘邦是一忍得天下,相信这种智慧和方法不是有勇无谋的人可以修炼到的本领。在今天的现实生活,我们未必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但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做事都要有分寸,能够忍让,懂得吃亏,因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舍小是为谋大。
忍耐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内涵丰富的一种谋略,忍耐不是表现得消极沉默,而是蓄势待发。忍耐是意志的磨炼、爆发力的积蓄,忍耐是无奈时的智慧选择。
狼言狼语
当发生什么事情时,千万要稳健,不要逞一时之快,而坏了大计。“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要因小失大啊!
3. 忍耐是成功者必备的品质
一只绵羊口渴了,便到河边去喝水。出于同样的原因,一只狼也来到河的另一边。隔河相对,绵羊知道自己很安全,便想嘲弄一下狼,向他叫道:“我可没有把你的水弄浑吧,狼先生?好好看看我,是不是我在六个星期前在背后说过你的坏话?不然就是我的父亲肯定这样做过。”狼明白他的嘲讽,他看了一下河的宽度,气得咬牙切齿。回答说:“我们狼已经习惯宽容你们这些羊了,这是你的运气”说完他就迈着骄傲的步子走开了。
狼就像一个智慧的军事家,既凶猛勇敢,又不乏一种智慧的忍。狼族因为有一种忍耐的战斗的心态,所以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忍无时无刻不存在。善忍,能得到各方面的同情,能吸收各方面的信息,忍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不忍造成的损失。
在过去的岁月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忍”曾被人误解为意志软弱、缺乏斗志的表现。其实这只是皮相之解。君子忍别人难忍之事,他就是在精神境界上已超出一般人,这恰恰是意志坚强的表现。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要以“忍让为先”。忍什么?一要忍气,二要忍辱。气指气愤,辱指屈辱。气愤来自于生活中的不公,辱产生于人格上的褒贬。忍气是为了求安,凡事要想得开,看得远,正如俗话所言:“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在中国人眼里,忍耐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以屈求伸的深谋远虑。“吃亏人常在,能忍者自安”,是提倡忍耐的至理箴言。忍耐是人类适应自然选择和社会竞争的一种方式。
大凡世上的无谓争端多起于芥末小事,一时不能忍,铸成大祸,不仅伤人,而且害己,此乃匹夫之勇。凡事能忍者,不是英雄,至少也是达士;而凡事不能忍者纵然有点愚勇,终归城府太浅。人有时大愚,小气不愿咽,大祸接踵来。
忍耐并非懦弱,而是于从容之中冷嘲或蔑视对方。
唐代高僧寒山问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之,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这种大智大勇的生活艺术,用老子的“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这句话来评论恰如其分。
唐朝的娄师德,是世家公子,祖上历代都做大官,他弟弟到代州去当太守,他嘱咐说:我们娄家屡世余荫,所以难免被人说道。你出去做官,要认清这一点。遇事要能忍耐,他弟弟说,这我懂得,就是有人把口水唾到我脸上,我也自己擦掉算了。娄师德说,这样还不行。弟弟又说,那就让它在脸上自己干。娄师德说,这才对了。
忍耐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它需要健康的心理。忍耐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也不是谁都能学会的。做到了,万物皆备于我;学会了,人格就被提升。娄师德教诲他的弟弟“唾面自干”,实在是毅力的展开和情性的张扬。
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生存的时间越长,忍耐的功夫就越深。生活在世上,要成就一番事业,谁都难免经受一段忍辱负重的曲折历程。因此,忍辱几乎是有所作为的必然代价,能不能忍受则是伟人与凡人之间的区别吧。韩信受辱**,张良纳履桥端,皆英雄人物忍辱轶事。屈辱能令人发愤,催人奋进,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向上动力。
狼言狼语
