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用沟通化解隔膜(1 / 1)

宽恕的活法 林然 6964 字 1个月前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意识,人和人不同的思想意识构成了纷繁美丽的世界。同时,也正是由于阵线不同,团体与团体之间,人和人之间,不可能永远保持一致,难免会出现意见相左,会出现误会与争执,但关键在于,你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能否用良好的沟通化解隔膜。

拳头不能解决问题

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一代名相管仲曾说:“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真正聪明睿智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要看到事物的外貌,就能够运用智慧去理解它的本质,并且用最适当的方法去面对。

因此,他们总是可以找到最合适的语言,贴切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意念,然后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狄摩西尼曾说:“一条船可以由它发出的声音知道它是否破裂,一个人也可以由他的言论知道他是聪明还是愚昧。”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往往用心里的思想来评断自己,但是,别人却会从你口里说出来的话来评判你这个人。

纪晓岚是众人皆知的机智才子,此外,他还是个绝佳的沟通高手。

纪晓岚在小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有大将之风了,有一次,他和几个孩子在路边玩球,一不小心,把球丢进了一个轿子里。

大家匆匆忙忙地跑过去一看,这可不得了!轿子里坐的竟然是县太爷,不仅如此,那颗皮球还不偏不倚地击中了他的乌纱帽!

“是谁家的孩子胆敢在这里撒野?”

乌纱帽被天外飞来的一球打歪的县太爷怒斥道。

孩子们一哄而散,唯独纪晓岚挺着胸膛,走上前去想讨回皮球。

纪晓岚恭敬地对县太爷说:“大人政绩卓著,百姓生活安乐,所以小辈们才能在这里玩球。”

县太爷一听,气马上消了一半,他笑着说:“真是个小鬼灵精!这样吧,我出个上联给你对,要是你对得上,我就把球还给你。”

县太爷环顾了一下四周,出了道题目:“童子六七人,唯汝狡!”

纪晓岚眼睛一转,说出了下联:“太爷二千石,独公……”

“独公什么?赶快说啊!”

“大人,如果把我的球还给我就是‘独公廉’,要不然就是‘独公……’”纪晓岚故意支支吾吾的不说下去。

县太爷看到这种情形,不由得哈哈大笑,他一边把球还给纪晓岚一边笑骂道:“好小子,真有你的!我才不要中了你的圈套,成了‘独公贪’咧!”

一言定江山,一个人的谈吐便有可能改变他的一生。

20世纪60年代,美国有一位民权运动者,在街头巷尾宣传“种族平权运动”。他的声音冷静,但用字遣词充满张力,推进人心。

当他终于以最深沉的嗓音嘶吼出:“我有一个梦!我有一个梦!”时,台下的群众全被震慑住了,他们疯狂地响应着:“阿门!阿门!”

这个名叫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者,便以这篇著名《我有一个梦》的演讲征服群众,改写了美国的历史。

征服一个人,以至于征服一群人,用的往往不是刀剑,而是舌尖。

这个世界上没有解不开的结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意识,人和人不同的思想意识构成了纷繁美丽的世界。同时,也正是由于阵线不同,团体与团体之间,人和人之间,不可能永远保持一致,难免会出现意见相左,会出现误会与争执,但关键在于,你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争执大多始于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句笑话,一个脸色,一篇文章,一封书信,一道传闻,一件用具等都可以成为产生误会的原因。

有些争执初时不深,若未及时消除,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加长而裂痕愈益增大,误会愈益加深。有的因误会加深而成为仇敌。

人生在世,精神的愉快胜过一切,而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无疑是构成心情愉快的重要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人际关系是无法达到和谐的。但是误会则使本可以做到和谐或本来是和谐的关系,只因理解和认识的误会而形成人际关系中的遗憾。所以说,它比直接的、不良的人际关系更多一层痛苦。它是对美好关系的破坏。这种破坏并非主观的、有意识的、故意的,而只是因为互相的隔膜、意识的不可通性、感情的客观障碍所致。

