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给大家介绍了消声的锦囊,虽然我尽可能地解释得详细一些,但我相信仍然有很多读者表示不屑或者不服。
就算你很崇拜、很信任这个锦囊,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你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这样的阅读模式让人感觉特别累。
对很多人来说,阅读本来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情,甚至对有些人来说,阅读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属于自己娱乐、消遣、休闲的一种方式。
但是现在逼着自己加快速度阅读后,大脑会感觉特别累,原来的阅读乐趣没有了。不但没有乐趣了,阅读变成了受罪。我原来是把阅读当享受的,现在阅读的乐趣没有了,那这件事情值得还是不值得呢?
这就是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又要回归我们在前面的章节提到的一个名词:潜意识。
潜意识追求快乐原则,一旦它感受不到快乐了,潜意识就会跑掉,去寻找新的快乐。
所以,在阅读时,一旦潜意识跑了,那阅读的效率和大脑的理解能力也会下降,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潜意识快乐。
就像哄孩子学习一样,一味地让孩子坐在那里读书、写字,很快孩子就会厌烦,所以我们就要时不时地提醒一下孩子,或者和他们玩一个几分钟的小游戏,或者讲个笑话、开个玩笑,总之分散一下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潜意识就能再次回来了。
那在阅读时怎么让潜意识快乐呢?
很简单。
当在阅读时发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时,就放慢速度,认真地读,慢慢地读,用自己喜欢的速度去读。
这是解决办法吗?是的,简单到完全不能让人相信,但它真的有效果。
但是这种模式不适合阅读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从头到尾全是故事情节,如果喜欢某个作家的作品,那往往是从头到尾都喜欢。如果从头到尾地享受,那就别指望提高阅读速度了。
但是对于学习类、知识类、理念类的书,大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我们阅读的目标是学习和汲取作者的理念和观点、方法等。这种情况下,80%的内容是非常枯燥的,除非有人能把专业的知识讲成吸引人的故事。
所以在阅读这些学习型书籍的时候,可以只在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停下步伐,如作者提到的一些例子或特别好笑的段子。
不管怎样,我个人建议,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这种用于享受的阅读内容不要超过20%。
当在阅读时发现自己看不懂、无法理解的内容时,可以适当跳过,先阅读后面的内容。如果阅读过程中发现极其枯燥无味的内容也可以适当跳过。
这里有个关键词叫“适当”。
适当是什么意思?
当遇上理解不了的内容时,适当跳过。有些知识,当我们只是看到一些片面的时候,不好理解它的真正意思,但是随着后续内容一点点地增加,大脑中的知识框架会与前面已经理解的内容不断叠加和重组,前面不理解的内容可能突然就理解了。
另外,对于有些特别枯燥的内容,在不太影响对整体知识框架的理解时,可以适当跳过。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烦躁和抗拒情绪,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潜意识逃避。一旦这种现象出现,阅读的效率也就是大脑接收的效率会大幅降低。所以,当某些内容感觉太枯燥无聊的时候,可以适当跳过。
当然,一个好的作者在创作一本书的过程中,是会尽可能避免这种现象出现的,除非是《新华字典》《英汉大词典》或者类似的工具书。这个我们前面也提到过,有些书是用来读的,有些书是用来学的,有些书是用来研究的,有些书是用来查询的,我们面对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原则,这样就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不管是因为看不懂、理解不了,还是由于太过于枯燥读不进去,允许跳过的内容一定是有限的。所以,这里用了这个关键词“适当”。
如果违背了“适当”这个原则,性质和效果就不一样了。大部分内容都跳过去了,就算是神仙也不知道作者写了什么。那就不叫阅读了,叫快速浏览。
所以,这个度怎么掌握?
我个人的建议还是遵从二八法则:跳过的内容不要超过整体内容的20%。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可以大面积地跳过。
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发现作者讲的某个知识点是自己已经掌握和熟悉的。比如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自己就是心理学专家,所以对于前文所讲的有关“潜意识”的部分就可以直接跳过。因为我所讲述的内容可能还没你理解得透彻,还没有你理解得有深度。因为我毕竟不是心理学专家,但毕竟这本书不是专门面向心理学专家的,而是面向普通读者的。
很多书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这时候就可以直接大篇幅地跳过了。
最后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当整本书阅读完成后,我们需要翻开目录,回忆当初因为上述原因跳过了哪些章节。
如果跳过的是不理解、看不懂的内容,这时需要重新去阅读,看看是否已经能够理解,因为你的大脑中已经有了后面更多知识点的叠加。
如果是因为太枯燥而跳过的内容,这时候也重新翻看一下,来确认这些跳过的枯燥内容是否影响你对整本书知识框架的理解。
如果有影响,那就咬着牙看吧,毕竟多少还是有用的。如果对整体的理解几乎没有太大的影响,那就直接放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