在这个日渐浮躁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往往被一些来自物质上的需求所禁锢,也被一些人世间的烦琐以及人际关系所累。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态,可以学会用忍耐去面对人世间的一切。这样,你会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幸福。
4. 有耐心的狼才能捉到兔子
在辽阔的草原上,围击、伏击都是狼经常使用的战术。而采用这样的战术,都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时间,足见狼是何等具有耐心的动物。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耐心,狼才能在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顽强地生存。想想看,经过几百万年的时间,有多少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而狼却一直顽强地生存至今。当然,良好的耐性并不是狼之所以生存至今的惟一原因,但确是狼能捕捉到猎物的重要前提。
是耐心保证了狼群围猎的胜利。狼即使面对可怕的饥饿,也丝毫不会丧失理性,它们遵循严格的作战纪律,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破坏全盘的计划。有时,会有一只羊,脱离羊群来到距离狼很近的地方吃草,而饥饿的狼群的确可以一击致命,以暂时缓解饥饿。但它们不会这样做,因为一旦被羊群发现,狼群的围猎行动就会以失败告终。
有目的的等待并不是停顿,而是不得不这样做的步骤。只要当你等待时,不忘记自己的目的及决心,不放弃应做的准备功夫,等待就是成功的前奏。
孟子曾把孔子、伯夷、伊尹三人的人生观加以比较,他认为,三人“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使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孔子、伯夷、伊尹各有不同的人生观,但均能坚守仁、义,所以孟子认为他们都是圣人。也就是说,只要能忠实地坚守原则,无论采取什么手段、方法都无关紧要。今天,人们常因为别人的生活方式及应对态度和自己不同,因而排斥对方,认为只有自己才正确。其实,只要能遵守做人的原则,那么采取什么生活方式都无所谓。
当面临不如意的事时,我们只有“忍耐”,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需要相信目前虽处在劣境中,但总有峰回路转之时,以此来不断提醒自己忍受现在的痛苦,等待时来运转。对前途抱乐观的希望使得忍耐有了价值。所以,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自会有成功的一天。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被人围困,吃的东西都没有,连续几天动弹不得。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会遇到这种悲惨的境遇吗?”孔子对子路的不满视而不见,他回答道:“人的一生都会有顺境和逆境,最重要的是处在逆境中如何去排遣它。”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和预期相反的结果。长时间下来,谁都会产生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尽是曲折,当云开日出时,前途自然光明无限。所以,凡事须耐心等待时机的来临,不必惊慌失措。当然,身处顺境亦不能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地应对。
人生耐得住贫贱容易,耐得住富贵则难;在勤劳痛苦中生活容易,在闲散中度日则难;忍住疼痛容易,要忍小痒则难。能够耐得住富贵、闲散、发痒之人,他一定是个相当有修养的人。
富贵而难忍受的,在于他不能安分于富贵,因为欲望永远无法满足。贫贱之人,原本就一无所有,自然对什么都没有欲望,能自得其乐。人在勤苦中,生活被工作充实了,根本没时间考虑其他问题,一旦闲散下来,时间充足,如何将生活安排得尽善尽美,那就不简单了。因为勤苦时是被动的,闲散中却要主动安排。快刀斩乱麻容易,抽丝剥茧却艰难。痛之易受在于其明快,痒之难忍在于其迟疑不决。能在富贵中不失其志,在闲散中心有所安,在迟疑不决中不被牵引扰乱,必然是具有相当修养的人才能做得到。
狼言狼语
人生需要耐心和等待。在等待中煎熬,在等待中获取所求,在等待中成就,在等待中喜悦。
5. 仇可不报,但不能忘记
狼是一种嫉恶如仇的动物,有仇必报。同时,狼也知道,报仇要等时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俗话说:“有仇不报非君子”,但根据人性丛林的现代生存法则,这里我们要反言相劝:“有仇不报是君子”!
