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强化/消失定律的关键是奖惩分明。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而且事先有声明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父母绝对不可以姑息迁就,否则,言行不一致的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
同时,如果孩子的行为值得表扬,父母绝对不要吝啬,也许只需要你说句话而已,但对孩子来说,那将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对好行为、好习惯进行奖赏,进行强化,对错误的行为、坏习惯进行惩罚,让它消失,这是强化定律的核心,因此只有赏罚分明,强化定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威特夫人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为了培养女儿良好的习惯,杜绝不良习惯对女儿的影响,威特夫人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积极使用强化/消失定律来教育孩子。
威特夫人告诉女儿:有一个美丽、公正的仙女每天都会在全国各地的上空飞呀飞,看到表现不错或者做了好事的小孩,就会趁这个小孩晚上睡觉的时候,在他(她)枕头边放上好吃的点心;如果他(她)做了坏事或者有了坏的习惯,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不会得到任何东西。
女儿在“仙女”的关注和鼓励下,努力在做一个好孩子,每天睡觉前都要把衣服折叠好,游戏结束后也把玩具收好,这样,第二天早上醒来,就会看到“仙女”送来的点心。但女儿也有做错事的时候。一天,女儿把玩具娃娃扔在草坪上,就赶着回家吃饭了。
结果,家里的小狗把娃娃咬破了,女儿哭着来找妈妈,但威特夫人说:“娃娃破了是因为你把它扔在草坪上,如果我把你放到野外,被老虎和狮子吃掉的话,我会多么悲痛啊!唉,它真是太可怜了!”但是,决不说给女儿再买一个新的。
女儿渐渐长大,威特夫人谨记自己言行要保持一致,并且奖惩分明,力求为女儿做一个好的榜样,继续坚持用强化定律来培养女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正确应用强化定律要求父母要奖惩分明,不随意使用自己的权利。有些时候,父母的奖励或惩罚行为会让孩子迷惑不解,这就完全失去了强化的作用。
今天罗伯特夫妇约了朋友见面,双方都说好不带小孩子好好玩一次。3岁的儿子杰克吵着要跟去,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跟保姆留在家里,为此,甚至不惜哭哭啼啼,在地上打滚,弄脏自己最喜欢的衣服。
想到儿子最喜欢吃奶糖,虽然为了防止他长蛀牙,奶糖都被刻意地藏了起来。但这次为了让儿子早点停止吵闹哭泣,罗伯特先生给杰克找出了一包奶糖,并许诺回来的时候给他买礼物。
事实上,罗伯特先生的举动无意中鼓励了小杰克以哭闹来达到目的,如果下一次小杰克想达到什么目的的话,他首先想到的方法肯定是哭闹。从强化/消失定律上来说,罗伯特先生的举动恰恰没能强化孩子的安静,却奖励了他的眼泪和哭闹。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小杰克还没有开始落泪时就给他以鼓励,鼓励他与父母合作,这样,作用就完全不同了。孩子会在潜意识里形成这样的概念:不哭泣,跟父母合作,就会有奖励。而不是哭泣就能解决问题。
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别哭了,宝贝,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别乱泼水,要是你听话,我给你买巧克力”……也许当时很有效,孩子马上不哭不闹了。但是,事实上,这是父母在用“奖励”的方式来换取孩子停止不良的行为。短暂的安宁之后,孩子可能会形成不良行为可以换来“奖励”的观点,到那时就为时已晚了。
奖励和惩罚是对孩子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孩子的自身评价,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在奖励时,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在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