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告诉儿子说:“走上坡的时候要对别人好一点,因为你走下坡的时候会碰到他们。”
人生一世,千万不要使自己的思维和言行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直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冷静地认识、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便能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来采取机动的应对措施。
宋朝时,有一位精通《易经》的大哲学家邵康节,与当时的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是表兄弟,和苏东坡也有往来。但“二程”和苏东坡一向不和。
在邵康节病重的时候,“二程”弟兄在病榻前照顾。这时外面有人来探病,程氏兄弟问明来的人是苏东坡后,就吩咐下去,不要让苏东坡进来。
躺在**的邵康节,此时已经不能再说话了,他就举起双手,比成一个缺口的样子。程氏兄弟有点纳闷,不明白他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
不久,邵康节喘过一口气来,说:“把眼前的路留宽一点,好让后来的人走。”说完,他就咽气了。
邵康节的话很有道理,因为事物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人都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定事情的最终结果。人的一生,更是浮沉不定,常常难以自料。
韩琦在北宋时长期担任宰相职务。他在统率部队时,夜间伏案办公,一名侍卫拿着蜡烛为他照明。那个侍卫一时走神儿,蜡烛烧了韩琦鬓角的头发,韩琦忍着疼,什么也没说,只是忙用袖子蹭了蹭,继续低头写字。
韩琦过了一会儿一回头,发现拿蜡烛的侍卫换人了,他怕主管侍卫的长官鞭打那个侍卫,就赶快把他们召来,当着他们的面说:“不要换他,因为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
韩琦提供的“台阶”减轻了身边众人,尤其是那位士兵的压力,这比批评和责罚更能让士兵们改正缺点,尽职尽责,并且从心里感激他、爱戴他,心甘情愿为他效力。从韩琦的另一件事上同样可见其格局。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精美的玉杯,这两只玉杯表里毫无瑕疵,是稀世珍宝。韩琦非常珍爱,送给献宝人许多银子。每次大宴宾客时,总要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那两只玉杯放在上面使用。在一次劝酒时,玉杯被一个官员不小心碰到地上摔个粉碎。
在座的官员惊呆了,碰坏玉杯的官员也吓傻了,趴在地上请求治罪。韩琦却笑着对宾客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一定的定数,该有时它就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又请起趴在地上的官员,对他说:“你偶然失手,并非故意的,有什么罪过呢?”
玉杯既已被打碎,无论怎样也不能复原,如果责骂一顿肇事者,徒然多了一个仇人,众位宾客也会十分尴尬,一场聚会便不欢而散,也会损害自己的形象。而他“宝物自有其定数”之言一出,就给对方留了一个台阶下。这样做既显示了韩琦的宽容大度,博得众人的赞叹,又使肇事者对他感激涕零。
韩琦在带兵抵御西夏时,曾有“军中有一韩,敌人听了就胆寒”的威名。元代吴亮曾评价他:“功劳天下无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顶端,但不见他沾沾自喜;所担的责任重大,经常在宦海的不测之祸中周旋,也不见他忧心忡忡。”韩琦的一生,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功劳和成就,与他在做人做事上,善于为对方考虑,为对方留下“台阶”的成熟练达,有着密切关系。
留余地,其实包含两方面的意思,给别人留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不可逼人于死地,这样会迫使对方做出极端的反抗,而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没有好处。另外,给自己留余地,让自己行不至绝处,言不至极端,有进有退,以便以后可以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
不给别人留余地,就等于伸手打别人耳光的同时,也在打自己耳光。人生就是这样,不让别人为难,就是不让自己为难,让别人活得轻松,就是让自己活得自在,这就是留余地的妙处。给别人留有余地,他一定会感激你,协助你,这也就等于给了自己一次成功的机会。要培养自己的这种美德,切记以下“四绝”:权力不可使绝;金钱不可用绝;言语不可说绝;事情不可做绝。
而一位作家则对于如何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对于人类的天生性情,比如恐惧、弱点、希望等,都要表示同情。”
“对于任何事情,都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在考虑事情的时候,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
“表明反对意见的时候,不应该伤害到他人。”
“对于事情的好坏,要有迅速辨别的能力。必要的时候,做出一定的让步。”
“不要固执己见,你要记住,你的意见只是千万种意见中的一种。”
“要有真挚仁慈的态度,这种态度,能够帮你化敌为友。”
“无论遇到怎样难堪的事,都要欣然承受。”
“最重要的,就是有温和、快乐、诚恳的态度。”
放别人一条生路,让他有个台阶下,为他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人海茫茫,但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势强不留任何余地,等到他日二人狭路相逢,如果那时他势旺你势弱,你就有可能吃亏。所以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留三分余地。
锄奸杜倖,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菜根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