让我们先看看一部外国电影所描述的故事。
有一位牧场主全家被土匪枪杀,他孤身一人,一无所有,只好变卖牧场,寻仇天涯。
家园被毁,亲人被杀,可以说没有比此更大的仇恨了,这种仇恨谁都想报。可是当这位牧场主人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找到凶手时,才发现那位凶手已疾病缠身,躺在**,失去了抵抗能力。他请求牧场主给他致命的一枪。然而,牧场主把枪举起后又颓然放下。
结果是,牧场主沮丧地走出破烂的小木屋,在夕阳映照着的大草原中沉思:我放弃了一切,虚度了十几年的光阴,为的就是报仇雪恨,如今我也老了,报仇,它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这虽然是电影故事,但也一样让人深刻反省,这种反省也就是前面所述的“有仇不报是君子”的道理。
其实,复仇也并非毫不费力、轻而易举。它至少需要你付出以下代价:
(1)精神的投资
每天筹划着报仇这件事,要耗费很多精力,想到切齿之处,情绪心神的剧烈波动,更有可能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2)财力的投资
有人为了报仇而放弃了一辈子的事业,大有玉石俱焚的味道,就算不搭上一辈子的事业,也要花费不少的财力,以筹划报仇的事宜。
(3)时间的投资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因此,有些仇不是说报就能报,可能三年五载,八年十年,甚至几十年都有可能报不成,就算报成了吧,自己也年华已逝。既然如此,人为何要报仇,害得自己元气大伤呢?
这里所谓的“君子”是指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成熟的人、有智慧的人知道轻重缓急,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有意义、有价值,报仇这件事虽然可消除心头之恨,但心头之恨消了,也有可能失去了自己。所以君子并非有仇必报,而有时会选择有仇不报!如果仅仅为了报仇而耗尽终生,报仇之后也失去了自己,它只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志气,让后人景仰。
仇可以不报,但是不可以忘记,因为仇恨会带给你奋发的力量,刺激你成长,让你可以用成就来报仇!而一旦你的力量比仇人更大,你的仇人自然不是逃之夭夭就是前来请罪,因为你的有仇不报成为他心头最大的阴影——他怕你哪一天真的下手报仇!所以有仇不报才是君子最好的报仇方式。
世上不仅有家仇,还有国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屈辱,也是一种国仇。我们虽然可以不报,却无论如何不可忘记,惟有奋发图强、使中国强大,才能不重蹈覆辙。
因此,仇可不报,但不可忘记。
忍耐受到时间、场合、自身修养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忍耐程度是靠个人把握的。学会忍耐,我们就懂得了宽容;学会忍耐,我们就懂得了尊重;学会忍耐,我们就理解了奋斗的意义。
狼言狼语
人的一辈子,时间并不是很长,应该尽量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不要庸人自饶,作茧自缚,常为一些琐碎小事而烦恼,或是与人争吵不休。想得开,活得也就快乐,把该放的都放掉,让自己活得轻松自在。
6.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是十足的耐心保证了狼群围猎的胜利。实际上,此时的狼也早已饥肠辘辘,在这种数天之后才能见分晓的煎熬中几乎饿死。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能屈能伸大丈夫……这些不仅是狼族的座右铭,也是人类的处世之道。
越王勾践,从一国诸侯王沦落为奴仆,为人养马,给人尝便,忍下了这番屈辱。
勾践之屈,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最终也没有白忍,终于大仇得报。其实,这本算不上什么报仇不报仇,诸侯国之间相互蚕食攻伐在春秋战国时是很正常的事,这里所要探究的是勾践的“忍”,而最终凭此成就了复国大业。
吴越两国本为邻邦,吴国趁越国王常新死之际发兵攻越,结果大败而归,国王阉闾受伤而亡。这样两国就结下了仇怨,其实,这种仇怨的实质并非什么国恨家仇,实则是双方都想吞并对方来扩大自己的领土,增加国势而已。
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为了替父报仇,他丝毫没有懈怠,经过两年的准备,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伯韶为副将,倾国内全部精兵,经太湖杀向越国而来,越国一战即败,勾践走投无路,后来走项伯的门路达成了议和。
议和的条件是,勾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来做奴仆,随行的还有大夫范蠡。吴王夫差让勾践夫妇到自己的父亲吴王阖闾的坟旁,为自己养马。那是一座破烂的石屋,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勾践夫妇和大夫范蠡一直在这里生活了三年。除了每天一身土、两手粪以外,夫差出门坐车时,勾践还得在前面为他拉马。每当从人群中走过的时候,就会有人嘁嘁喳喳地讥笑:“看,那个牵马的就是越国国王!”
