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起兵(1 / 1)

康熙大帝传 徐苑琳 1145 字 1个月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康熙假借三藩上疏请求撤藩的借口下令撤藩,其实存在着武断的成分。在康熙看来,撤藩是你们自己提出的,只要撤藩令一下,你们就必须要拱手相让,更不会叛乱。康熙太过自信,以至于当他知道吴三桂起兵时,还未有丝毫准备。再看吴三桂,一方面和朝廷的官员虚与委蛇,蒙蔽朝廷,另一方面又积极准备、招兵买马、联络旧部,准备起兵。

清廷下令撤藩的决定彻底击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幻想。在撤藩令下来以后,吴三桂第一时间暗中指使其党羽向撤藩使者请愿,要求朝廷撤销这一决定,在被否定后,他又找各种借口拖延执行时间,与其心腹密谋叛乱。

吴三桂认为,云南虽然偏居一隅,但自己已经镇守云南十几年,早已雄霸一方、兵力十足,并且,他的旧部和党羽遍布各省,比如,云南的十镇大帅、贵州提督李本深、四川总兵吴之茂、陕西提督王辅臣等,只要自己拉起起兵大旗,这些人势必会一呼百应,而清廷的开国老将早已垂垂老矣,康熙帝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根本不足为虑,自己的儿子吴应熊在北京,但其是额驸,况且自己兵强马壮,“朝廷必不杀,以为之招”。

他还指使其党羽以“九天紫府刘真人”的名义吹捧自己是“中国真主”,为反叛大造舆论。

在经过一阵短暂的准备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底,吴三桂铤而走险,杀巡抚朱国治,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令部下“蓄发,易衣冠”,起兵云南。

吴三桂在“矢忠新朝”三十年后,又扯起了“复明”的旗号。反叛之前,率部下祭扫桂王陵墓,“恸哭,伏地不能起”,对部下大加煽动。反叛之后,发布檄文,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并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

吴三桂起兵初期,叛军乘锐连下贵州全省、湖南的衡州。与此同时,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纷纷响应,比如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先后揭起叛旗,以此对抗清朝。所以,在三藩之乱初,吴三桂势力几乎就占据了半壁江山。相比于靖难之役中的燕王朱棣,吴三桂可谓迎来了梦幻般的开局。

在吴三桂看来,自己的军队战斗力远胜于清廷的八旗军,他举起反清大旗,更可以争取广大汉族人民的支持,而年轻的康熙绝非自己的对手,认为自己是胜券在握了。

吴三桂起兵,貌似顺利,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第一,吴三桂反清的理由不充分。

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反叛清朝,这一点根本站不住脚,吴三桂的“历史”天下人都明白:其一,明朝末年,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为清兵做了马前卒,把他们放进来的;其二,南明的永历帝,是吴三桂追到缅甸去把他杀死的。吴三桂“叛徒”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无非是让更多人耻笑,即便是那些反清复明的仁人志士,也不耻与他合作。

第二,响应吴三桂的藩镇虽多,但真正能与之同心协力的很少。

在吴三桂起兵时,虽然有很多藩镇响应,但是却并不听他的号令,每一个造反的藩镇,所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眼前的、一时的利益,而不是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吴三桂对他们发号命令,他们根本不听,也不执行,最典型的就是甘肃的王辅臣,虽然他是从吴三桂身边走出去的,吴三桂也在极力拉拢他,请他出任总管大将军,但他其实并不听吴三桂节制。

另外,藩镇们在吴三桂和清朝之间摇摆不定,瞻前顾后。其中,曾经多次反复的包括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孙延龄等。可以说,除了吴三桂,以及老牌抗清将领郑经(郑成功的儿子),基本上都是在反叛和投降清朝之间摇摆,造成叛军队伍混乱不堪。由此可见,叛军队伍虽然强大,但真正拼尽全力战斗的却很少。

最重要的是吴三桂和其他造反藩镇之间为了自身利益,矛盾太多,大大消耗了自身力量。比如镇守广西的孙延龄,先受吴三桂的拉拢,举起反清大旗。但是在清朝的招抚下,又投降清朝。后来,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琮击杀孙延龄。孙延龄的部众又和吴世琮发生矛盾,攻击吴三桂军队,后来还成为吴三桂后方的心腹大患。可以说,内部消耗是造成吴三桂起兵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三,吴三桂在战略上出现巨大的失误。

吴三桂在湖南战场之后,犯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这让清廷赢得了足够的时间来部署和调兵遣将,吴三桂认为凭借长江之险,能和清廷分庭抗礼,最后实现就算打不败清军,也划江而治的目的,毕竟,割据南方一直是他以来的梦想。所以,他没有听从部下的建议,进行北上或者南下,或是出巴蜀、据汉中,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争夺一些价值不高的城镇,造成战机贻误。

但是,我们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政权,可以依靠长江,守住南方防线的。必须要深入中原腹地,才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年迈的吴三桂失去进取心,不敢深入中原,因而失去进攻的好机会。

第四,清军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镇压叛军。

各路藩镇跟着吴三桂起兵,清军采取的是以招抚为主的策略,康熙下令,只要他们投降,可以既往不咎,还可以对他们加官进爵,但是对起兵头目吴三桂,清廷则坚决打击。另外,吴三桂与个别藩镇之间本身就有矛盾,导致了他被孤立起来。

第五,吴三桂最后阶段称帝,让他彻底失去百姓和其他势力的支持。

吴三桂是打的“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的,表面上看,他尊奉所谓的朱三太子,实际上,任何一个明朝皇室后裔他都没有遵奉,但这还能勉强说得过去,但是最后阶段,他竟然称帝,这就更站不住脚了,这样一来,他便失去了两方面的支持。一是普通老百姓的支持,二是各反叛藩镇的支持。失去这些支持,谁还愿意跟随他打仗?

可以说,在清朝分化瓦解及吴三桂自己作死的双重作用下,吴三桂走向了灭亡的边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