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提出实际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确定儿童社会感情的发展程度呢?我们的回答是,需要通过观察儿童的某些行为表现来确定。例如,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儿童在追求优越感的时候努力表现自己,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他们比不这样做的人更缺乏社会感情。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不追求个人优越感的孩子是很少见的。但是,儿童的社会感情通常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人类的批判者——从古至今许多道德学家,都批判过这种情况。这种批判一般通过道德说教的形式来表达,但对儿童和成人都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因为道德说教的影响太小了。人们最终只能这样自我安慰:别人比自己也好不了多少。
如果一个孩子思维混乱,甚至形成了有害的思想或者犯罪的倾向,那么和他打交道时,我们就要认识到,长篇大论的道德说教已经对他几乎没有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进行深入探究,从根源上清除这个孩子的错误想法。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把自己当成道德法官来审判他们,而是要争取成为他们的伙伴或者治疗师。
如果我们不断地告诉一个儿童他很坏、很蠢,用不了多久他就会信以为真,并最终不再有足够的勇气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结果就是,无论这个儿童尝试做什么事都以失败告终,他更加确信自己是蠢笨的。他不会明白,是周围的环境摧毁了他的信心。在不知不觉中,他会用行为去证明别人对自己的错误判断是正确的。这个孩子会感觉自己不如别人能干,才能相当有限,发展的可能性也很小。他的这种态度充分地表现出他消极的心境,这种心境的形成和他周围不良环境带来的影响直接相关。
个体心理学试图表明,从儿童所犯的错误中可以看出环境对他产生的影响。例如,一个邋里邋遢、杂乱无章的孩子,在他的背后总有一个随时帮他把东西收拾整齐的人;一个谎话连篇的孩子总是深受一个盛气凌人的成年人影响——这个成年人总想用严厉的手段纠正他撒谎的毛病。我们甚至可以从孩子喜欢吹牛的习惯中发现环境影响的蛛丝马迹。喜欢吹牛的孩子一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而不是成功地完成自己所有的任务;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他无时无刻不渴望得到家人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