这实在是够能屈的了,由一国之君变成奴仆了,到为人养马备受奴役了,而他之所以会强忍着这所有的一切屈辱,为的就是日后的崛起。勾践面对一切屈辱,从容自若,因为他自己非常明白,目前的情况只有忍辱,才有可能日后东山再起,如果不屈,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这似乎与中国传统的大英雄,大丈夫有些相背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是可杀不可辱”这些都是那些宁死不屈、誓死不降的英雄们的赞语,这些固然让人赞叹。但中国还有一句教人处世的俗语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后来的那位顶天立地的西楚王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深思,乌江岸边,乌江亭长热情的招呼他:“江东虽小,足可够大王称王称霸,日后也能干一番大事业。”而项羽是个宁折不弯的汉子,哪肯过江呢?自刎身亡。也许项羽过江后楚汉相争会是另一番结果,也许他能一统天下……虽然这些都是也许,但我们不能否认项羽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可有些时候也的确需要这些英雄人物屈一下,然后设法再重新崛起。
后来有一个绝好的机会为勾践回国创造了条件。吴王病了,勾践为表忠心,在伯韶的引导下,去探视吴王,正赶上吴王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后,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不久将会痊愈。这件事在吴王放留勾践的态度上起了决定性作用。或许是勾践真的懂得医道察言观色能看出吴王的病快好了;或许是勾践有意恭维吴王;或许是上天垂青勾践,总之,吴王的病真的好了,勾践此时已彻底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吴王见勾践真的顺从自己就把他放了。
勾践在这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忍辱的确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不排除勾践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国,就其这种行为的确让人自叹弗如。纵观这一时期勾践的屈,是极其恭顺的屈。
因为勾践很明白,这种为人奴仆的生活可能是茫茫无期,也可能近在咫尺。何也?因为这完全取决于吴王,只要吴王高兴,对自己所做的事满意,那么自己有可能会提前获得自由,所以勾践极尽恭顺讨好吴王。当然,勾践这里面有阴险的成分,这是人格的问题,我们自然不提倡,但勾践的屈却值得后人敬佩和慨叹!
坚韧善屈的精神造就了春秋末代霸主。国王、奴仆、霸主把勾践的人生轨迹勾画得清清楚楚,不知今天我们读到勾践能忍时有何感想?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职场中,你要演各种角色,包括大家都认为是屈辱的,也要在台上台下都自在。
狼言狼语
心中没有希望就不会耐心地等待,因为谁也不会等待自己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最美好的希望产生于最无望的逆境中,如果今天缺少了耐心,急于求成,那么,我们就会失去明天成功的机会。
7. 凡事以忍为好
狼族可以说是最会忍耐的一种动物:它们可以持续长达好几天的时间,观察并监控被它们盯上的猎物群。令人惊讶的是,它们绝不会在这个过程中,显露出丝毫的疲倦或厌恶,它们也不会对这群猎物做出毫无目的追逐或侵扰行动。在这段期间,它们似平满足于维持观察者的角色,仔细地分析并综合目标猎物群成员们的生理与心理状态。
当然,猎物群里面,较虚弱的、受伤的、年幼的、年老的成员,会很快地成为狩猎的目标。但是,野狼的优秀绝非仅仅只是从猎物群中,辨别出易于狩猎的对象而已。它们甚至能够观察,并记忆许许多多细微得连人类都无法察觉的性格特征与习性。
