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性角色的不满在那些逃避生活和追求所谓“更高”目标的女孩中表现得愈发明显。尼姑和从事其他要求禁欲职业的人就是很好的例子。她们所采取的方式很明显地表达了自己并不接受女性角色。同理,很多女孩过早地出来工作,因为她们从中获得的独立感似乎给予她们反抗婚姻威胁的勇气。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背后的推动力是对女性角色的厌恶。
如果这些人结婚了,又会怎样呢?我们能够从多大程度上认为她们自愿地承担起女性的责任?我们发现,婚姻并不意味着女方已经认可了女性角色。有一个36岁女性的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她就医的时候述说自己有不少精神障碍症状。她是家里最大的孩子。父亲年老多病,母亲较为年轻,且性格专横。事实上,淑女下嫁老汉的做法使我们怀疑母亲能否承担家庭责任。这样的婚姻并不完美。婚后,母亲就像泼妇一样管理所有家务,为了私利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完全不理会他人的感受,以至于父亲在各种场合备受奚落。这位女孩说,她还记得当时母亲甚至不让父亲躺在沙发上休息。母亲干的所有事情都是以“家庭最小支出原则”为中心。她觉得自己必须完全这样做,而这个所谓原则就是家庭生活中的绝对真理。
受母亲的影响,我们的病人慢慢成为一个非常能干的孩子,但母亲似乎从来没有感到满足,仍然事事都要跟她作对。之后,儿子出生了。母亲给予了他极大的宽容和爱护,家庭气氛却变得愈发紧张。后来,这个小女孩意识到自己跟父亲是站在同一边的,因为在母亲打她的时候,父亲居然伸手夺去了妻子手中的棍子。她对母亲的憎恨愈发加深了。
在这种激烈的冲突中,母亲的洁癖常常成为小女孩的攻击点。她的洁癖程度是如此的严重,以至于她必须让女仆仔细擦拭被人摸过的门把手。小女孩却很享受脏兮兮、穿着邋遢的衣服闲逛,一有机会就到处弄脏房子。
她养成的所有性格特征刚好跟母亲所期待的相反,有力地驳斥了所谓的“性格特征遗传论”。如果一个孩子的所有性格特征都让她的母亲感到苦恼和失望,并几乎超出了她的忍耐界线,那么,这个孩子必定抱有某种目的。随后,母女的敌对状态不断发展,直至最终酿成悲剧。
8岁时,这名小女孩的父亲坚定地支持她,而母亲却游手好闲,怒气冲冲,言辞严厉,强迫她听从“命令”和忍受责骂。小女孩本来就爱争强好胜,她愈发怨恨,不断地伤害母亲。这时,另外一件事情使母女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小女孩的弟弟从小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几乎吸引了母亲的所有注意力。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已经对立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女孩在这种环境中慢慢长大。
不久,她得了一种奇怪的精神疾病,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她的脑海中总是不断地浮现出自己迫害母亲的念头。她为此饱受折磨。这种邪念无时无刻不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干扰着她想要做的所有事情。结果,她忽然变得对宗教兴致勃勃,虽然这种兴致是无益的。一段时间后,她的邪念从脑海中消失了。于是,人们将疗效归因于医学治疗等方面,却忽略了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对小女孩的攻击已经有所减弱。然而邪念仍然在小女孩的脑海中留下了痕迹,表现在她对雷电的极度恐惧。
她觉得自己的行为不端招来了雷电,担心会因为曾经心生邪念而被雷电劈死。这时,我们很容易看出她是多么想摆脱母女仇恨。有一次,她取得了较大进步,前途看起来一片光明。于是,有一位教师这样评价:“她无论想做什么,都会成功!”这句话对小女孩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虽然它本身看起来不像是什么名言警句,但是对她来说却实实在在地意味着:“你如果真的肯下功夫,一定会成功。”然而,这种觉悟却进一步加深了母女的紧张关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昔日的小女孩转眼间变成了拥有众多追求者的窈窕淑女,但她的男女关系一直都处于崩裂状态,因为她总是恶语伤人。她觉得自己只对住在隔壁的一个老男人感兴趣,于是大家都很担心有一天她真的会嫁给他。不久,这个老男人搬走了,而她在26岁以前一直没有男朋友。在周围人眼里,她的这种行为是十分异常的,因为没人了解她的过去,也就没有人能够解释她的行为。她从小就经常跟母亲吵得不可开交,以至于现在没人可以忍受她动辄争吵的性格。她喜欢打架,并且把它当作唯一的兴趣。母亲的做法一直都压抑着她的战胜心理。女孩通过恶语伤人获得最大程度的快感——她终于有机会满足虚荣心了!她的“雄性”态度也表现在有把握成功击败对手的情况下才展开各种攻击。
