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向金领之路
坚守自己的个性,在女人这座百花园里,你同样是朵奇葩。
她决心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她梦寐以求的事业中去。
嘉宝就将这一决定告诉了妈妈。妈妈鼓励说:“孩子,你做得对,你对自己最了解,我相信你选择的道路是不会错的。”
葛丽泰·嘉宝小时是多愁善感、性格孤僻的孩子。她有两大爱好:一是幻想,二是体育。
她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演”那些由他们“自编自导”的戏。
当然这些纯粹是一种儿童幻想的产物。当时,嘉宝不仅酷爱戏剧,而且喜欢电影。
她很幸运,家的附近就有一座电影院,老板是个很好的人,认识她,因此常常请嘉宝免费入场。
嘉宝14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了,严峻的现实破坏了她平静而欢乐的生活。
她这时已经长得像大姑娘了。高高的个儿,胖乎乎的脸蛋,显得异常拙笨。
不久,她凭着修长的身材冒充成人,毛遂自荐地走进了保尔·贝格斯勒姆百货商店,成了一名女子服装部帽子柜台的售货员。
因为她的头型特别适合戴帽子,商店老板请了摄影师为她照了许多像。
于是在春季女帽展销时,贝格斯特勒姆百货商店的样册里出现了她的第一批照片……
一天,一个机会降临了。柜台前突然热闹起来,广告部主任带着瑞典广告公司的经理林格先生来了。
不久,老板就向人员们宣布了一条重要消息:他将投资拍摄一部影片,趁机向公众介绍店里出售的种种款式的帽子、鞋袜和时装。
届时,将有真正的男女电影演员在该片中担任角色,但在必要时,我们的人员也将协同演出。
当时,林格从头到脚地打量了大家一番,然后在小本上记了几行字,旋即离去。
但广告部主任立即上前说:“我们店里有个姑娘,她曾经在展销帽子的时候当过模特儿,也许我们可以让她试一试。”
嘉宝情不自禁地走上前,激动得心都快跳出胸膛了:“我就是他说的姑娘——葛丽泰·路易莎·居尼托夫松……”
林格先生望了嘉宝一眼:“很遗憾,我看我们的影星奥加·安苔松当帽子模特可能更合适。”说罢,他们就走了。
然而,林格先生还是分配给嘉宝一个小小的角色。几天后,影片就开拍了。
按照导演的意图,嘉宝穿了一身宽大的骑马装,因为她扮演的角色是稍带喜剧性的。
她在大衣镜前反复进行排练,导演祝贺她说:“不错,很好!”
嘉宝的银幕生涯就这样开始了。林格先生对她的表演非常满意。
他答应让嘉宝以后再拍几部广告片。不久他便履行诺言,让嘉宝在一部向日本介绍瑞典文化和工商业的影片里扮演了一个配角。
1922年,林格先生又推荐嘉宝在一部大型神话片中扮演主要的角色,17岁的嘉宝要演主角了,当时她激动得连觉都睡不好。
然而,不幸的是,她当时已成了店里优秀售货员和模特儿。因此,商店老板贝格斯特勒姆先生为了自己店的生意,坚决不愿把嘉宝借给电影公司。
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了,嘉宝心里非常难过。
从此,嘉宝对店员工作产生了厌倦情绪。她素来喜欢演戏,而今已在两部影片里演过配角,这更激起了她强烈的演戏的欲望。
她再也无法忍受商店里的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她感到,这样下去会使自己活活闷死的……
她心里总在念叨着:我要演戏,我要进戏剧艺术学校!
