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时间掌握看透人心的手段02(1 / 1)

培根说:“情感以无数的、而且有时是觉察不到的方式来渲染和感染人的理智。”《圣经·诗篇》中说,一个人情感激动时,“虽有耳朵,却听不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认识上的局限、感情上的偏爱。人们不会轻易就达到互相了解,即使有最美好的意愿和最善良的目的。而且,恶意会把一切都破坏无遗。而如果当偏见蒙住了人的眼睛,想要去除是相当艰难的。无论是证据、常识还是理性都对偏见望而生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跳出感情的圈子,摆脱利益的束缚,心平气和地观察了解一个人,才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七、不看他周围的人

认识一个人还有一个很简便的方法,即只要看看环绕着这个人的经常是些什么人就行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喜欢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也总是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一个安静、乐于思考、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不会喜欢与大吵大嚷、轻浮、外向的人交往,一个行为主动、办事沉着的人也一般不会喜欢一个行为被动消极、办事急躁慌张的朋友。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人们会结交与自己截然相反或者反差很大的人为友做伴,但只要仔细分辨一下,真正从内心喜欢的,还是和自己相似的人。

同时,长期的、稳定密切的人际关系的相互联系,会使交往双方在某些行为准则、性格特点、价值定向等方面变得相近或者相同起来。所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八、以貌取人

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好人必定是身高体壮、眉清目秀;而坏人则总是形容猥琐、獐头鼠目的。

其实,人的相貌之好坏,与其内在素质之优劣,并非都是成正比的。大圣人孔子满脸是毛,简直像个恶鬼;周公又瘦又小,像干枯的树桩,但他们都功业卓著,名垂千古,使后人仰慕不已。而桀和纣,尽管长得英俊高大,是当时天下有名的美男子,但结果却身死国亡,遗臭万年。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如果仅以相貌来判断人,最终会失误的。唐朝的安禄山,长得肥胖,肚子很大,一副忠厚的样子。一次唐玄宗问他:“你这肚子里都装些什么玩意?”安禄山答道;“我的肚子里装的只有对你老人家的赤胆忠心,别的什么也没有。”唐玄宗听了心花怒放,对安禄山越发信任。可后来,安禄山却兴兵作乱。

九、不进行独立的思考

倾听别人的意见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听过之后,自己还要再思考。当确信自己的观察、认识是正确时,就决不可轻易地被别人的言论所左右,即使100个人当中有99个人唱反调也要坚持下去。

不过,要注意的是,不要被偏见、成见束缚而固执己见。如何把握好这个分寸,全在于自己是否冷静、公正、客观。尤其是年轻人,思想依赖性大,往往容易怀疑自己的直观感觉,又容易受到外来意识的影响,轻易地动摇自己正确的判断和见解。

如果别人的意见是像数学那样清清楚楚的东西,那自然还可作另论,但不管怎样,也是从别人的那一个侧面观察的,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而且还常常带有投其所好、看当事人的心情等感情色彩。

如果我们对各种人的评价标准、鉴定意见加以比较,那么不难看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有些评价甚至是缺乏科学根据的臆测。

因此??成见不可有,定见不可无。应记住:眼睛比耳朵更可靠,但是如果不能用自己的头脑进行认真的思考,那么,眼睛看得再多,耳朵听得再多,也是毫无益处的。

十、做极端的判断

有的人这样写道:“人,乃是宇宙间最错综、最完全的事物:融怜悯、友善、坚韧、顽强、智慧、高尚于一身;集自尊、自私、懒散、贪婪、愚昧、卑俗于一体。”确实,一个人的性格是多方面的,只不过一个侧面的突出掩饰了其他的侧面。人都存在着自我矛盾,有时为爱国热情所燃烧,似乎贡献生命也在所不辞:有时却又心灰意懒,想躲进深山老林……

不要强求吧!这就是人。在现实生活中,2×2往往不等于4。因此,不要作极端的判断。作为社会的人,其心灵世界是极其复杂、极其丰富的,不可能是单一色的。高尔基在他的长篇小说《三人》里,曾经借主人公伊利亚的口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人是坏的,也还有好的地方;如果一个人是好的,也还有坏的地方。我们的灵魂是多色的,随便什么人都是如此。”

人性是不可能有极端的。假如你喜欢十全十美的标准人物,那么文艺作品也许能满足你,但是在你的一生中恐怕永远也不会遇到这样的人。人若要达到完善、完美,还需经过漫长的“修炼”。

总之,只有在实践中考验、识别一个人才是最可靠的,才能减少判断失误,而仅仅凭外貌就对一个人下定语,往往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