26岁时,她认识了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男性。他无惧于她的好斗,非常热烈地追求她。他表现得非常谦卑和顺从。迫于亲朋好友要求结婚的压力,她一遍又一遍地向他解释,其实大家志趣并不相投,是不可能结婚的。我们都知道,按照她的这个性格,事情本该结束了。但两年过后,她无法继续拒绝这位男性的求爱,最终答应结婚。她觉得,他已经成为她的奴隶,以后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她曾经许愿,要让这个男人成为自己的第二位父亲,而后者恰恰可以答应她的各种要求。
但她很快就发现自己失算了。结婚后没几天,丈夫的本性就显露了出来。他提着大烟筒,一边烧着烟,一边懒洋洋地看报纸;他晨起上班,准时下班,倘若发现晚饭还没做好,不免嘟囔几句;他爱清洁、重感情和守时。但所有的这一切在她看来都是荒唐的。她并不准备做出什么改变。他们的关系根本就不会像她所期待的父女关系那样。
有一天,她忽然醒悟。她要求得越多,丈夫答应得就越少;而他越是指出她的家庭责任,她干的活儿也就越少。她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提醒他他其实没有权利要求这么多,因为她曾经很明确地说,自己并不喜欢他。但这绝对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他还是一如既往固执地要求妻子,以至于她不得不惊恐自己婚姻的未来。这位正直、尽职的丈夫在追求妻子时表现出来的谦卑让人敬佩,而一旦占有她后,这种谦卑立刻消失了。
这种情形甚至在她生完孩子后也没有得到改善。她必须承担起作为母亲的责任。同时,她与母亲的关系变得更糟糕了,后者经常以捍卫女婿为由攻击女儿。他们的家庭硝烟滚滚。一旦丈夫偶尔犯错,妻子就严厉呵斥。一开始,她觉得自己可以继续当受宠的小公主,一直让丈夫为自己做牛做马,实现一切愿望。对她来讲,生活似乎应该沿着这些方向前进。
她现在又能怎么办呢?她要不要离婚,向母亲诉说自己被打败了?但她无法自己谋生,因为她从来都没有想过为生活做准备。一次离婚足以打击她的骄傲和自负。她即将陷入两难的选择:要么面对丈夫的批评,要么生活在吵闹的环境中,忍受母亲的洁癖。
几乎是在一刹那间,她也突然变得爱干净、整洁了!她整天都在擦擦这、洗洗那,就像一下子改邪归正一样,终于把母亲多年来一直都在唠叨的话听进耳朵里。一开始,丈夫和母亲看到她像春季大扫除那样打扫房间,都为这种彻底的醒悟感到惊喜——但我们还是别高兴得太早。这位女性一直在房间里洗洗擦擦,直至它的每一寸地方都闪闪发光;每个人好像都挡着她搞卫生,而她也成为大家抱怨的对象。如果她擦过了某样东西,而其他人碰了,那么,她必定会重新擦拭。
这名女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断地擦洗,打扫卫生,这在那些反抗女性特质的女性中相当常见。她们想通过这种惹人注目的行为让自己变得比不讲卫生的人更高一等。但是这种努力只会破坏整个家庭的氛围。几乎没有什么家务比这位女性所做的更容易破坏家庭氛围了。她的目的不是真的为了打扫卫生,而是为了“打扫”家里所有让她觉得不舒服的东西。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关于女性角色顺从的例子。这位患者缺乏女性朋友、难以与他人相处以及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三个方面就很好地符合了我们的预期。
今后,我们很有必要探索一种能够更好地培养女孩的方法,让她们能够更轻松地顺应生活的要求。但即使在最有利的环境下,我们都不一定可以取得这种“顺应性”,就像上面那个女孩的例子一样。尽管那些颇具心理洞察力的人一直都否认女性自卑感,但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时代,隐含在法律条文和传统风俗中。因此,我们必须警惕这种错误思想,并纠正造成它的根源。我们之所以如此坚决,并不是因为我们夸大了女性的疾病严重程度或不尊重女性,而是因为目前这些错误的观点极大地妨碍了我们整个社会生活的正常逻辑。
让我们继续讨论另外一个经常用来贬低女性的例子:即所谓的“危险阶段”。此阶段大约发生在50岁,伴随着女性性征的衰退而发生。对于每一个正处于绝经期的女性来讲,她所经历的身体变化似乎表明她正在逐渐失去曾经拥有的所谓的有价值的东西。在此情况下,她极度渴望找到一种保存自己年轻状态的方法,因为她觉得自己的状态岌岌可危。我们的文化主导思想认为,只有那些现存的东西才是值得珍惜的,而所有老人,特别是女性,毫无利用价值。
一位女性所承受的这种贬低和损害也将为每一个人所经历,因为所有的人都会老去。不应该忘记的是,人们在精力旺盛期所获得的所有权力也会随着身体衰退而消失。断绝老人的心理和物质援助的做法是错误的。对女性而言,这种对待简直就是一种贬低和奴役。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年轻小女孩在展望未来时内心所抱有的不安。女性气质并不随着绝经而断绝。作为一个人,她的荣誉和价值延伸到绝经以后,因此,我们必须对她们表现出尊敬。
紧张的两性关系
上述所有不愉快的情形都可以归因于我们的文化。如果某一种文化具有偏见的特征,那么这种偏见会洒落在它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它的证据随处可见。关于女性自卑感的谬误和必然伴随而来的所谓男性自卑感一直都困扰着我们的两性和谐。一旦性别染上了一种完全失当的紧张感,它就会时刻威胁甚至破坏两性幸福。它也毒害、扭曲和侵蚀着我们在两性关系中的作用。因此,和谐的婚姻是很难得的,而不少儿童从小就觉得结婚是一件非常困难和危险的事情。
