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的老婆是个非常会过日子的好女人,因为小张的老婆特别会买东西,她买回来的东西全部都是赶在商家打折、促销、最后清仓的时候购买。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小张却十分郁闷,原因还出在他的老婆买东西上面。秋末换季,小张的老婆抓住这个好时机去购物。许多的服装店都打出“最后几天清仓”“换季促销倒计时”的旗号,小张的老婆一看机会来了,疯狂购买。这几天,她购买的商品已经把家里堆得满满的了,把小张两个月的工资都花光了。再看买回来的那些商品,真的是物超所值吗?全部都是一些过季的商品,价钱上也没见便宜多少。可是,小张的老婆却还是干劲十足,每次遇到清仓的最后通告,都会冲上去,先抢下再说。
只要你在街上走一圈,你就会立即发现许多商家都打出“最后三天”“最后一天清仓”“卖完不干了”等旗号,而且通常情况下,商家打出这些旗号之后,生意都会变得非常的火爆。很多女人就像是小张的老婆那样,争相前去购买这些“最后”的商品,希望可以搭上“最后”的“实惠”列车,让自己真正享受到实惠的商品,即便是没有购物的打算,也会在这些商家的旗号面前踌躇片刻,最后钻进去挑个痛快。可是,真的是最后一天吗?商家真的是卖完就不干了吗?几天后再去看,这些商家都好好的,完全没有要歇业的意思,可是,他们为什么要频繁打出“最后”的通告呢?
在消费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叫做稀缺效应。稀缺效应就是指人们把“物以稀为贵”引起的购买行为进行提高的变化现象。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旦设定了最后的期限,就会给人造成机会稀缺的假象,从而令人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在选择商品时就会拥有强烈地占有欲。所以,商家通常会打出这样的“最后”通告,利用稀缺效应来吸引顾客前来消费。
现代人的通病就是机会越少、越难得的东西,我们就会越加地珍惜,为了不让自己错过这些“最后的期限”,人们往往会产生“就是它了,一定不能错过”的心理,于是蜂拥而上,和其他消费者展开了疯狂的较量。不得不说商家的“稀缺效应”是十分有效的,很多商家在打出“最后清仓”“最后一天打折促销”的时候,原本卖不出的商品一下子就会被抢光,原本无人问津的商品也时不时会有顾客前来询问价钱。
当商家发现稀缺效应之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销售的好机会,一些商家开始认为,销售就是制造稀缺,于是商家们频繁制造出“稀缺商品”,比如某款汽车限量发行,打出“全球限量多少辆”的旗号,很多人觉得限量发行的汽车必定性能超前,如果自己拥有别人没有,该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件事情,于是许多人开始疯狂抢购;比如某款手机在线预约,打出“数量有限,排队购买”的旗号,很多人觉得这样的手机性能超群,一定要买上,于是许多人开始疯狂排队;比如一些电影的上映,打出“独家放映,放映三天”的旗号,很多人觉得这样的电影必定是大片,于是许多人开始疯狂买票。在大家的传统意识中,少的就是好的,为了这些好的东西,大家自然会不顾一切向前冲了。其实,当你疯狂购买的时候,商家却在一边偷笑,因为他们的稀缺效应又成功了。
可是,当我们不断追逐“最后清仓”“限量发售”“独家放映”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什么?最后清仓的时候,花了不少的钱,买回了不少的商品,可是这些商品我们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用处,衣服过季了明年才会穿,可明年就过时了:生活用品太多,一时半会用不上,可能用上的时候已经过期了;食品太多,一次性解决不掉,只能送人或是扔掉。限量发售抢购来的商品,通常价格不菲,可是商品质量却不过如此,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最后,我们发现自己苦苦追求的那些稀缺商品,只不过是打着“稀缺商品”的普通商品罢了,最后是花了钱也没享受到应有的品质,何必呢?
所以,还是理性消费,不要觉得“最后”的就是最好的、最实惠的,这些打出“最后”“限量”旗号的商家只不过是想促进自己的销售罢了。商品还是原来的商品,价钱也还是原来的价钱,你能不能买到实惠,无从知道,只有商家是实实在在做到了销售爆棚,这才是真的。理性消费,绝不跳入商家“最后”的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