就在这时,机会之神真让嘉宝呼唤来了。
电影导演埃里克·佩特什莱勒准备拍摄一部喜剧片,但是他手头没有合适的剧本和演员。
一天,他在一家商店门口发现了嘉宝,当时嘉宝根本不认识他,她只知道他走在前面,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盯着她看。
嘉宝被他看得实在不好意思,于是扭头就挤进了人群。事后她才知道,原来佩特什莱勒非常欣赏她的容貌。
那天,他有点想问她是否愿意拍摄电影,但他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因为他考虑到对一位素不相识的少女提出这样的问题似乎显得太唐突了。
但命运注定他们又再次见面了。两天后,他陪着自己剧团里的两个女演员到店里来买帽子。
他立即认出了嘉宝,而嘉宝也通过他们三个人的谈话,知道他是谁。
可是佩特什莱勒当时已经改变了主意;他认为一个女店员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去拍电影,他连话也没有对嘉宝讲就走,
然而留在后面的一位女演员却与嘉宝闲谈了起来。她叫蒂拉·吕迈,是佩特什莱勒的得意门生。嘉宝问她是否有可能跟他们一起拍片,她打量着嘉宝说:“你正是我的老师要寻找的合适对象。”这不谋而合,真是充满了戏剧性。
当晚,嘉宝在**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嘉宝竟做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大胆的事,她给佩特什莱勒打了一个电话,他约嘉宝去他家会面。
嘉宝马上去了,会面很成功,他让嘉宝签订了一份雇佣合同,并给嘉宝支付了一份工资。尽管工资不多,但嘉宝还是欣然同意了。
接着,新的困难又出现了,嘉宝要求店里把她的假期往后拖延,以便到时候可以参加拍片。
不料,嘉宝的要求竟遭到商店老板的断然拒绝。于是,嘉宝不得不狠下决心,提出辞职,离开了单调而安定的店员生活,投身于动**不定、丰富多彩的银幕生活。
她决心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她梦寐以求的事业中去。
嘉宝就将这一决定告诉了妈妈。妈妈鼓励说:“孩子,你做得对,你对自己最了解,我相信你选择的道路是不会错的。”
不久,嘉宝在佩特什莱勒先生的导演下拍完了第一部影片《流浪汉皮埃尔》。在这部影片中,嘉宝只扮演了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角色。
通过与一些正式演员的接触,嘉宝更加认识到接受正规训练的必要性。
她把这一愿望告诉了曾经在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当过教员的弗兰克·恩瓦尔先生。
希望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女演员。她得到了支持,并得到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尔后,嘉宝在皇家剧院附设的戏剧训练学校报了名。考试将在8月份举行。
如果考试成功,她的夙愿就能实现;如果考试失败,一切就完了。
因为到了9月,嘉宝将超过入学年龄。想到这些,她又激动又害怕,考试的那天,她紧张得连腿都发软,真不知是怎样跨进考场的……
由20人组成的监考委员会坐在正厅前座,他们中间有新闻记者、电影和戏剧评论家、著名演员和教授。
但嘉宝当时好像什么都没看见,因为,她感到自己几乎快晕过去了。
嘉宝一边等着上台应试,一边隐隐约约地听到从昏暗的大厅里传来的交头接耳声。
决定命运的时刻即将来临了。她感到自己肯定不会成功。
最后,终于轮到她了,她走近台前,像做梦似的背诵着台词,等她考完试回到后台时,她真的晕过去了。
醒来后,她一声不吭地站起身来,低着头走出了考场。
在回家的路上,她后悔极了。她心想,这样不辞而别也许会把一切都毁了。
