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目标: 儿童对情境的认识并不基于客观事实(1 / 1)

确立目标从儿童成长的早期就开始了。通常情况下,2—3岁的儿童就会开始为自己确立能获得优越感的目标。这一目标不断指引着他,激励着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错误的目标通常基于错误的判断。不过,目标一旦形成,它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儿童形成制约作用。儿童会以实际行动落实目标,也会调整自身生活,尽全力追求和实现这个目标。

因此,儿童对事物个体化的理解决定他们的成长。对我们来说,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样,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当儿童陷入新的困境时,他的行为通常受限于自己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正如我们所知,客观事实给儿童留下的印象,其深度及本质并不取决于事实本身(例如,另一个孩子的出生),而是他看待这一事实的态度及方式。这是反驳严格因果关系理论的充足根据:客观事实及其绝对含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客观事实和对其的误解之间却不存在这种必然的联系。

人类心理最为奇妙之处在于,决定行动方向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既是决定着我们行动的方向,又是塑造人格的基础。人的主观看法影响行动的经典例子,就是恺撒登陆埃及时发生的小插曲。他在跃上海岸时被绊了一下,摔倒在地上,罗马士兵视这为不祥之兆。此时,要不是恺撒挥动手臂大声喊出“非洲,你是我的了!”这些英勇的士兵可能掉头就返回了。

从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实本身对人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现实对人的影响受到个体结构化的、整合良好的人格的制约和决定。大众心理和理性常识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在一个对大众心理有利的环境中出现了理性常识,这并不意味着环境本身决定了大众心理或理性常识,而是体现了两者对环境自发性的看法是一致的。通常,只有当错误的观点受到批判时,理性常识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