忍比刀好?刀比忍好?用刀用忍,以不乱谋为上。雍正主张“凡事以忍为好”,这是很好的经验。
在雍正还是皇子时,其父皇康熙告诫他处事要“戒急用忍”,事实上,雍正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戒急用忍,不妄是匹夫之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奇高的心智。
雍正即位后,并没像历代帝王那样急于将政敌置于死地,而是采取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这是经过认真的分析、判断和策划,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假如雍正急头急脑地实行屠戮政策,不仅会引起政局动**,而且还有可能引发他的政敌发动政变。”
雍正恰恰看清了这一点,他知道在政局还不稳的时候,贸然采取狠辣手段是相当危险的——狗急跳墙,兔急咬人,穷寇莫追,这正是所有能干大事业的人的禁忌之一。
作为一代天骄的雍正自然不会犯这种浅薄的错误。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朕经历世故多年,所以动心忍性处,实不寻常。”大意即:我经历多见识广,因此才能有超常的忍耐力,这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从雍正处理允禩、允■等人的情况看,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的确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周密策划和精心安排的。
首先,他考虑到允禩是这个集团的首领,必须先给予宠信,笼络和控制他以防止发生变乱;允■在朝野上下支持的人较多,性情又强悍,不囚禁不足以制裁;对允禩、允■等人的打击,实是以杀鸡儆猴,令其党人产生恐惧心理而有所收敛为目的。对于即位之初,头三脚还未踢开,御座尚未暖热的雍正来说,他需要的是时间,把必然会来的动**尽可能地后推,等坐稳了江山再说。因此,政敌晚一些生事比早一些要好,越晚他就越有力量,越有主动权。
其次,他对政敌只是拘禁,而不妄加杀戮,是因为他不敢杀。雍正意识到,对手之所以敢于同他或明目张胆地对抗,或背地里给他出难题,就是为了触怒他,使他对其中的一些人做出过分的处置,这样不仅会使他得到一个“凌逼弟辈”的恶名,还可能激起事端,使他们有机可乘。
所以,雍正经常在朝臣面前揭露他们,说他们“任意妄行,惟欲朕将他们治罪,以受不美之名”。还说:“廉亲王之意,不过欲触朕之怒,必至杀人,杀戮显著,则众心离失,伊便可以希图侥幸成事。”而说他自己将“断不使伊志得遂”,因而对他们曲加优容。譬如允一开始就不买雍正的账,当面加以顶撞;允禩也在他面前傲慢无礼,雍正都能忍则忍,并没有立即治罪。上面说的那一些顾虑,使他对政敌的处置不得不慎重,不敢恣意而行。
更有甚者,就连允禩因“图谋不轨”获罪后,雍正在处理允禩的女儿和外孙时,也是思之再三,决定不下。他原想拆散那母子二人,又恐孩子小,容易夭折,怕自己因此“招许多闲议论”而费尽思量。
由此可见,虽贵为一国之君,有时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即便如此,雍正还是招致许多非议。什么处置允禩是“凌逼弟辈”;什么惩治不法之徒是“公报私怨”等等。
雍正对此简直百口莫辩。在当时情况下,辩也没用,就算雍正说得天花乱坠,也少有信他。于是他做出了一件高明的举措,即:
提升上书要求他“亲骨肉”的孙嘉淦为国子监司正,以示鼓励——提升孙嘉淦,雍正这一招出得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他要通过此举,向满朝文武表明,他也是赞成孙嘉淦的意见的,他也想去“亲骨肉”,顾念兄弟亲情。说白了,雍正提升孙嘉淦,就等于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说:我原本就是顾念兄弟亲情的,以后能不能亲,让不让亲,亲不亲得,那可不由我说了算,就看这拨人的作为了!
雍正采取老虎挂念珠的策略。外示慈悲,内藏机锋又何尝不是一种忍者的智谋呢!