一夜过去了……她没有合过眼!第二天,杳无音讯。“我肯定失败了……”嘉宝心里想着,她开始考虑是否应该到贝格斯特勒姆百货商店去要求复职。
第三天,她终于接到了校方打来的电话。被录取了!她高兴得跳了起来。
“不久的将来,我将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她大声地嚷着。
嘉宝在戏剧训练学校学习了两个学期。校长是著名导演居斯埃夫·莫兰代先生。
在教师中有许多瑞典戏剧界的著名人士。这两学期是她生活中一段美好的时光,她母亲经常来信鼓励,并对她的前途充满了希望。
不久,嘉宝得到了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的聘请,当了正式演员。
在《冬天的故事》中,比较成功地扮演了赫尔米奥内。还在佩尔·拉耶克维斯特的《隐身人》以及什尼茨勒的喜剧《告别宴会》中参加演出。
一天,嘉宝突然收到了瑞典著名电影导演斯蒂勒写来的一张便条:“今年夏天,请你不要作其他安排。”
这是出自瑞典电影界最高权威的旨意,她心里激动,但不知什么事,又不好拒绝,只好无条件服从。
当接到便条的当天下午,嘉宝拜见了斯蒂勒先生。在此之前她从未见过斯蒂勒,也没见过像他这样的大师,因此一路上非常激动。
到他家的时候,他还未回来,于是嘉宝只好等待。她简直无法形容当时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当斯蒂勒终于牵着他的那条大狗出现在门口的时候,嘉宝心慌得浑身颤抖起来。
多年之后,嘉宝回忆当时的情况时写道:“他默默无声地端详了我许久。事后,他与我谈到这次见面的印象时说,他从头到脚打量着我的周身打扮,觉得我的穿着非常讲究分寸。总之,他看了我许久,终于沉默被打破了,他开始与我很随便地闲聊起来。在交谈过程中,我发现他的目光仍不时地在观察着我。突然,他要我脱下大衣和帽子站在他面前,我照着他的吩咐做了。于是他像鉴定样品似地又观看了一番,接着便问了我的电话号码,这次会晤也就结束了。看来很清楚,我似乎并没有引起他的兴趣。我重新穿好大衣,戴上帽子,喃喃地说了声再见就走了。我感到很失望,但并不伤心。那时我最关心的事,挣点钱贴补家用,要是在夏天能干点事,我当然乐意,要是不行,那也没有办法。算了,不去想它了。”
过了一些日子,嘉宝意外地接到了摩里茨·斯蒂勒的电话:“你愿意不愿意明天到斯温司卡公司的制片厂来试一下镜头?”
第二天,嘉宝和戏剧训练学校的女同学——蒙娜·马尔登森一起去该公司的制片厂。
她也是应邀去试镜头的。嘉宝的心情是又紧张又害怕,感到很不自在。
到了厂里,化妆师开始为嘉宝化妆,然后把她领进摄影棚。
斯蒂勒向嘉宝指了指平台上的一张床,说:“在**,扮演一个生重病的人。”这使嘉宝有些摸不着头脑。
斯蒂勒不动声色地看了她一会,接着嚷道:“我的天哪!你连生重病是怎么一回事都不知道!”
嘉宝尽力理会他的意图,并按照他的要求重新表演了一次……她回到家里时感到不知所措,她为自己没能表演好而心里非常难过!
可是几天以后,她惊讶地收到了一封信,信上通知她将在《耶斯达·柏林格的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几乎使她无法相信,她高兴得快疯了。她早就听说斯蒂勒在构思这部作品,人们都期望着能早日看到这部影片。
当时,嘉宝只有18岁,可她将要在一部由名人导演的名片中施展自己的表演才华了!她总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在拍戏的头几天里,嘉宝的心情很紧张,以至连斯蒂勒在内的全体人员都离开了摄影棚,仅剩下摄影师和她两个人留在棚里拍戏,她也总感到导演在某个角落悄悄地窥视着她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因此,表演起来总是很呆板。
工作进展十分缓慢,整整一个夏天,拍的都是内景,因为外景有大雪的场面,要等到冬天才能拍摄。
不久,嘉宝渐渐克服了开拍时的恐惧心理,但在镜头面前,她仍然显得有点局促不安。她演戏的时候不喜欢别人来打扰。
