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之道(1 / 1)

1.不勉强做事。

孔子追随鲁昭公到齐国,是心甘情愿,没有半点勉强,发于内心。但要说在齐国做官,是没在当初他的计划内的,实在突然且勉强。

做事要么毫不勉强自己,要么完全勉强自己,没有别的可能。孔子中庸之道十分讲究发于内心,从根本上讲,它是没有勉强的。

2.不凭兴趣做事,而是凭理智做事。

有的人看到中国文学艺术发达,就断言说中国文化只讲感性,不讲理性,却没看到中国不但文学艺术发达,哲学与科学同样发达!

因此,梁漱溟先生谈中国文化时说:“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质就是智性发达。”那时叫“智性”,即理性、理智。

中国文化相当理性,并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这从孔子身上完全展示。

孔子在鲁国做官,但当他到了齐国,齐景公请他做官他也不做。

同样是做官,此官非彼官。

同样是国家,齐国非鲁国。

但孔子就是孔子,到哪里都一样!

在鲁国做官的孔子就是在齐国不做官的孔子。

孔子在齐国不做官做什么?听音乐啊。原来做官的孔子随着所处之国的改变,变成了听音乐的孔子。

音乐为艺术,是感性之所发。做官是科学,是智性之所发。孔子无论听音乐还是做官,都能做好,在他身上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统一后又归于理性。上面我们讲了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发于内心,此处又讲孔子的中庸之道是理性,岂非矛盾?一点也不矛盾,那发于内心的正是高度理性的大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