争执既已形成,不论是你遭到了误解或你可能正在误解别人,唯有互相疏通才能达到理解,使误会消除。

通常,人际关系中容易产生争执的是这样一些人:交谈交往极少者,互不了解个性者,性格内向者,个性特别者,自视清高者,狂妄傲慢者,神经过敏者,常信口开河者,爱挑剔小节者等。

与上述这些人交往,不论是初次的或多次的,你都要注意你的言行是否容易产生歧义,是否可能遭到误解。或者你是否对他存有偏见和误会。

任何人都有他独立经营着的那一片小小天地,形成他之所思、他之所言、他之所行,形成他自己的特色。有的人的这片小天地呈开放张扬的状态,可以随时接纳所有的人。有的人则呈封闭压抑的状态,这是不好交际、不善交际、不易交际的人。与他交往首先得启开那扇封闭的门。待你走进去后才可能发现真正的他。否则,你只能在门外与他交往,这时,各种各样的误会都可能产生。

我们都知道,林黛玉是个特别难打交道的人,随便一句话中的一个用词不妥,可能就得罪了她。她发了脾气,你还不知道为了何事。生活中这样的女性并非罕见。

如果你已经自觉意识到遭到了误解,最简便直接的办法当然是直接与误解你的人解释交流,推心置腹,真诚相见,不要搁在胸中,更不要犹豫猜忌。你可以借一次家宴、一场舞会、一次公关活动、一次约会或一个电话互诉衷肠,以你心换他心,以他心换你心。疙瘩解开,冰消雪融,重归于好。

可能你和对方没有这种直接交流的机会,或者你觉得直接解释交流的方式有些难为情,那么你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详尽地阐明自己,也许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如果对方对你误解太深,已经对你形成偏见,乃至于把你视同仇敌。消除误解当然要困难许多。一是要有恰当的方式,二是要有一定的时间。你首先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动用和对方亲近的人,让他在你们中间做桥梁、做媒介,把对方的怨气和意见,把你的诚意、你的本心都通过这位中间人在双方间予以传达疏导。传达疏导到一定时机,你们就可以发展到直接解释交流了。

天下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没有打不破的坚冰,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当你受到误解的时候,误不在你而在于对方,但你对对方之误却能够宽容大度不予计较,反倒主动地想法去消除对方之误。此为君子度量。

当你受到误解的时候,如果你对对方之误厌恶憎恨,压根儿不想去消除它,更不愿主动去做疏通工作,以为那样做是降低了身份,丢了自己的面子,损伤了人格。此为小人之心。

圣人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承担全国的屈辱,才算得国家的君主。如果你在小小的人际关系圈内也受不得丝毫委屈,吃不得半点亏,头低不下一毫,话多不得半句,那你就去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好了。

避免争执的另一重要建议是回避顶撞或辩论。当你将要陷入顶撞式的辩论旋涡里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绕开旋涡,避免争论。你不可能指望仅仅以摇唇鼓舌的口头之争,来改变对方已有的思想和成见。把细枝末节的小事当作天大的原则问题来加以辩论,是因为我们坚持成见的缘故。只要你争胜好斗,喋喋不休,坚持争论到最后一句话,就可以体验到辩论的“胜利”,可是,这种胜利不过是廉价的、空洞的虚荣心的产物,它的结果引发一个人的怨恨。

谁能够克服喜好争论的弱点,谁就能在社交中获得成功。

在争论中可能你有理,也可能以雄辩取胜,但要想轻易改变别人的主意,你就大错而特错了。

日常工作中容易发生争执,有时搞得不欢而散甚至使双方结下芥蒂。人是有记忆的,发生了冲突或争吵之后,无论怎样妥善地处理,总会在心理、感情上蒙上一层阴影,为日后的相处带来障碍。最好的办法,还是尽量避免它。

我们常用这么一句话来排解争吵者之间的过**绪:有话好好说。这是很有道理的。争吵者往往犯三个错误:第一,没有明确而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想法,话语含糊,不坦白;第二,措辞激烈、专断,没有商量余地;第三,不愿意以尊重态度聆听对方的意见。有一个调查说明,在承认自己容易与人争吵的人中,绝大多数说自己个性太强,也就是不善于克制自己。

