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优越感: 儿童自卑心理的一种补偿(1 / 1)

除人格整体性外,有关人性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学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与人的自卑感直接相关。没有自卑感,我们就会满足于当下生活。追求优越感与自卑感是同一个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但为方便分析,我们将分别进行研究。本章我们将讨论追求优越感及其教育意义。

首先,人们可能会问:追求优越感是与生俱来的吗?我们的回答是:这个猜想不大可能成立。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追求存在于胚胎中,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发展的潜能。也可以说,人性和对优越感的追求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活动能力是有限的,有些能力是我们永远开发不了的。例如,我们不可能拥有像狗一样敏锐的嗅觉,我们的肉眼不可能看见紫外线。但是,我们的某些功能性能力是可以进一步得到开发的。我们可以从这些能力的发展中看到追求优越感的生物学上的根源以及个体人格心理发展的根源。

在任何情况下,儿童和成年人都有一种难以避免的追求优越的强烈冲动。人的本性不能容忍永久的屈服,被贬低和被轻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的情绪,总会唤醒人们渴望达到更高目标的愿望,以此获得补偿和达到完美。

实践表明,儿童的某些怪异特征是由环境作用造成的。受某种环境的影响,孩子产生自卑、脆弱及不安全感,而这些感觉反过来又对孩子整体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于是,孩子决心摆脱这种状况,努力达到更高的水平,以便获取一种平等甚至更加优越的地位。孩子这种向上的渴望越强烈,就会将目标定得越高,以便证明自己的力量。但是,他的目标往往超出人的能力界限。由于儿童在幼儿时常常能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帮助,这便刺激他将自己设想成一个和上帝一样无所不能的人。我们发现,儿童本身也会被一种成为类似上帝这样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而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自我感觉特别脆弱的孩子身上。

在此,我们以一个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14岁男孩为例来进行分析。他在回忆童年的时候说,他曾因为6岁时还不会吹口哨而感觉很痛苦,但有一天,他走出家门时竟然会吹口哨了。他非常震惊,并认为这是上帝附在他身上的结果。这清晰地表明:人的脆弱感和想象自己是个上帝式的大人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追求优越感与一些明显的性格特征有关。观察一个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我们能看到这个孩子的野心。当孩子自我肯定的欲望变得极度强烈时,他就会产生嫉妒情绪。这种类型的儿童,很容易养成一种心理习惯:希望他们的竞争对手遭遇不幸。他们不仅有这种心理(这种心理经常导致神经疾病),而且还会付诸行动——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制造祸端,甚至暴露出明显的犯罪特征。这样的孩子会诽谤他人、泄露秘密来诋毁同伴,从而抬高自己的地位,特别是有他人在场时。他误以为没有人能超越自己,所以,他抬高自己或贬低别人,都不重要。如果权力欲望变得非常强烈时,他就表现出恶毒和报复心理。这些孩子总是表现出一种好斗和挑衅的态度,会眼露凶光,好像随时准备和想象中的敌人搏斗。

对于这种过度追求优越感的孩子来说,参加考试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因为考试会轻易暴露他们的无价值。这个事实也表明,考试必须适应儿童的性格特点。因为它对每个孩子具有不同的意义。对有些孩子来说,考试太难了,考试的时候他们的脸色时而发红,时而煞白,还会说话结巴,身体颤抖,又惊又怕,脑子变得一片空白。在回答问题时,有些孩子不能单独回答,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看着他们。

儿童对优越感的渴望在游戏中也能表现出来。例如,在玩赶马车的游戏时,强烈追求优越感的孩子是不会扮演马匹的。他总是想扮演车夫,做领导者或指挥者。要是扮演不了这个角色,他就会以扰乱别人的游戏为乐。此外,如果他们接二连三地受挫,并因此丧失勇气和信心,以后面对新的情况时,他就会畏缩不前。

那些有雄心大志、未受过挫折的儿童,喜爱各种各样竞争性游戏。不过,在遭受挫折时,他们也会恐慌。我们可以从孩子喜欢的游戏、故事和历史人物当中,推断出他自我肯定的方向及程度。

在成年人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喜欢拿破仑。的确,对那些有雄心壮志的成年人来说,拿破仑是最适合崇拜的偶像。沉溺于妄自尊大的白日梦的人,通常有着强烈的自尊心,那些遭受失望打击的人通常会在现实之外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寄托。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儿童追求优越感的不同方向,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当然,这种划分不可能非常精确,因为儿童在追求优越感方面有很多差别,这主要由儿童的自信心大小决定。心理健康的儿童把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他们会试图取悦老师,注重自身整洁,遵守秩序,最终发展成为正常的学生。但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只占少数。

还有一些儿童则总想要优于别人,把这作为首要目标,表现出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执着。他们的努力中夹杂着过大的雄心,但这点很容易被人忽视,因为我们习惯把它当作优点而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这种做法通常是错误的,因为过大的雄心会给孩子造成紧张心理,阻碍孩子的正常成长。短时间内孩子还能承受住,时间一长就会不可避免地加剧。这样一来,孩子在书本上花太多时间,就会影响到他的其他活动。在过分的雄心驱使下,这类孩子经常回避其他难题,只想在学习上名列前茅。这样的成长方式并不理想,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身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这类儿童把超越别人当作自己唯一的目标,甚至根据这个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这对他的健康成长没有好处。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告诉他们不要在书本上花太多时间,要去室外呼吸新鲜空气,要和伙伴一起玩耍,要关注功课之外的其他事情。这类孩子同样不会占大多数,但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除此之外,也会有一个班里两个学生暗中较劲的情况。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两个相互较劲的孩子有时会形成让人厌恶的特征。他们会羡慕、嫉恨别人,而性格独立、人格和谐的人是不会有这种特征的。他们看到别人取得成功就会感到恼怒,当其他孩子处于优越位置时,他们的神经性头痛、胃痛等毛病就开始发作;当其他孩子受到赞扬时,他们会退到一边,不会去赞扬别人。这是典型的妒忌,这种情绪不能充分反映出这类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类儿童不能和他们的伙伴们相处得很好。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总想当指挥,也不愿意遵守游戏规则。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体会不到乐趣。他们对同学举止傲慢,与同学的任何接触都让他们感到不愉快,接触越多,他们就越发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这类儿童对自己从来没有信心,一旦感觉自己的处境不安全,就会方寸大乱,不知所措。他们背负着他人的期望以及自身的追求,这使他们难以承受。

这类儿童能敏锐地觉察到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对于每一个加在他们身上的任务,他们都怀着激动又紧张的心情去完成,因为他们总想着超越别人,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他们承担着期望的重担,只要情况对自己有利,他们就会背负众望,继续前行。

如果我们人类掌握了绝对真理,找到使孩子免遭困难的方法,就不会有问题儿童出现了。但是我们无法拥有这样的方法,也无法为孩子创造尽善尽美的学习环境,那么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就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情。这些孩子面对困难的感受与那些没有不良心理负担的孩子差异很大。这里说的困难指的是不可避免的困难。想让孩子们免遭困难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法并不适合每个儿童,需要不断改进;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度的争强好胜会瓦解孩子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而勇气才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过度争强好胜的儿童只关心最终结果,即人们认可他们的成功。得不到认可,他们就不会有满足感。众所周知,遇到困难时,保持心理平衡比即刻克服困难更重要,但一个争强好胜、只关心结果的儿童认识不到这一点。有这种心理依赖和过度看重别人评价的儿童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