狼言狼语
古人有“万事以忍为上”的古训。人应该懂得保护自己,不要一味使用莽劲去碰壁,而应该分析局势,做出某些以退为进的决策,这才是一种明智之举。
8. 大义之忍是一种策略
狼的忍是一种大义之忍,是一种策略。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与朋友友好相处,就必须头脑冷静,无论做什么事情,情绪激动都容易坏事。“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谨慎。人做事不可以不谨慎,交朋友亦不可以不谨慎。
西汉人张良有一段圯桥受书的故事。有一天,他到下邳的圯桥上游玩,有个老头儿走过来时,故意把鞋子扔到桥下去,并对张良说:“把鞋子捡上来。”张良大吃一惊,想要揍他。但那老头儿看起来年纪很大,张良强忍着怒气把鞋子拿上来,交给了老头儿。老头儿穿上鞋,说:“孺子可教。五天后的早晨跟我在这儿见面。”张良感到奇怪,跪下说:“好吧。”抬头一看老头儿不见了。五天后,张良来到桥头,老头儿已先到,看见张良很生气地说:“你来迟了,为什么?五天后再见。”五天后,鸡啼时张良去了,老头儿又先到,愤怒地说:“为什么又迟到了?你五天后再来吧。”又过了五天,半夜里张良就赶去了,过了好一会儿老头才来,老头儿高兴地说:“应当这样。”于是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读了这本书,就能做大王的军师。”说完不见了。天亮时,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刻苦攻读,后来,他辅佐刘邦取得了天下,刘邦说:“在帷幄之中谋划,在千里之外打胜仗,我比不上张良。”张良被后人称为汉代三杰之一,被刘邦封为留侯。
张良容忍了老头儿的蛮横要求,与老头儿素不相识却到桥下为他拾鞋,正是这种“忍”,老头儿认为张良“孺子可教”,最终把一部兵法书交给了他,可以说忍耐使张良成就了事业。
历史上有名的“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曾令多少英雄人物为之感动。其内容大家都非常熟悉。如果蔺相如仅因廉颇说了几句带有侮辱性质的话语而大发脾气,互相指责,互相攻击,势必要两败俱伤,给秦国以可乘之机。正是因为有了“忍”,忍一口“闲气”,便使一个国家得到安宁、和平,也正是因为有了“忍”,才出现了“刎颈之交”的朋友。可见“忍”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并不是说一切事情均要忍,如果达到那种万事皆空的境界,打你的左脸,你便将右脸也送给对方,这就是一种无原则的“忍”。对于个人来说,凡是一些非原则的事情都可以忍,譬如个人意气与利益等。
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则坚决不能让步。因此,可以说,忍也是有界限、有限度的。对于不可忍的问题,也应用“忍”的办法来处理,在冷静的心情下谋划,这叫“大义之忍”。
狼言狼语
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一种永不败北的战斗策略,是战胜人生危难和险恶的有利武器。
9. 卧薪尝胆,绝处逢生
狼群不畏惧失败。虽然狼群可以号称是自然界中效率最高的狩猎机器之一,然而,它狩猎的失败率竟然高达90%左右。也就是说,据统计,狼群十次狩猎中只有一次是成功的,这次成功对狼群的生存极其重要。面对每一次挫败,狼族的反应从不沮丧,而是整装待发,运用挫败中炼成的技巧和学到的经验,迎来下一次狩猎的成功。大量不成功的狩猎,反而是狼群成为效率最高的狩猎机器之一的实际基础。它们虽然不会高唱“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高调,但是生存的需要迫使它们敢于面对失败,容忍失败,并且在挫败的基础上。
而高明的人类,却时常不能接受失败的考验,反而排斥“尝试犯错”,而追求“避免犯错”。其实后者的代价要大于前者。“避免犯错”也就错失了很多获取经验、寻求发展与争取成功的机会。
卧薪尝胆是人们在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打击后,采取的一种积极的应变策略。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个人的人生征途上,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卧薪尝胆是战胜挫折、走出困境的重要方略。
