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企业家玫琳凯在管理员工和教育孩子中遵循这么一条原则:不管要批评的是什么,你必须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玫琳凯把这一原则称之为“三明治策略”。
我们知道,批评只有被对方从内心接受才能生效。这就意味着,批评虽然有道理,但不等于被对方接受。其实,人的心理都一样,那就是希望被自己上司或周围人尊重的心理都很强烈,没有比受人轻视更不愉快的事情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接受批评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担心批评会伤害自己的面子,损害自己的利益。为此,在批评前要帮助他打消这个顾虑,才能让他把批评听下去。打消顾虑的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先表扬、后批评,亦即在肯定他的成绩的基础上再对他进行适当的批评。
玫琳凯认为,批评是针对行为,而非批评人。在讨论问题之前之后,不要忘了赞美,而且要试着以友善的口吻结束论题。用这种方式来处理问题,你不会使对方觉得遭到太过无情的责难,引起对方的愤怒。
将玫琳凯的管理经验应用到教育孩子方面,效果也是极其明显的。例如,父母对孩子说:“你最近表现不错,老师说你的功课很努力,作业也能按时完成,要是你能把作业的出错率降低一些,就很完美了。”像这种勉励多于指责的话,孩子当然乐于接受。
孩子做错事后,有的父母会随意地冲孩子发脾气,最后再用一句赞美的话来结束。尽管有些专家鼓励这种技巧,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遭到严厉批评,正感到极大震撼的人,他怎么可能听得到你最后给他的赞美?很明显,这最后的赞美是多余的。这种批评没有建设性,只有破坏性。
批评的目的是指出错在哪里,而不是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因此,什么样的方法更为有效,父母就应该采用哪种,柔和还是严厉,全在父母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尊,即便是还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因为年龄阅历的关系更为在意别人的话语,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如果伤害了他的自尊就等于挫败了他的积极性。
有一次,玫琳凯召集一群美容顾问举行业务会议。会议中,玫琳凯发现其中一位美容顾问的化妆箱很脏。这是一位新进人员,她看起来又一副缺乏自信的样子,玫琳凯认为化妆箱的脏乱会导致她的业务成绩不佳。玫琳凯想,如果采用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许会伤害到她。所以玫琳凯决定以一种更灵巧的方式来传递——试着在业务会议上提醒她。
于是,在业务会议上,玫琳凯用“整洁是神圣的基础”为题进行演讲。在整个会议中,玫琳凯一直提醒每位美容顾问要表现出她的专家风范。“如果你走进一场美容课,看到美容顾问的化妆箱有些污垢,你会如何想?”她问在座的美容顾问,“我们从事美容这一行,必须时时刻刻表现出整洁的形象。”
那名员工并不知道这是针对她而说的,但这次演讲却对她极有帮助。尽管别人也可从玫琳凯的演讲中学习,但最主要的是那位女士获得玫琳凯的劝告,而不必忍受针对她批评而导致的自尊受损。
一位优秀的管理人员绝不会贬低别人,这对生产力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父母也是同样。父母的工作是扮演一个问题解决者的角色,父母的目的是教会孩子正确的价值取向,改变孩子不好的习惯,而不是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用这种柔和的方法取代传统的批评,会使父母教育孩子的成功率大为提高。
采用柔和的态度并不是说父母要放纵自己的孩子,而是要求父母在提出批评时,一定要讲究策略,当孩子出错时,既要指出其错误,又不致挫伤其自尊心。
当然,照顾孩子的情绪和自尊并不表示你不可以批评他。父母必须坚持原则,讲话单刀直入。如果你对孩子的错误很有意见,你不该马马虎虎,你必须表达你的感觉,刚柔并济。换句话说,你必须保持父母引导者的角色,同时也必须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另外,父母还必须强硬和直言不讳。假如孩子真的犯了错误,而且问题很严重,你决不可以因为顾全孩子的面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而绕开问题不管,你必须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这就需要父母双管齐下——既要关心,又要严格。也就是你既要起到父母监督教育的作用,又必须对孩子表示关心。如果你和你的孩子之间界限分明,无法建立朋友一样的亲密关系,也就无法和孩子坦诚交谈、坦然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