同事之间有了不同的看法,最好以商量的口气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语言的得体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尽量避免用“你从来不怎么样……”“你总是弄不好……”“你根本不懂”之类的语言,这必然会引起对方反感。即使是对错误的意见或事情提出看法,也切忌嘲笑。幽默的语言能使人在笑声中思考,而嘲笑他人则包含着恶意,这是很伤人的。真诚、坦白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让人觉得你是希望合作而不是在挑人的毛病,同时,要学会听,耐心、留神听对方的意见,从中发现合理的成分并及时给予赞扬。这不仅能使对方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也给自己带来思考的机会。如果双方个性修养、思想水平及文化修养都比较高的话,做到这些并非难事。

如果遇到一位不合作的人,你就要冷静,不要让自己也成为一个不能合作的人。宽容忍让可能一时让你觉得委屈,但这却能表现你的修养,也能使对方在你的冷静态度面前平静下来。当时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不妨把事情搁一搁,认真考虑之后,或许大家能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善于理解、体谅别人在特殊情况下的心理、情绪是一种较高的修养。有的人生性敏感,有的人恰恰遇到不顺心的事没处发泄怒气,也许对方正生病,这些都可能是造成态度、情绪反常或过激的原因。对此予以充分谅解,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心胸开阔是非常重要的,谁能没有言谈上的失误和过错?对于别人无意间造成的过错应充分谅解,不必计较无关大局的小事情。法国有一句格言说过:“两个都不原谅对方细小过错的人不可能成为老朋友。”如果以老朋友的态度进行合作,许多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切勿在盛怒之下开口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人人都会发怒,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不过,发怒要找合适的对象,要恰如其分,要在恰当的时间,目的与方式也要合适,这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医生说,每一次生气,人体所付出的代价,相当于辛苦工作八小时。

这是生气对自己造成的损害,然而,生气之时的恶言恶语还有可能对别人造成更大的损害。

语言可以伤人于无形,你一时不经大脑,脱口而出的话语,有可能成为别人终身的阴影。

有一个幼儿园老师,恨透了班上一个顽皮捣蛋的男孩。有一次,这个小男孩又闯下大祸,老师惩罚小男孩站在讲台上,并问全班小朋友:“你们看看,他像不像一头大笨猪?”

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只知道顺着老师的话回答,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像!”

小男孩羞愧地低下头来。他是受到惩罚了,然而,更糟糕的是,这个残酷的惩罚可能将伴随他一生。

他永远不会忘记,曾经有那么多人,当着他的面大声地说他像一头大笨猪。

一位年轻人在年迈的富人家里担任钟点工人,每天,除了清洁工作,还有半个小时的“陪读”任务。

一天,这名年轻人不小心把花瓶与笔筒的位置放反了;这原本不是什么大事,年老的富人却大发雷霆,指着年轻人的鼻子大骂笨蛋……

年轻人一言不发地忍耐着,因为他相当同情这名老人,除了骂人的舌头外,他已别无利器。

在将近十分钟的咒骂后,老人好不容易平息下来,要求年轻人进行每天的例行公事——读一段故事给他听。

年轻人翻着书,找到一个相当吸引人的章节,上面写着:“南洋所罗门岛上的一些土著,每当树木长得过大,连斧头都砍不了时,他们就会对着树木集体叫喊,直到树木倒下为止。喊叫扼杀了树木的生命,比任何刀棍、石头都还具有杀伤力;正如那些尖酸、刻薄、粗鲁的言语,往往会刺伤人的内心。”

年迈富有但性格怪僻的老人听了这个故事,沉默许久。当年轻人把咖啡送到他面前,准备为他加糖时,老人抬起头来,脸上出现难得的慈祥笑容,亲切地说:“不用加糖了,你的故事已经为我加了糖!”