美国著名企业家亚科卡,20世纪70年代初担任福特汽车公司总经理,八年为福特汽车公司挣了35亿美元的利润。正当他春风得意之时,由于嫉妒和猜忌,被老板亨利·福特免去了福特汽车公司总经理的职务,解雇回家。面对精神的创伤和打击,54岁的亚科卡没有向命运投降,决心卧薪尝胆,寻找一个可以再展自己的才华、大干一番事业的地方,以成功的事实让亨利·福特永世难忘。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拒绝了一些条件优厚的企业的招聘,而接受了当时深陷危机、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聘请,担任总裁。上任后,他首先对公司组织机构动大手术,并在全体员工特别是主管人员中,实行以品质、生产力、市场占有率和营运利润等因素来决定红利的政策,主管人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将扣除25%的红利。还规定在公司尚没有起死回生之前,最高管理层各级人员减薪10%,而亚科卡本人的年薪只有象征性的一美元。他想以此表明,大家都在为走出困境而苦斗。为了争取政府贷款,他亲自出马向新闻界游说,不得不像个被告一样站在国会各个小组委员会面前接受质询。他由于劳累,导致眩晕症复发,差点儿晕倒在国会大厦的走廊里。
经过几年励精图治,1980年初,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终于走出困境,开始扭亏为盈,1983年盈利9亿美元,1984年创利润达24亿美元,1985年首季获纯利5亿多美元。亚科卡也成为美国的传奇人物,数以万计的来信敦促他竞选美国总统,布什也把他当作1988年竞选总统的“十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坎坷,任何人都不要幻想人生没有挫折,而要思考如何从挫折中奋起。生活中碰上挫折,就好像孩子学走路不可能不跌跤一样,跌了跤,要爬起来继续走。有了这种积极、冷静、客观、坚韧的态度,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就不会退却,就能挫而不败,反败为胜。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挫折常激励强者通向成功,也能置弱者于死地。
狼言狼语
也许我们不是最伟大的动物,但是我们是这个地球上最为坚韧的动物。谁也别想轻易让我们改变,更别想随随便便就可以打败我们。
10. 忍小节,成大事
在人类的语言中,可以轻易地就找到许多词汇来描绘狼的耐性,例如耐心、仔细、观察事物的本质、退守、等待、正确的时机等等。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同样轻易地从我们的大脑中找出这样的词汇呢?人类从远古时代的猿进化到人,直到拥有了现在的科学与文明,这是任何其他动物都做不到的。
狼的忍耐是对人生的一种等待。在人的一生当中,有很多时光都在等待中度过。虽然等待的结果是未卜之事,但是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实自己,继续足够的力量。
骄傲,荒**,必将导致恶果。这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历史结论。谚语说:骄必败。骄傲使人易狂,过分的骄傲使人狂怒,从而犯下罪恶。因此应避免骄傲,时刻提醒自己要谦虚,这样对人对己都是有益无害的。
《战国策》记载:魏文侯太子击在路上碰到了文侯的师傅田子方,击下车拜见田子方,子方不还礼。击大怒说:“不知道是富贵者对人骄傲,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子方说:“贫贱者才能对人骄傲,富贵者能怎么样?国君对人骄傲,就会失去他的政权;大夫对人骄傲,就会失去他的领地;只有贫贱者,他的计策不被采用,行为与当权者不合,他就穿起鞋子走了,到哪里去还不是贫贱,难道他会失去什么吗?”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骄傲的危害是巨大的,它能使人失去很多东西。“魏武一矜,天下三分。”苏轼说:“一生喙硬眼无人,坐此困穷今白首。”陈毅说:“历阅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这都是骄傲的后果。假如人们能反其道而行之,则必有益无疑。
唐太宗昔年征战疆场,后来做了皇帝,可谓是功名赫赫,然而他时常告诫自己,一定不要骄傲,而且还对手下人说:“天下太平,骄傲奢侈就会产生;骄傲奢侈,死亡马上就到。”然而正是由于唐太宗的这种戒骄的精神,使他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能够忍让,事情一般能够做好,至于别人怎么说,那是无关紧要的事。张文定公说过:“谨慎而忠厚,不怕容忍坏事,又有什么妨碍呢?”