一旦进入角色,她就不喜欢别人对她说话或提问。因为这样会把她“惊醒”,会使她离开“角色”,恢复原来的自我。
在拍摄《耶斯达·柏林格的故事》期间,斯蒂勒认为嘉宝的原名居斯托夫松不够文雅,想要一个用各种语言都好念的,短一些的名字,因此替她取了个艺名。
从此,她便从葛丽泰·居斯托夫松变成了葛丽泰·嘉宝。
影片拍完后,嘉宝又与皇家剧院签订了一份合同,可是斯蒂勒再次聘请她,于是她只好取消合同,告别舞台,彻底转向银幕。期间,《耶斯达·柏林的故事》轰动了整个欧洲。
心灵箴言:
卡耐基指出: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自知的基础上,敢于除旧立新,在实践中逐渐绿化心灵的荒地。
2.共同控制将来的发展方向
星星因为互相照耀才显得灿烂,砖土因为互相凝聚才显得牢固,夫妻之间因为互相团结支持才显得出伟大的力量。
相爱并不是双目对视——应该是朝同一个方向投视。
1910年,两个年轻人合租了纽约市一间廉价寄宿公寓。其中之一是我,另外一个是来自麻州乡下的孩子,名叫惠特尼。
我告诉太太,惠特尼出身农家。他和其他穷困的乡下孩子唯一不同点是:他决心成为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惠特尼在城市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为一家大食品连锁商当零售店员。他急于更了解业务状况,便利用午餐时间到批发部门去工作。他这样做虽然不能得到别人的感谢和额外的薪水,可是当一个更好的工作出缺时,老板就想到惠特尼而把工作留给他。
从零售店员升为业务员,然后是部门主管、地域性经理。随着岁月的消逝,惠特尼渐渐地爬了上来。他不免会有失望和挫折。在某家公司服务多年之后,他感到自己到了尽头,因为总裁在公司里有太多的亲戚了。在另一家公司,他发现晋升的根据是年资——他知道他到死都无法成为决策性高级职员。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当他变成“掬子包装公司”的总裁后,终于达到了目标。后来,他又创设了“蓝月乳酪公司”。
这个乡下孩子曾对在那间讨厌的无炊公寓里的室友说:“有一天我要成为一家大公司的总裁。”这句话并不是痴人说梦,他是在肯定自己的内在信念,为自己立下一个方向,藉以鼓舞一生中的每一个行动。
为什么惠特尼轰轰烈烈地成功而那么多人却失败了呢?他工作努力——可是别人也一样努力。他只在工作闲暇时自修,所以学历也不是问题的答案。重要的关键是,他知道他的方向。当他加班,当他换工作,当他学习业务上的新枝节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
茫无目的是不能成功者的咒语。他们茫茫然地找个工作——茫茫然地结婚——他们蹉跎岁月,傍徨地期望事情会改变,心里却缺乏清楚的欲望和理想。
纽约市新温斯登饭店成立了“易职诊断处”,创办人及指导人安·海渥德,专为不满意自己工作的人提供参考意见。我花了好几个下午和安小姐讨论失业的问题。她告诉我,大部分上门求教的人的主要的问题,是不明白自己求些什么。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他们澄清自己心里的希望和野心。
一位妻子所能协助丈夫的,便是帮助她先生找出对生命的渴求是什么,然后她才能与先生精心合作,实现这些理想。
合著《婚姻指南》的塞默和伊瑟克林,相信快乐的婚姻需要共同的理想。至于理想是什么并不重要——一幢新房子,一趟到欧洲的旅行,或是一个大家庭——共同分享一个理想才是重要的。
“主要的是,”他们说,“对眼前有所希望,然后尽其所能使它实现。快乐,情趣,参与感由构思、幻想和希望得之,从共享胜利与失望、成功与失败里得之。”
1953年堪萨斯州的威廉·葛理翰夫妇的成功便是基于这个道理。在威基塔,“威廉·葛理翰油料公司”是个逐渐受人重视的公司,负责人威廉·葛理翰便是主要功臣。他在还没有过五十大关之前,已经可以从油料经营和投资中赚得可观的净利,葛理翰和他的夫人玛瑞丽因此拥有许多令人羡慕的成果,六个孩子,健康、富有,漂亮的家居,有利的事业——这一切他们仍能以未来的岁月去享受。