一时之气,造成自己的火山爆发是小事,但是对那些被火山余烬灼伤的人们,却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人多拥挤的公交车辆上,乘客之间由于无意碰撞而引起争吵,双方闹得脸红脖子粗;学校里同学之间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不小心碰落了别人的铅笔盒之类——而出言不逊,大动肝火,怒气冲冲;邻里之间为了一些小纠纷而各不相让,争吵辱骂,没完没了。这些都是无原则的冲突,不必要的感情冲动,毫无意义的生气动怒,是无益之怒。

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最难看。纵然他平时面似莲花,一旦怒而变青变白,甚至面色如土,再加上满脸的筋肉扭曲,那副面目实在不仅是可憎而已。俗语说,“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种变化。人逢不如意事,很少不勃然变色的。年少气盛,一言不合,怒气相加,但是许多年事已长的人,往往一样的脾气暴躁。有一位老者,已到古稀之年,并且半身瘫痪,每晨必阅报纸,戴上老花镜,打开报纸,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响,吹胡子瞪眼,破口大骂。报上的记载,他看不顺眼。不看不行,看了怄气。这时候大家躲他远远的,谁也不愿招惹他。过一阵雨过天晴,他的怒气消了。

盛怒之下,体内血球不知道要伤损多少,血压不知道要升高几许,总之是不利于健康。而且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相宜。燕丹子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其实这里所形容的“神勇”是从苦行修炼中得来的。生而喜怒不形于色,那天赋实在太高了。

但是既为芸芸众生,谁又有这样的天赋呢?所以,一般人还是以少发脾气少惹麻烦为上。

为别人所犯下错误生气,你无疑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想一想,这是多么划不来啊!

为突来的情绪生气,你发了一场熊熊的无明火,想一想,这对别人来说,又是多么的不公平!

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那么至少要懂得控制自己的嘴巴。生气时,请不要随便开口,你在这时吐出来的话,往往都不会是“象牙”。

遇到矛盾事先做调查

富兰克林曾经提醒我们:“当发怒和鲁莽同步前进的时候,悔恨也正踩着两者的足迹接踵而来。”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勃然大怒,只不过是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绝不会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或是走出困境。

某企业的一个市场调查科长,因为提供了错误的市场信息而造成了企业的重大损失。犯了这样严重的错误,毫无疑问,企业总经理可以不问理由地对他进行斥责,甚至撤职。

但是,这位怒上心头的总经理,还是忍了忍,他想得先了解一下:到底是这位科长本身不称职而听信了错误信息呢,还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原因导致的?

于是,这位经理压下了心中的怒火,只是心平气和地把科长叫来,叫他把为什么判断失误的原因写一个报告交上来。

事情就这样拖了一段时间,几个月之后,这家公司因为这位市场调查科长提供的信息极为准确而饱赚了一笔。

于是,总经理又叫人把那个科长请来,说:“你上次的报告我看了,你们的工作做得不太细致,有一定责任,但主要是不可预测的意外原因造成的,因此公司决定免除对你的处罚,你也就不要把它再放在心上,只要以后吸取教训就行了。这一次,你做得不错,为公司提供了重要信息,我们仍然一样地表扬你。”

说完之后,总经理随即从办公桌里拿出一个红包递给他,这个科长接过来时,不禁眼眶泛红。

俄国文豪屠格涅夫曾经说道:“开口之前,应该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

身为领导者千万不能随便发脾气,在批评下属之前,一定要把情况了解清楚:这个错误是不是他犯的,这个错误是由于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等。

如果你一看到下属出了问题,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痛加批评和指责,假如他真错了,也许就默认了;但如果不是他的错,肯定会对你满肚子意见,虽然口头上不说,但心里一定怨恨:“你怎么连情况都不问清楚,就随便骂人呢?真差劲!”

因此,千万要切记,在开口批评人之前,一定要了解事实,在心里问一下自己:“我不会搞错吗?”

否则,乱指责人,不仅落了个乱骂人的坏名声,事后还得向下属赔礼道歉。

然而,就算是你能放下架子,坦率地向下属说:“对不起,是我弄错了。”下属所受的伤害和内心对你的憎恶,却很难一下子就冰释。

如果你了解这个错误确实是下属犯的,也还要进一步调查和思考,这个下属该承担多大的责任?错误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是一时的疏忽,还是责任心不强,甚至是明知故犯?