魏国公韩琦度量过人,生性浑厚淳朴,从不搞一些小手脚。他的功劳为天下之最,在大臣中地位最高,但从未见过他为此感到高兴;担负巨大的责任,濒临难以预料的祸事也从未见他忧愁过。他做事为人谦逊而谨慎,上朝以后站着与其他官员说话,回来以后,休息时与家里人谈话,也都是出于真心。有一个跟随韩琦几十年的人,记下了韩琦的言行,反复对照,说的与做的都十分吻合,没有不相称的地方。由此可见,韩琦具有多么大的忍耐力。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上两只玉杯,说:“这是种田人在破坟中找到的,里外都没有瑕疵,真是好的宝玉啊。”韩琦用白金装饰,更漂亮了。每逢开宴会招待客人,都用绸绵盖上它,放在桌子上。
一天,招待管理水运的官吏,准备用这两只玉杯装酒,招待客人。客人都到了,然而在这时候,一位侍兵不小心撞倒了玉杯,两只玉杯俱碎。客人都很吃惊,那位侍兵也伏在地上等候惩罚。韩琦脸色不变,笑着对客人们说:“天下的东西是坏还是不坏,都有自己的命运。”过了一会儿,他对那个侍兵说:“你是失误造成的,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客人都佩服韩琦宽厚的德行和度量。
忍作为一种处世的学问,特别是对许多普通人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所以,俗话说:心字头上一把刀,一事当前忍为高。
对自己的朋友、上司,你不可能事事据理力争。对于自己的长辈、老板的某些指示、某些命令,由于主观理解上的偏差而得不到很好的实施,而你却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在这样情况下,上司、长辈、老板、领导对你批评和指责是很正常的,不要急于辩解,认为自己无比委屈,其实错误就在你的身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尊老、尊上服从的习惯,许多人都是在忍让和服从了多少年以后,由小媳妇熬成公婆的。在这之前,他们不知道忍了多少回,从这方面一想,你就容易忍耐了。
当然,对于许多下属职员来说,遇事不加辨明,便着手去实施是下属的一大工作弊病,这是因为下属和领导之间缺乏必要的默契。下属对于领导,首先是服从,然后才能有改变。不是让领导去适应你,而是你去适应领导。上司给予的指示和命令,必须清清楚楚地理解,然后才有可能有效地执行。对于上司,他们发一发脾气也是很正常的,不要希望每个领导都慈祥无比。你需要忍受这种压力,同时要以积极的行动去尽量避免这种压力。
所以,当你面对指责欲望和权力欲望极强的老板、长辈和领导时,要学着把握下列一些“忍”的经验。
(1)即使你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也不要居功自傲,要时刻注意功劳的大部分都是老板的,是老板的英明决策造就出你的非凡成绩。
(2)避免一些亲昵行为,比如拍拍老板的肩膀、后背,这会使对方认为你意存狎亵、心存不敬,从而使你寸步难行。
(3)称呼老板时,要把职称一字不落地称呼全,而且要态度恭敬谦逊,不要显得勉为其难或语含讥讽,即使他或她确是一个副职,也要把“副”字去掉。要是他姓付,那就另当别论了。
(4)学会洗耳恭听。认真听懂老板的每一句话,在老板发布命令的过程中,不要自以为聪明地加入自己的主观理解。
狼言狼语
能忍者事竟成,为人处世忍为先。古人对小节不究看作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提倡的是胸怀大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看重的是人的才干,而非其他问题。能够宽恕他人的短处和过错,不因为人才有哪些缺陷就放弃使用,这是忍小节的中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