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重建人格系统: 用理解和包容对待行为倒退的孩子(1 / 1)

当我们尝试以轻松自然的方式和他谈话时,不难发现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我们发现他变得脸色苍白、身体颤动。但我们并不是据此判断出他对自己信心不足的,而是通过一个很小的细节:我们问及他的年龄时(我们知道他12岁),他小声地回答说11岁。我们不能把这种错误视为偶然,因为孩子通常都清楚自己的确切年龄。我们提到过,这类错误都是有内在原因的。如果把他的生活遭遇和他这个回答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个男孩对过去念念不忘。因为那个时候他更小,更弱,也更加需要别人的帮助。

我们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事实,重建出他的人格系统。这个男孩并不想完成自己现阶段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想以此获得肯定和认可。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与别人竞争。这种坚信自己落后于他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他想要减少自己的实际年龄。他的回答虽然是11岁,但某些情形下,他的表现却无异于一个5岁的孩子。他深信自己不如别人,甚至试图通过调节自己的所有行为来符合自己的这种看法。

这个男孩在白天也会尿床,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大便。这些症状表明,这个男孩宁愿把自己视为一个婴儿。这一切都证实了我们的判断:这个男孩依恋他的过去,如果有可能,他想回到过去。

在这个男孩出生前,家里有一个女家庭教师。她对男孩非常好,一有机会就代替男孩母亲给予这个孩子照顾与帮助。我们已经知道这个男孩过去的生活,我们知道他早晨起床要花很长的时间,家人们谈起这个问题就心烦意乱。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孩子不愿意上学,他和同学们的相处不和睦,觉得饱受压抑,也不相信自己能取得什么成绩。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喜欢学校。

但是,他的家庭教师却说这个小孩愿意去上学。事实上,他在最近生病的时候,还恳求家人允许他回学校上课。这一点和我们的判断并不矛盾。但是,我们需要解答的问题就是:“家庭教师为什么会做出错误判断?”其实答案很清楚,也很有趣:这个男孩病了的时候,他就可以说自己想去上学,因为他很清楚,家庭教师会回答他说:“你病了,所以不能去上学。”他的家人当然不明白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所以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应对。他的家庭教师自然也不知道这个男孩的真正想法,所以才以为他真的想上学。

前不久发生了另一件事情——这个男孩竟然拿了家庭教师的钱去买糖果,所以,家长把她送到我们这里来诊治。这件事情说明他仍然像个小孩一样行事,拿大人的钱去买糖果是很幼稚的行为。只有幼小的孩子因为无法控制自己对糖果的贪念,才会以这种方式行事,他们同样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机能。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蕴含的意义就是:“你一定要看顾着我,否则我就会做淘气的事情。”这个小男孩总是这样做,其实是想以此博得人们对他的关注,因为他对自己缺乏信心。如果我们把他在家里的情形和在学校的情况进行比较,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家里,他能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人们的注意,但在学校,他的想法却无法实现。但是,谁能矫正这个男孩的错误呢?

在这个男孩来到我们这里之前,人们都觉得他是一个落后、低劣的孩子,但这个男孩实际上不是这种孩子。只要他能恢复信心,就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同学们能做到的,他也一样能做到。他总是偏向悲观地看问题,在付出努力以前,就已做好失败的准备。从行为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极度缺乏自信,这点从教师给他的评语中也能得到证实:“不能集中精力,记忆力差,注意力不足,缺少朋友等。”他的不自信和消极的态度是一目了然的。他目前的客观处境对自己十分不利,所以要改变他的态度,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在他回答完我们的个体心理问卷以后,我们又和他进行了沟通。我们不仅仅要和男孩本人交谈,而且还需要与和他有关的人进行沟通。首先就是男孩的母亲。她早已对这个儿子不抱希望了,只想让他能够勉强完成学业,然后随便找个工作。接下来,我们见了男孩的哥哥,他很瞧不起自己的弟弟。

我们问这个男孩:“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对这个问题,他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个问题很重要,一个接近成年的人却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这是肯定有问题的。的确,很多人后来并没有从事幼时所渴望的职业,但这没有关系,至少他们对这项职业抱有过希望。但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具体想做的职业,那可能意味着他还没有把注意力从过去转移到未来。换言之,他在回避未来,回避任何与未来有关的问题。

这一点似乎和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相背离了。我们一再提及每个儿童都有追求优越感的心理特点,也试图说明每个儿童都想发展自己,希望超越别人,取得某种成就。现在,我们面对的这个男孩却一反常情:他只想着后退,想变得幼小,想得到人们的照顾和帮助。我们对此又该作何解释呢?事实上,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设和发展并不是纯粹、简单的,它的原因和发展背景非常复杂。如果我们从复杂的情况中得出的结论非常简单的话,我们就会出错。任何错综复杂的情形都包含许多微妙之处,如果我们想要辩证地解释这种情形,可以用一个相反的说法来解释。例如,这个男孩追求的方向是他的过去,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强大并获得想要的安全感。但如果对这个孩子的情况没有透彻的了解,这种解释就容易让人费解。虽然这有点可笑,但事实上,这种孩子往他过去的方向发展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因为这个男孩在他年幼、弱小、无助的时候,比起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更具有支配力。既然这个男孩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做不好任何事情,那么我们还能指望他愿意面对未来,愿意面对人们的期望吗?所以,他对一切衡量个体实力和能力的处境,都躲避不及。这就导致他的活动范围越来越窄,因为在这十分有限的活动范围之内,人们就不会对他提出太多的要求。由此可见,他只能在很有限的范围内追求他人的认可,这种认可和他在幼小无助时获得的一样。

我们不但有必要和母亲和哥哥会面交谈,而且还要跟他的父亲和教师进行商议。这一系列的交谈、商议需要花费很大精力,但如果我们能争取到孩子教师的帮助,就能省去很多力气。这虽然是可能的,但切实争取到却并不简单。因为许多教师思想陈旧、墨守成规,他们觉得心理分析是一种另类的事情。其中也有教师担心心理分析会让他们丧失作用,或者认为心理分析干扰了他们的工作。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心理学并不是一门能够速成的科学,要掌握心理学需要潜心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但是,如果一个人以一种错误的态度看待心理学,那么心理学也不会带给他多大用处。

宽容和忍耐是教育者必不可少的素质,尤其是对于教师而言。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看待新的心理学观点是明智的,尽管这些观点与人们的一贯见解存在某些分歧。就今天的情况来看,我们也没有权利断然否定教师的意见。

那么,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根据我们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想帮助这个孩子走出困境的话,只能给这个男孩转学。而且,这种做法不会伤害任何人。没有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却可以让这个男孩卸下一副沉重的负担。当他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不必时刻担心遭受别人的反感和鄙视。但是,事情具体如何安排,并不容易解释清楚。这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不同的情况,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然而,如果大部分教师对个体心理学有所了解,那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他们会更容易理解,并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