我认识威廉·葛理翰多年,当我请教他成功的最大因素时,他回答说,“长期计划和协调作业。”
他们夫妇俩成家没多久之后,便开始做房地产生意,介绍房屋买卖,抽取佣金。除了成功的信念和埋头工作之外,别无其他后援。他们的办公室设在一幢办公大楼的废弃通道末端,玛瑞丽在这里负责联络,威廉便四出拉生意。开始的时候业务进展很慢,这对年轻的夫妇时常得精打细算,否则全家便要饿肚子。
当业务有了转机之后,他们便自己出钱买房子,再脱手赚一笔。然后,他们就开始自己盖房子。由于经营状况太好了,威廉觉得应该加入一些新行业,免得他腐朽了。
经过几次家庭会商,夫妻俩觉得石油生意最适合威廉。因为他渴望业务成长与变易的机会和挑战。这是“威廉·葛理翰石油公司”诞生的情形,这个公司一直是非常成功的实例。
目前威廉正希望克服新的世界。他和玛瑞丽正考虑国外投资的可行性。只要他们有了决定,他们便会让它付诸实现。
当葛理翰夫妇为自己订计划和选目标时,就时常考虑到威廉所受过的训练、倾向和性情。玛瑞丽说,威廉一旦实现了一项计划,必须立刻再找到另一个挑战性的难题,避免自己失去生活的乐趣。由于心里有这种观念,他们建立了另一种满足生命的方式。
葛理翰夫妇的成功是一个人订下计划、实行计划、直达目标的好证明。没有人能够不瞄准使命中成功的靶心。即使我们会有一点偏失,但是这样至少比我们闭上眼睛盲目射击更接近靶心。
“混淆不清,”哥伦比亚大学过世的名教授狄恩海伯特郝基斯说:“是忧虑的主因。”
混淆不清不只是忧虑的主因——它是成功的最大绊脚石之一。因此帮助先生出人头地的第一步,便是鼓励他为生命找到重心,立下一个目标。
成功对你先生及你的意义是什么,它意味财富?名望?安全感?权力?为大众服务?满意的工作?
这正是你和你先生应该回答的一些问题。因为成功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找出成功对你的意义是什么,决定你生命的目标。
做妻子的应该清楚了解先生的目标,如果她要帮助他达成那些目标的话。不幸地,有许多例子指出,当双方都有所准备打算开工时,却发现方向相左。
假如你先生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要以为这就够了。你也应该加入他那长期的计划。
“相爱并不是双目对视——应该是朝同一个方向投视。”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但是它的确是对有抱负的夫妇最好的忠告。
心灵箴言:
卡耐基指出:人的一生很可能会上上下下,起起落落,但是无论怎样上下起落,都不要放弃自己的志向,无论别人如何毁誉,都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意志。
3.提高“热心商数”的六种方法
倘若你没有完成工作的热情,那你在任何岗位都无法崭露头角。如果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视为爱好,就会做出惊人的成绩;如果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视为负担,一生中决无成果。
其中一个方法是:伸出你的手去援助别人,而不是伸出你的脚去绊倒他们。
我知道这个规则很有效,因为我看过它们一次又一,次地被应用而得到成功的结果。
请你的丈夫试验看看:这些规则保证可以提高任何人的“热心商数”。以下就是这六个规则:
尽你的能力学习每一件你所负责的特定工作,以及这些工作和公司整体的关系。
许多人觉得自己只是依附在一个大的、没有人性的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特定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因为他除了别人要他天天做的工作以外,并不想学习任何事情。
一、记得这个古老的故事吗?
