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日本商人(1 / 1)

在中世纪的欧洲及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父母常把孩子当作手中的泥人,认为想把他捏成什么样,他就应该成什么样。片面产生主观,而谬误又常常跟随着片面和主观而来。有这么一个故事,很能说明由于片面、主观的意识而带来的意识偏差:

有一天,一位日本商人请一位犹太画家在饭馆吃饭。宾主坐定之后,画家趁等菜之际,取出纸笔,给坐在边上谈笑风生的饭馆女主人画起速写来。不一会儿,速写画好了。画家递给日本商人看,果然不错,画得形神皆俱。

日本人连声赞叹道:“太棒了,太棒了。”听到朋友的奉承,犹太画家便转过身来,面对着他,又在纸上勾画起来,还不时向他伸出左手,竖起大拇指。通常,画家在估计人的各部位比例时,都用这种简易方法。

日本商人一见画家的这副架势,知道这回是在给他画速写了。虽然因为彼此相对而坐,看不见他画得如何,但还是一本正经摆好了姿势。日本人一动不动地坐着,眼看着画家一会儿在纸上勾画,一会儿又向他竖起拇指,足足坐了10分钟后,画家停下笔来,说道:“好了,画完了。”

日本人松了一口气,迫不及待地欠身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画家画的根本不是那位日本商人,而是画家自己左手大拇指的速写。

日本商人连羞带恼地说:“我特意摆好姿势,你……你却捉弄人。”犹太画家却笑着对他说:“我听说你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才故意考察你一下。你不问别人画什么,就以为是在画自己,还摆好了姿势。单从这一点来看,你同犹太商人相比,还差得远呢。”

这时候,日本商人才如梦方醒,明白过来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看见画家第一次画了女主人,第二次又面对着自己,就以为一定是在画自己了。

日本商人的心理定式使他遭受了犹太画家的嘲弄,时常,我们内心固有的东西成了我们行为的羁绊,走在大街上,迎面而来的陌生人朝你微笑,我们的内心会忽然一动,然后也报之一笑,但却发现陌生人的笑容给了你身后的人。人一旦形成了思维定式,就会习惯地顺着思维的定势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人们的这种毛病在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做事效率,同样在教育孩子这方面,老师、家长固有的心理定式对孩子也是有害无益。

有些家长给孩子设计发展方向时,根据自己的爱好或主观推断,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孩子明明喜欢学习天文知识,喜欢体育,家长却硬要孩子去弹钢琴,搞摄影,并且不惜代价,置办诸如钢琴、相机之类的高档品,然后请专家向孩子“传艺”,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既浪费了金钱,又浪费感情,并且还委屈了孩子。用主观带来的刻板印象,来决定孩子的一生,这是教育中的最大错误。

因材施教,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来,就是尊重个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即使同卵所生,其个性亦存在着差异。父母应像根雕艺术家那样,根据不同材料,就其形其势,注入艺术的匠心,将他们雕成各式各样的艺术品,把不同个性的孩子,培养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