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清楚地知道激励的作用,但对于如何把握“度”的问题仍存在误区。有人认为,巅峰的情绪就是最佳的工作状态,只有情绪达到巅峰才能让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必须让孩子一直保持巅峰的情绪状态。实际上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激励必须讲究分寸,要适度。与倒U形假说相似的是,中国有一个侧翻的欹器的故事,同样说明问题:
孔子有一次带弟子们到鲁国的祠庙参观,子路看到一个形状很不规则的容器歪歪斜斜地放在几案上,于是很好奇地问孔子:“这是什么器皿呢?”
孔子说:“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它是用来警戒自己的。”
见弟子们对其不以为然,孔子说:“子路,你往里面倒水看看!”
子路好奇地把欹器摆在一个果盘里,然后从外面端来一杯水,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令大家惊奇的事情出现了: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成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孔子感叹地说:“哪有满了不倒的呢?”
欹器没有装水时歪了,而装满水又会倾覆翻倒,只有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才会端正。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也说明了激励一定要适度,适可而止。
任何人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要兴奋起来。只有在兴奋的时候,一个员工才能表现得自主、乐业、爱心、责任和创新。当一个人一点儿都不兴奋时,也就没有完成任务的动力了。
但是兴奋与过度兴奋不同,过犹不及。当人受到激励后,如果外表仍然很平静,但内心却充满**,这是完成任务的最佳状态;而当人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时,肾上腺激素大量分泌,随之而来的身心压力,会使他完不成在正常状态下能够完成的任务。
热情中的冷静让人清醒,冷静中的热情使人执着。激励孩子也是如此,一个善于让孩子时刻处于“贝克尔境界”的家长,才能算掌握了激励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