因此,你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口,要牢记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见到问题时,先别忙着发怒和批评人,而是了解情况。

这样一来,主动权就操在你的手里,你想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方式对他进行批评,完全由你决定。

责备是最愚蠢的行为

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的人,代表着他具有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将协助他在事业上或生活上一帆风顺。

至于如何与别人和睦相处,诀窍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将心比心”。换言之,就是如果你希望别人友善地待自己,那么就得先友善地对待他人。

经常以亲切的态度对待他人,对于别人内心所希望达成的事情或想获得的利益,如果你能时常加以关切并适时给予协助,那么就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自己也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如果你能设身处地对待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使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和关怀。

美国人际关系大师汤姆逊·威尔森先生曾说:“友情之道无他,只能以友情获得,人或许可以轻易地支配他人,却很难得到他人真心信赖。”

一个性情孤僻,喜欢独往独来的人,由于在生活和事业上没有朋友相扶助,想要获得成功,就只有靠自己单打独斗,往往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人无法离群索居,不管在事业上或日常生活中,友情都是人生最难能可贵的珍品。真心的朋友会为我们带来向上奋发的动力,时时刻刻激励鼓舞着我们,更必须好好加以珍惜。

朋友之间的宝贵友情,是从彼此的善意关怀一点一滴累积的,充满恶意的动机是无法和别人建立稳固情谊的。

如果你能理解这一点,善意地关怀自己想结交的人,就能快速获得他们的友谊。

对待朋友要以善意为出发点,如此才能培养深厚的情谊与默契,使对方乐于采纳你的意见,而不会误会你的意见是否别有用心。

谈到说话办事技巧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在自传中劝告世人说:“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要则,就是不要责备对方。”

美国总统林肯也曾语重心长地说:“责备与中伤是最愚蠢的行为。”

他们两人年轻时代都经常为芝麻小事激烈指责别人,后来,也都从自己的惨痛经验中,充分了解这种做法的愚昧。

有一次,林肯指责一位同僚的缺失,对方恼羞成怒,愤而向他挑战,林肯差点就命归黄泉。从此之后,他不再任意责备别人,即使是善意的批评,也尽量不说。

这种改变,使得他的人际关系大为好转,广受大众欢迎,后来终于成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新加坡作家洪生在《人性谈》里说:“人如冬天里的刺猬,太过疏远就会各自觉得寒冷,可是过于靠近又会互相刺伤。”

这是因为,人与人往来密切,不免因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造成双方或多方或明或暗的攻击。

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和言行才是最正确的,错误的是社会大众,无论何时何地,都本能地将自己美化、正确化;即使是被公认为性情乖僻的人,也会执拗地认为“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这是人类难以改变的心理特征。

就算是再怎么客观的批评或是再怎么恳切的责备,一般人听了,也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而难以接受。

因此,人只要一遭受批评,就立刻采取刺猬般的防卫态度,竖起身上的每一根刺,加以反驳、反击。

即使他表现出虚怀若谷、勇于认错的态度,心中也许还是愤愤不平,盘算着如何伺机报复。

日本明治时代的大作家夏目漱石对于这种现象有着极为深刻的体认,他说:“别人对你道歉,向你赔礼,如果你信以为真而原谅他,那你就是个诚实过头的傻瓜。你必须这么想:道歉只是表面上的道歉,原谅也是表面上的原谅。”

由此可见,鲁莽地责备与批评别人,对自己根本没有用处,只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受到磨损。

理直不一定要气壮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还没成功之前,就已经是一个心胸开朗、正直磊落的人,深获亲友敬重。

一次,罗斯福的手表不翼而飞,他四处寻找,发现是邻居偷了他的表。证据确凿之后,所有人都等着看好戏,看看那名邻居会得到什么样的下场。但是罗斯福却一直毫无动静,既没有找那位邻居讨回他的手表,也没有再追究这件事,这件偷窃案就这么不了了之。

后来,邻居之中有一名好事之徒实在忍不住了,他好奇地询问罗斯福,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情查个水落石出,弄个清楚明白呢?

罗斯福回答他说:“如果我去找他理论,或许可以把手表要回来,但是大家以后见了面却会十分尴尬,对我来说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我相信只要我做得很好,别人就不会再找我麻烦,大家可以和睦的相处,那么损失一只手表,又有什么关系呢?”

