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败亡,三藩终平(1 / 1)

康熙大帝传 徐苑琳 1030 字 1个月前

在各路势力投降或被消灭后,吴三桂失去了陕西、广东和福建的相应,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但好在他在起兵前就做足了准备,这种情境下还能和清军继续抵抗。两军在湖南围绕岳州、长沙反复争夺,各有胜负。期间,清军在兵力和供养补给方面略胜于吴军,但统帅指挥不力、畏敌不前,这是相持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

后来,康熙派屡立战功的穆占进军衡州,以“退贼后路”和“宽缓”广东,穆占所率领的清军迅速占领茶陵、仁安等很多地方。

康熙十七年初,清军又收复了湖南一部分地区,接着,清军又控制了江西,吴三桂的外围势力基本丧失,开始被迫转攻为守,清军乘胜追击围困了岳州,给吴三桂造成了极大压力。

此时,吴军粮饷不济、士气低迷,吴三桂担心会病变,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到了称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

然后加封文武百官,加郭壮图为大学士,命守云南。设云南五军府、兵马司。设六曹六部,命以各官。晋升吴应麒、胡国柱、马宝、吴国贵、吴世琮等为大将军。封王屏藩为东宁侯,赐上方剑。其余官员均按等次晋爵。此外,还建立了内廷机构,设有各有专职的太监。同时,吴三桂命人造新历,制钱币,曰“昭武通宝”。还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举行乡试,以给人政权稳定的印象。当年八月,“云南乡试中式伪举人七十二名”。对于三桂的称帝,时人有记载评论。当日有人据“昭武”二字测吉凶。曰:昭武的“昭”字为斜日,斜日为过午之日,有不久之意。“召”为刀口,刀口乃不祥之意。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初,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阳市)亲点大将马宝,并授计率5万大军南下,攻击兵家必争之地永兴,两战两胜,大创清军,一战击毙都统宜里布、护军统领哈克三,夺据清军河外营地(永兴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广东);另一战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援军,营垒被冲垮,河南岸失陷,清军被迫退回广东,给清军和康熙以严重的军事打击。

但就在这个时候,吴军突然退兵,原来,就在吴军猛攻永兴的时候,衡州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六月中旬,张皇后驾崩,吴三桂精神受挫。再加上在与清廷欸到战斗中,吴三桂日夜忧虑,身体越来越差,并且旧疾复发,终于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十七日,67岁的吴三桂病逝。

二十二日,吴三桂的侄、婿与心腹将领马宝、胡国柱、夏国相齐聚衡州,公推吴国贵总理军务,派胡国柱回云南,迎吴世璠前来衡州奔丧。胡国柱到达云南,向留守的郭壮图传达众将的意见,准备护送吴世璠去衡州(今衡阳)继位。郭壮图有一女儿嫁给吴世璠,为保势力,力阻吴世璠离开云南,去衡州继位。九月,吴国贵召集并主持诸将会议,讨论今后的方针大计。吴国贵虽颇有眼光、有胆有识,但诸将欲保云南家小财物,此议没经慎重讨论,便被否决了。十一月,胡国柱等用棉裹吴三桂遗体,秘密载经宝庆入贵州,大将军马宝留守衡州(今衡阳)。吴世璠迎至贵阳,并即帝位。

吴三桂一死,叛军群龙无首,像一盘散沙,康熙命将军察尼水陆并进,攻取岳州。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岳州、衡州等地相继被清军拿下,湖南全境基本平定,同时,西边战场上,清军也逐个攻占了汉中、兴安、成都、保宁、重庆等地。

三月下旬,新升云贵总督赵良栋向康熙帝提出自湖南、广西、四川三路合击,进取云贵的方案,康熙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令贝勒彰泰代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负责东路,从湖南;令喇布负责南路,从广西;令将军吴丹、赵良栋等负责北路,从四川;共向云贵进军。

南、东两路清军迟迟未进去,吴军主力马宝、胡国柱、夏国相等部集中兵力攻打四川,他们的目的是各个击破,泸州、叙州、永州等地先后为吴军攻占。但吴军主力进入四川、云贵方面防守力量就不足了,防守力量削弱,康熙帝发现此时是最好的战机,于是,于九月初严令南、东两路迅速进军。

康熙二十年正月,新任征南大将军赖塔,率军从广西出发,在石门坎、黄草坝连败吴军,进至曲靖,彰泰亦由湖南急进,至曲靖与赖塔会合。随后分成几路进攻,二月下旬包围昆明。四川吴军奉命回救,赵良栋等乘势追击,大败吴军,于九月进抵昆明。刚开始,三路大军以彰泰为主帅,但此人指挥能力不足,久攻不下,康熙帝知道前线战况后极为不满。赵良栋于是主动指挥绿营兵,将城内外的一切联系切断,从十八日开始强攻,二十八日吴世藩被迫自杀,第二天叛军出城投降,就这样,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

清廷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撤藩回京师。除吴三桂部调往边区站、台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编入八旗。福州、广州、荆州派八旗兵驻防,广西、云南派绿营兵镇守,彻底消除了藩镇制。此外,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受“三藩”割据之害的人民的解放,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有利于边疆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后出现的“康乾盛世”更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并且,经过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年轻的康熙帝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逐渐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成熟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