有人问起两个在一起工作的人,他们正在做什么,其中一个回答,“我正在砌砖块。”而另一个答道,“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了解一件工作或是产品,可以增加热心。名记者塔贝尔说过,她有一次花了好几个星期,去为一篇五百多字的文章搜集资料——虽然事实上她只用到资料的一部分。她解释着说,那些没有使用的资料,将会增加她所保存的实力。由于她所知道的东西比写这篇文章所需要的更多,所以她能够写得更轻松,更有信心,以及更具权威。
班杰明·富兰克林小时候就懂得如何运用这个技巧。那时候他在一家臭味冲天的肥皂工厂里打杂。由于他竭尽所能地学会了整个制造程序,所以对于自己为成品所做的微薄贡献,也感到相当的得意。
工厂训练推销员的时候,要把产品的制造细节教给他们,虽然,这些知识在推销的时候很少派上用场。但是,对自己产品的彻底了解,使得推销员对顾客推销的时候能够更有权威和热心——也造成了更好的销路。
我们对任何一件事知道得愈多,就会对它产生愈强烈的热心。所以如果你的丈夫对他的工作不够热心,便该找出它的原因。很可能因为对自己的工作知道得不够多——或是不了解自己对整个程序所做的贡献。
二、订出一个目标——要有耐心地完成它。
一个人必须固定他的视野,如果他立志要成功的话。他必须知道他正在为什么目标而工作,然后他才会象一只猛犬追逐猫儿那样地紧迫不舍。一个知道自己目标的人,就不会因为挫折和失败而泄气了。
班杰明·富兰克林写道:“让每个人确认他特殊的工作和职业,而且耐心地做着,如果他想要成功的话。”
英国诗人撒母耳·泰勒·柯尔雷基是个最该听从这个劝告的人。他遗留给后代的诗大部分都是未完成的。他把自己的才华分散得太微细而浪费掉了。他生活在一个不真实的梦幻世界里,在他死后,查理·兰姆写信给朋友时说:“柯尔雷基死了,听说他留下了四万多篇有关形而上学和神学的论文——没有一篇是完成的!”
和你丈夫讨论他对于未来的希望,帮助他弄清楚他的目标和野心。鼓励他尝试完成明确的目标,而不要做那些模糊与不可能成功的白日梦。
三、天天替自己加油打气。
这个方法孩子气吗?也许。许多相当成功的人都发觉这是个建立热心的好方法。新闻分析家卡特本说,他年轻而毫无见闻的时候,在法国当推销员,每天走访一户又一户的人家,每天出发以前都要对自己说一番勉励的话。
魔术大师荷华·索士第常在他的化妆室里跳上跳下,一次又一次大声喊道:“我爱我的观众。”直到他的血液沸腾起来,然后他才走到舞台上,呈现一次充满活力和愉快的表演。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半醒半睡地生活着。为什么你不在每天早上对自己说:“我爱我的工作,我将要把我的能力完全发挥出来。我很高兴这样活着——我今天将要百分之一百地活着。”
四、训练自己以“服务别人”的字眼来思考。
亚里士多德提倡“开通的自私”——这对每一个追求进步的人都是个好方法。
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工作者,一只眼睛注视着时钟,另一只眼睛则注视着他的薪水,这样的人必定很厌烦,很懒,而且不会成功。
为别人服务会产生热忱——许多有能力的人选择低薪的社会服务和传教工作,而不去从事比较自我的职业以赚取更多的钱,这就是例证。
打游击战术也许暂时会成功,但是最后都会失败的。最好是让大家都伸出援助的双手,而不是把他们的脚伸出来绊倒我们。
五、结交热心的朋友——但有些是一定要避免的。
“我最需要的,”爱默生说,“是有个人来使我做我能做的事。”
“开放我的心怀。”
换一句话说,就是鼓励。
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丈夫的工作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培养朋友和活力,以刺激丈夫更有创造力的思考和生活。
如果你希望丈夫散发出热心,就让他生活在对生命机警有活力而且清醒的朋友的影响之中。每一个团体都有这种人——要把找出这种人当做你的职责,并且帮助你的丈夫和他们交往。然后注意这种接触,在他身上引起了多少火花,而引发出他的理想。