罗斯福一直以和平融洽为生活宗旨,他从小地方做起,培养自己坦然开阔的心胸,无论遭遇到任何困难也不会轻易地屈服。

他这样的胸襟长存于每位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流芳百世,宽宏大量的气度至今仍令人感念不已。

人们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不休,徒然浪费许多有限的生命而一无所获。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比“和平”还要来得可贵,人与人之间的争吵、欺诈、斗争、迫害,都只是浪费精神又没有意义的事情,与其据理力争,不如自己先退后一步,使别人知难而退,自然也就平息了这场纠纷。

罗斯福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达到了自省的境地,没有怪罪别人,而是先检讨自己,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就不会有人再来挑衅。

理直不一定要气壮,得饶人处且饶人,太过执著于是非对错,只会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其实理直也可以气和,你说不是吗?

在一个小村庄里,由于过去曾发生过几件不愉快的事,导致村民之间相处得很不融洽,家家户户自扫门前雪,别说互相帮助了,见了面连声招呼也不打,而且还时常为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闹得整个村落鸡犬不宁。

村长很想改善目前的窘境,不希望这股相敬如“冰”的风气继续蔓延下去,于是找来了一个外地人帮忙。

这个外地人自称是技艺精湛的魔术师,并昭告乡里说:“我有一颗神奇的魔法石,只要用这颗石头炒出来的菜,就会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一道菜,口说无凭,我可以当场试验给你们看!”

村里的人听说了这件神奇的事,开始议论纷纷,有人搬来了家里的大锅子,有人搬来了家里的大炉子,有人自愿提供木材,也有人自动自发的生火,全村的人围着村子中央的空地,静心等待魔术师的精彩表演。

魔术师煞有介事的在锅里放了油,把青菜放入锅中,和魔法石一同翻炒了一下,然后带着遗憾的神情对大家说:“这么一点点哪里够这么多人吃?如果可以再多炒一点菜,那么大家就都可以吃得到了。”

于是,有人飞快地从家里拿了青菜出来。魔术师把青菜放入锅中翻炒,试吃了一口,然后兴奋地说:“真是太美味了!如果可以再加一点盐,或是一点肉丝,那就更好吃了。”

大伙儿听了口水直流,盐、肉和其他的调味料也很快地送到了魔术师的手上。

没多久工夫,魔术师的锅子里已经装满了佳肴。

这盘菜才刚端上桌,就已经被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吃得盘底朝天,村民们发现,这果真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一道菜!

聪明的你,一定已经看穿了魔术师的秘密。

其实,真正发挥作用的,不是这颗魔法石,而是村民不计前嫌,愿意互相帮助的态度。你出一点盐,我出一点肉,大家团结合作,所炒出来的菜当然是天底下最美味的。

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相互敬重、相互帮助;唯有肯救助别人危困的人,在面临危困时才能获得别人救助。

浮生若梦,世事无常,这一刻你我围炉同欢,也许下一刻就要各分东西,计较多不意味着你就能得到更多,相反的,若能敞开心胸,珍惜与人相处的每一刻,你就会明白,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不一定是山珍海味,而是人情的滋味。

口舌之快不可逞

朋友之间,因为感情太好,难免会口无遮拦、百无禁忌,总认为开开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有时候玩笑开过头了,我们真的能敞开胸襟一笑置之吗?

面对敌人的挑衅,往往因为心里做足了防备,真正的伤害反而不大,但遭到自己亲昵信任的人,不经意地刺中自己的弱点,即使脸上撑着笑,恐怕心里还是会颇为伤痛吧!

一个人是否成熟完美,不单单在于他是否“知道”自己,还要能够“知道”别人。所谓“知道”,是指明了对方的感受与思想。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很好的朋友,但是两人都喜欢彼此嘲讽对方,每次碰着了,不互相较劲一番总不肯罢休。尽管这样激烈的唇枪舌剑常常上演,却似乎没有减损他们的友谊。

据说,有一天,苏东坡与佛印两人一起坐着打禅。

一会儿工夫,苏东坡睁开眼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看了看,频频点头称赞:“嗯!你像一尊高贵的佛。”

苏东坡听了暗自窃喜。

没多久,佛印也反问道:“那你看我像什么呢?”

