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的压力: 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1 / 1)

父母或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碰到许多问题,但都不应该灰心丧气,不能因为付出的努力没有立刻得到回报就气馁。当孩子表现出冷淡漠然的态度,或者他们的回应很被动,不要因此就产生挫败感;也千万不要受到孩子有无天赋的迷信说法的影响。个体心理学家认为,对所有儿童都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和教育他们,要给予他们勇气和信念,激发他们内心的潜力。我们要教育孩子不把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困难只是他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虽然不是努力就会成功,但成功的例子足以补偿那些没有取得预期结果的努力。下面来看一个通过努力取得回报的案例。

这个案例是关于一个正就读小学六年级的12岁小男孩。他学习成绩不好,但他自己却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之前的经历很不幸。由于得了佝偻病,他直到3岁才会走路。3岁结束的时候,他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4岁的时候,母亲带他去看了一个儿童心理医生,医生说他这种情况没有希望了,但他的母亲不相信。她把孩子送进了一个儿童指导学校。男孩在那里的进步十分有限,学校给他的帮助也不多。他到6岁能上小学的年纪就去上学了。在小学的头两年,因为在家里得到额外的辅助,他勉强通过了学校的考试。他后来又勉强地读完三、四年级。

这个男孩在学校的情形是这样的:他非常懒惰,还经常抱怨说自己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总是开小差。他和同学们相处得也不好,同学们经常戏弄他,他也总是表现得比其他人虚弱。在所有同学当中,他只有一个朋友。他很喜欢这个朋友,两个人经常一起外出散步。他的教师也抱怨说,他的算术成绩很差,写作也不好,但教师还是相信他有能力取得和别人一样的成绩。

回看这个男孩过去的经历以及他所能做的事情,可以看出,过去对这个男孩的治疗是基于一个错误的诊断。其实,他有强烈的自卑感——也就是说,他一直受到自卑情结的困扰。在家里,男孩有一个优秀的哥哥,在学业上表现得很优秀。于是,他的父母总是在外面夸耀自己的孩子天赋高,毫不费力就取得了好成绩。但显然,不努力学习就能掌握某种能力是不可能的。这男孩的哥哥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听课,努力把课堂上学习的东西记在心里,这样他回到家就不用费很大劲复习功课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那些在学校听课不够专心的学生回家后就得温习所学的功课。

这个男孩和哥哥之间有如此大的反差,以至于在生活中不得不时刻感受到压抑,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都不如哥哥。或许他经常听到母亲在生气的时候说类似的话,可能他哥哥也会这么说他,甚至管他叫傻瓜或白痴。他母亲说,如果男孩不听哥哥的话,哥哥就对他拳脚相加。这一切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个男孩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有价值。

他的生活经历似乎让他更加相信了这一看法。他的同学们嘲笑他,他的功课总是错漏百出,他上课也无法集中精力。每一个困难都让他恐惧害怕。这男孩的老师总说,他在班里、学校里都没有归属感。所以,男孩最终会相信自己摆脱不了目前的困境,也相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当一个孩子变得这样灰心丧气,甚至对将来彻底失去了信心时,是非常可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