此类偏见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儿童正常理解生活的本质。想想究竟有多少女孩将婚姻视为逃离生活的一种紧急出口,又有多少人把结婚看作一种不能避免的灾难!今天,有相当大比例的人正在被这种由两性紧张感所带来的问题影响。随着这种紧张感的加强,那些不容易受到影响的女性也会变得屈从,而多数敏感的男性会尽力维护自身的特权地位——无论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伙伴关系和友谊是我们用来调解生活中性别角色以及取得性别平等的关键所在。出现在两性中的依附关系就像国家之间的统治和隶属关系一样,都是令人不堪忍受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谨慎思考这个问题,因为采取错误的态度可能会给双方带来诸多困难。这种关系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所有人都要参与其中。目前,这个问题变得愈发复杂,因为很多儿童都被强迫采取某种可以贬低和否定他人的行为方式。
采取客观的培育方式当然可以克服上述这些困难,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期,缺少一种真正可靠的、已经受到检验的教学方法。其中特别值得指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贯穿于我们一生的竞争本性,它甚至早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被灌输。所有的这些东西都过于粗暴地划定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方式。很多男性都无法建立正常的爱情关系,因为在无形的压力下,他必须通过背叛、预谋或武力展现其男子汉气概。
很显然,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两性关系中的坦诚和信任受到了破坏。所谓的“唐璜型人”指的就是那些怀疑自身刚毅气质并随时准备通过征服来获得他人认可的一类男人。普遍存在的两性之间的不信任阻碍了坦诚的发展,进而破坏人性的各种品质。被夸大的男性气质是一种只能引起自负和自吹自擂的长期挑战、刺激和躁动。很自然地,所有这些都跟建立健康的群居生活相悖。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反对女性解放运动的宗旨。我们有义务支持她们为争取自由和平等而努力,因为全人类的幸福归根结底有赖于我们所创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所有女性都可以完全发掘自身能力,所有男性都可以跟她们建立轻松的性别关系。
我们可以做什么?
在所有已建立的旨在改善性别关系的机构中,男女同校是最为重要的。目前,它尚未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反对者和支持者共存。支持者认为:通过男女同校教育,双方都有机会在很早的时候就了解对方,而这种早期的熟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性别偏见和成年的焦虑感。而反对者认为:早在入学之前,男孩和女孩之间就已经存在诸多差别,男女同校只会拉大这种差别,从而给男孩造成压力。这是因为女孩的智力发育通常比男孩的更快。而先前觉得有责任维护自身重要性和优越感的男孩会突然意识到,其实自己的优越感只是一种错觉。其他的研究者提出,在同校教育中,男孩会在与女孩的生活中变得焦虑不安,并丢失自尊。
毫无疑问,这些观点在某些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只有当我们假定在男女同校中存在性别竞争的前提下,这些论点才能站得住脚。然而,一旦这种竞争成为同校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追求的教条,那么,一切都会变得非常危险。为了成功地实施男女同校教育,我们希望教师们能够对它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男女同校是一种对未来两性共同承担任务的训练和准备。如果我们的教师缺乏这种认识,那么,男女同校将会是失败的,而反对者也找到了足够的理由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只有诗人才能对两性的差异辨别入微。我们只需要了解两者的区别要点即可。处于青春期的少女所表现出的行为很可能就像她真的感到自卑一样,而我们此前所说的关于身体残疾补偿感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她的身上找到影子,但两者的差别在于:少女的自卑感是由环境强行施加的。她只能无奈地适应这种环境导致的行为模式,甚至有些颇具洞察力的研究者会错误地认为她们真的自卑。由此引起的后果就是,男女双方最后都掉进了所谓的“特权泥潭坑”里,都试图尽力扮演各自不能胜任的角色。他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复杂化,两性关系也失去了原有的坦率。他们被灌输的种种错误和偏见最终破坏了任何创造幸福生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