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孩子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套对自己所处环境位置的看法,他们的成长与这种看法是一致的。
在一个家庭中,由于老大、老二、老三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的成长方式也各不相同。儿童早期的这种处境可以看作是对其性格的磨炼和塑造。
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早些进行。随着儿童的长大,他会形成一套自己的行为模式,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如果儿童年龄尚小,我们只能发现他行为模式的一些端倪。数年后,他的行为模式就会形成并固定下来。他的行为和反应不再是客观的,而是受到自己的生活经验的支配。如果儿童对某一情境或对解决某一困难的能力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一错误的判断就会一直影响他的行为。只要这一错误的判断未被矫正,即便在他成年后,有再多的逻辑和常识,也无法改变行事方式。
在成长过程中,儿童会形成一些主观和独特的东西。教育者应该去了解儿童的个性,并因材施教。这是因为,由于个性不同,即使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教育儿童,在不同的儿童身上也会有不同效果。
如果儿童对于一种情境的反应几乎相同,我们也不能认为这是自然法则。实际上,当孩子对情境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时,他们往往会做出相同的反应,犯同样的错误。
通常认为,当一个家庭中有小宝宝出生时,他的哥哥或姐姐会心生嫉妒。对于这一普遍观念,人们一般有两种反驳意见:一种反驳意见认为有很多反例(哥哥或姐姐不嫉妒的情况);另一种反驳意见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儿童对弟弟或妹妹的到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他们就不会嫉妒。
在这方面有错误观念或错误行为的儿童就好比站在岔路口前,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如果他走对了方向,并抵达目的地,就会惊讶地听到别人说:“几乎所有徘徊在这条小路上的人都迷路了。”这些充满**的岔路口以便利的优势,引诱着徘徊在路口的孩子步入歧途。
还有一些情况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性格。在一个家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个孩子一个性格好,一个性格不好。对此稍加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性格不好的孩子会特别强烈地追求优越感,他希望操控所有人,并且尽他所能地去控制周围的环境——在家里到处都是他的哭声与叫喊声。性格好的孩子恰恰相反,他安静、谦逊,是家里的宠儿,也是大人们为性格差的孩子树立的榜样。父母搞不懂为何在一个家庭中的两个孩子,性格会是这样两个极端。我们经过调查得知,相较于性格不好的孩子,性格好的孩子用自己的表现得到更多的认可。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两个孩子之间出现了这种性质的竞争,性格不好的孩子就不会再希冀通过更好的表现超越家庭中的好孩子,他干脆背道而驰,越来越调皮捣蛋。经验表明,这类淘气的孩子在将来有可能会有较好的发展,甚至比他的兄弟姐妹更好。经验还告诉我们,过分追求优越感的孩子会逐渐走向极端,在学校里就有很多这种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