还有一些相对的建议——是帕西·H·怀亭在“售货的五大原则”书中所提出来的有价值的劝告,他说:“避免和那些闷闷不乐的人交往,那些缺乏热心,那些把他们的脚步和心思消磨在天天不变的例行工作上的人。”
六、强迫你自己热心地工作,你将会变得很热心。
这是我的主张吗?噢,不是的。戚廉·詹姆斯教授在我还未出生以前,就在哈佛大学教导这个哲学了。
“如果你想要一种情绪,”詹姆斯说,“你就当作你已经有了这种情绪那样工作着,而假装你已经有了这种情绪,就必定会使你真的拥有这种情绪。如果你想要快乐,就快乐地工作。如果你想要痛苦,就痛苦地工作。如果你想要热心,就热心地工作。”
福兰克·柏格是《我如何在销售中从失败走向成功》一书的作者,他说一个人可以应用这个原则改变他的一生。显然他是不会说错的——这是他自己的经验。
心灵箴言:
卡耐基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工作拖延到明天,而要强迫自己今天就做一部分明天该做的事情。
4.别找借口,责任在自己身上
责任心点燃寻求真理的不灭火焰,事业心挂起追求知识的不落征帆。
我朋友的小女儿卡莉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一天,她把一张小椅子搬到厨房里,并爬到上面,试图去够冰箱里的东西。见此情景,朋友急忙冲过去,以防她不小心摔下来。但我最终还是慢了一步,她结结实实地从椅子上摔了下来。当朋友把她扶起,察看她摔伤了没有时,她却气呼呼地朝那张椅子狠狠地踢了一脚,一边还十分生气地骂着:“都是你这坏椅子,害得我摔倒!”
如果你稍微留心一下,你一定会从小孩子那里听到或见到许多类似的转嫁责任的借口。小孩子们往往会率性而为,明明是自己的过错,却要迁怒于没有生命的东西或是无辜的旁观者。对他们来说,这或许是很自然正常的行为。
但是,如果这种孩子气的行为反应模式一直持续到成年,那就有点麻烦了。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一种把自己的失败和过失推诿于别人身上的不良倾向。就连偷吃了禁果的亚当,在上帝的责问的面前,也拿夏娃当自己的挡箭牌:“都是这个女人引诱我,我才吃了。”
要知道:一个人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便是要勇于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来!
生活中的你我,无论是谁,要想拥有成熟、健全的生活态度,就必须正视自己生命中那些应负的责任,绝对不能在受挫和犯错的时候,像一个小孩子似的去找一个替罪羊来推卸责任。
那么,到底为什么生活中还有那么多人喜欢把过失推诿于别人呢?其实,仔细一想,也并不奇怪,毕竟责怪别人比自己担负起责任来肯定要轻松、容易,也好做的多啦!检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如果我们需要借口的话,责怪父母、老师、环境、老总、上司、丈夫、妻子、儿女的确非常容易,有必要的话,我们还可以责怪祖先、政府以及整个社会,实在找不出借口的话,我们还可以责怪命运之神的不公。
对那些不成熟的人来说,他们似乎永远都能给自己的缺点和不幸找到开脱的借口,当然,都是些他自身之外的借口。比如,他们有一个极为悲惨的童年;他们的双亲不是太穷就是太富了;双亲对他们的管教不是太严了就是太过放纵了;他们没有受到教育,或者他们总是忍受着疾病的无情折磨等等。
也有些人总是埋怨自己的丈夫或妻子一直不理解自己,或总是觉得自己的运气欠佳,似乎命运之神老是和他们作对。有时弄得让人禁不住感到奇怪: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和这些人过不去似的!其实,对这类人来说,他们只会顺手找个替罪羊,却从未真正设法去克服面临的挫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