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三脑袋”选择了不归路?(1 / 1)

对于孩子,由于所能承受的压力有限,他们的生活目标应由他们自己来决定,不能本末倒置。作为父母,能提供的只是帮助和引导,而非制定目标由他们来实现。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不仅会损害孩子的自信心,也是对孩子幼小生命的不尊重。

爱德华的父母在社会上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对爱德华倾注了很多心血,同时也为爱德华设置了极高的标准。在学习生活中,除了学校的功课,父母为他安排了许多课外活动:参加社区垒球队;参加男孩俱乐部;学习钢琴;参加学校的演讲竞赛……

爱德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卖力地表现,希望自己能让父母感到欣慰。学校里的学习成绩自不在话下;在社区垒球队,他是主力队员;在男孩俱乐部,他是许多活动的组织者;他是钢琴老师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演讲竞赛活动他是佼佼者……爱德华的努力使他成为每个家长都非常羡慕的好孩子。

更让其他家长羡慕的是爱德华对人彬彬有礼、举止文雅,11岁就已显示出令人赞叹的绅士风度。但是爱德华有一般孩子在他这个年龄上没有的问题——他常常失眠,情绪稍有波动就难以入睡。

父母对爱德华的高标准是爱德华失眠的最根本原因。爱德华从小就为父母高要求所驱使。在父母的教育下,爱德华的生活目标是如何满足父母的要求,而非自身的幸福。他希望能让父母高兴,害怕自己让父母失望,虽然小小年纪,精神负担却非常沉重。

尽管爱德华努力达到了父母的目标,但由于他的出发点是取悦父母,而且觉得自己如果不再优秀,便会失去他们对自己的爱,有很强的不安全感,导致了生理上的不安,失眠也是在所难免。

在一定程度上说,父母对爱德华的要求是自私的,他们并不考虑爱德华的切身利益,也许在他们看来,孩子的成功带给父母的荣耀才是最重要的。

每年的高考都会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不堪父母期盼重压的孩子选择以极端的方式来寻求解脱。

曾经在报上看过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个人称“三脑袋”的女孩子,学习特别好,物理、数学、化学经常都能考满分。女孩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做新一代的居里夫人。但是高考填志愿时,在父母和老师的逼迫和劝说下,女孩报了一所以文科见长的全国重点大学。

女孩违心地上了那所学校以后,情绪一直不稳定,第一学期学校进行了三次考试,她的成绩都名列中下。过去,她一直是当地的“状元”,这样的结果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第一学期还没结束,她便跳楼自杀了。她的母亲到学校来“接”她,欲哭无泪,一声接一声地喊:“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是我害了我的孩子!我当初为什么要逼她?”

有些孩子即使没有走上这种极端道路,但一直在“重压”下长大的孩子,内心世界仍然被自卑感笼罩着,不能自拔。

北京某所高校有个女孩,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十名,照理说她不应该自卑。但实际上,女孩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每当她成绩下降时,父亲就让她脱掉裤子,用皮带抽她,直到流血,而且不许女孩哭,女孩只好忍着。最恐怖的一次,母亲捂着女孩的嘴,让父亲打她……这一幕幕恐怖的场景一直笼罩在女孩心头。

后来,女孩考进了北京大学。但是自卑的情绪一直笼罩着她,她心里一片灰暗,不能体会别人的感觉,因此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母亲很骄傲女儿在这所知名的学校上大学,可是过去的经历像大石头一样压得女孩喘不过气来,在别人面前,她无法克制自己的羞耻感。心理脆弱的她甚至常用小刀割自己的手腕……

有些孩子的父母也许会说,我并没有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只是对他们表示关心而已。殊不知,有时关心也是一种压力。

让孩子放松心态,父母首先要做到不要对孩子过分“关心”。考试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面对考试的来临,父母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先轻松起来。任何一件事(包括考试)都有成功和不成功两种可能,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取得好成绩。在感到自己和孩子有压力的时候不妨和孩子聊聊,看看他们对成功与不成功有什么看法。

所有的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父母的过分关心只会让他们增加对自己的期望值,更加紧张。在这种心态下,如果一旦发挥失常,他们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钻牛角尖,甚至做出极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