苏东坡打定主意故意要气佛印:“我看你简直像一堆牛粪。”

没想到,佛印居然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出言反驳,苏东坡这下子更加沾沾自喜了。

一回到家中,苏东坡就迫不及待得意地告诉他的妹妹:“今天佛印被我好好地修理了一番。”

但是,当苏小妹听了事情原委后,反而笑了出来。

苏东坡好奇地问:“有什么好笑的?”

苏小妹目光狡黠地说:“人家佛印和尚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粪,所以看人如粪。其实,输的人是你呀!”

哲学家说:“从批评的话中,不一定能了解‘被批评者’的问题,但却能从那些话中看出‘说出批评的人’的眼界与识见。”

即使是再好的朋友,也常常为了小事争输赢,没了面子就抢里子。

佛印不争口头之利,反而让苏东坡吃了大亏,还赔上了自赞毁人的肤浅恶名。所以,这对朋友毕竟还是佛印棋高一着,将禅机参了透彻,如果心思纯正空灵,那么佛与粪又有什么差别呢?佛印简单的应对,就透露出他的过人之处。

人的心里怎么想,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来,做出什么样的事来。待人处世的风范正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涵,眼中所见的是牛粪还是仙佛,就全在你的一念之间了。

佛印和苏东坡,他们两人真正知心、相互了解,明白对方的尺度在何处,懂得点到为止,也就不至于失了分寸,坏了友谊。苏东坡仕途不顺,心中必定有着许多苦闷,也恰巧他有这么些知心好友,与他玩笑竞争,能让他暂时跳脱俗事纷乱,练就豁达的人生观。

但是,我们能自信自己有佛印和苏东坡这样开得起玩笑的雅量吗?反过来讲,嘲讽和口头上占便宜,真的是朋友相交相处之道吗?

佛家说:“天下最毒的东西,是咒骂他人的说话。在恶毒的话仍未说出口时,毒素已把说话人的心灵荼毒。”

逞一时口舌之快,并不能带来什么实质的效益。你损人家,别人自然会损你,如果没有自信自己能承受得了,还是在出口之前多多三思吧。

尊重别人,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对于我们亲爱的家人与朋友,更是要牢牢守住彼此的这层分际,毕竟,我们最不想伤害的就是我们深爱的人嘛!

说话有时不能太直接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常常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无须曲里拐弯地云山雾海一番,但在与人交往时,有时为了避免伤害他人,为了更好地赞美他人或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等之时,都必须将要表达之意寓于其他话语中,而不能做所谓的“直肠子”,快人快语,结果事情搞砸的也快。

可见,与他人沟通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真话变为错话,曲折地说出来,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当有人求自己帮忙,但却实在是办不到,此时若直言拒绝,一定会使对方难堪或伤害对方,那么该怎么办呢?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为了说明他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

“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当然你已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待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林肯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自嘲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既没让人难堪,还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林肯的意图。

有时候为了避免直言相告,还可巧妙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解围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

舞会上别人邀请你,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可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谢绝目的,又不伤别人的自尊心。

别人与你相约同去参加某一活动,但届时你忘记了,或过后生悔,未去赴约。直说出原因,将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失约的可能原因有身体不适、家中有事、客人来访等,你可挑选较合情理的一种,作为事后的解释。

为了避免直言,运用各种暗示,以含蓄、隐晦的方法向对方发出某种隐含自己真实想法、态度的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这也不失为一个妙招。

一次,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做了一系列规定。决定由曾在乡属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刚调到机关任传达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项工作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办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上新衣,对着镜子左照右看,总感到自己的两颗“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当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时,导演一见到他就很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掉了,我们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后,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质,于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在与人交谈中,慷慨激昂,锋芒外露,固然是一种本事,但细语声声,婉言相告,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种本领。要学会“绕”,正所谓“曲径通幽”,轮船正是善于“绕”,才能避开险滩暗礁,一帆风顺。

