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之道(1 / 1)

1.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南子之浊,不能污孔子之清。其实南子本质也是清的,孔子才会去见她。所以孔子将天下人一视同仁,不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而是“清者自清,浊者也自清”。这才是基于大道的认识。子路未获道,不懂孔子,孔子少不得又是解释又是发誓。

2.做人不怕误会。

接上面讲。孔子见南子后,子路怀疑他与南子有特殊关系,孔子又是解释又是发誓,但子路还是不信。不信就不信,孔子没有进一步解释,而是任由他误会。

当误会已产生,千万别解释,越解释越误会,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两个字:随便!

误会不是因为沟通而消除,而是双方没劲了,自然就消除了。

《庄子》中讲一个故事:有个人怀疑他的邻居偷了他的斧子,于是看这个人走路说话都像小偷。过两天他自己找到了斧子,于是又怎么看这个人都不像小偷。当此人怀疑邻人时,你说能解释吗?

有的人更绝,你误会我,我就做给你看。你怀疑我偷了你家的斧子,我偏要亮出自家的斧子让你疑神疑鬼,神魂不宁,气死你。这种做法也没多大意思。子路怀疑孔子与南子**,孔子当然不会真的就与南子**。那样就不是孔子了。

《红楼梦》中晴雯因为长得像林黛玉,被裘人嫉妒,到王夫人面前乱说。工夫人怀疑晴雯与宝玉有私情,就将晴雯逐出贾府。晴雯又气又悔,竟香消玉殒了。晴雯死之前,宝玉去看她。晴雯说:“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这就痴了不是?晴雯死了还是个糊涂鬼,别人误会你,你就索性做给他看,你把自己当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