停止和他人的争吵

英国诗人作家萨克雷曾经提醒我们:“最高级的社交外衣,就是精神奕奕,而且满脸笑容。”

凡是想要开创一番事业,在社交场合上就必须具备几分演员的才能,设法和别人打成一片,当你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无往不利。

要在工作场合使别人欣然采纳自己的意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狄更斯·费尔特曾提出如下的忠告:“切勿与人争论激辩,即使彼此的意见相左,也应巧妙有礼地转变话题。”

与朋友发生争论,常常会伤害彼此,有时甚至会反目成仇,从此失去这个朋友。这样的争论无疑丧失了交谈的意义和价值,既然如此,又何必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和别人争论不休。

史夫易特也说:“最恶劣、最糟糕的交谈,莫过于争论了。”

在商业界,虽然真正的情谊较为淡薄,但是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仍然可以帮助自己成功,因此必须把它当成一件重要的工作。

其实,那些口头上认为“商业界无所谓友情”的人,在面临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往往也会寻求朋友的帮助。

以销售员来说,想要提高销售成绩,或许有各式各样的可行方法,但却不会比友情更能创造出绵绵不断的效益。

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的话,一位深具协调性、容易结交朋友的销售员,他的成功率,毫无疑问地会比其他人高出许多。

无论在商业场合或办公处所,脸上经常保持笑容,能令人感觉温暖、热心、舒畅的人,十之八九都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当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处心积虑地迎合别人,也不是一年到头虚情假意地“赔笑”,而是发自内心地与人交往,用和颜悦色的亲切态度对待周围的人,让彼此都拥有一副好心情。

这一点,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人和人之间就某件事产生分歧是非常正常的,很多人在产生分歧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争论甚至争吵,这似乎也是正常的,但正是这种似乎正常的解决办法却恰恰是最糟糕的办法,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争吵。

在一次宴会上,一位先生讲了个幽默故事,其中提到一段引语,他说是出自《圣经》,然而他的邻座很清楚地记得这是出自莎士比亚作品,于是很自信地指出了这个错误,结果是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正好边上是一位莎翁研究专家,于是决定让他评判,那位专家对那位指出错误的先生说:“你错了,那位先生是对的!”

在回家的路上,被指出错误的那一位很诧异地问专家:“你明明知道我是对的,怎么说他是对的?”专家的回答是:“这么多人看着,你为什么要让他丢面子,如果让他丢了脸,他会恨你一辈子,而绝不会感激你指出了他的错误,绝对不要以为指出他的错误是为他好!”

事情确实如此,和一个人争吵,一般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因为为了各自的自尊,谁都不愿意轻易地屈服,而往往分歧双方都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或者根本就没有好坏可言,只是角度不一样,所以争吵是不可能有结果的。而且争吵总是营造一种敌对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双方都只会盯住对方的缺点,而不会考虑对方的优点。即使是很明显的一个错误,你把它指出来,或者用你的天才般的辩论把他驳得体无完肤,让他觉得低人一等,其结果只会使他怨恨你,或者违心地服输,但可能观点照旧,甚至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影响相互的合作。即使是1+1=3这样简单低级的错误,你也该找个恰当的机会指出来,越是简单的错误越不能公开地、无情地指出。

哲人说:“恨不消恨,唯爱释恨。”

当你抱着敌对的态度去解决问题,结果只会水火不容。只有在尊重对方的同时提出建议才可能被接受。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争吵。要做到避免争吵,首先要有欢迎分歧的态度,记住这样一条格言:“如果一对伙伴总是意见一致,那么他们中的一个就是多余的。”

所以分歧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没有分歧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其次要告诉自己,在发生分歧的时候,要冷静地先听对方说,给对方时间,然后你才会有较客观的评价。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开口,很多人在开口之前是理智的,但慢慢地就失去控制,无法控制对方情绪,也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口要先强调对方的优点,先肯定对方,然后承认自己观点中的不足,即使没有也要编一个。

因为要让对方认识到他的不足,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自我批评,最后很婉转地提出对方的不足,请他考虑。相信这样一个简单的程序能避免大部分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