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自己在什么场合下是什么身份(1 / 1)

英国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与其丈夫相亲相爱,感情和睦。但是维多利亚女王乃是一国之王,整天忙于公务,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却和她相反,对政治不太关心,对社交活动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两人有时也闹些别扭。

有一天,维多利亚女王去参加社交活动,而阿尔伯特却没有去。已是深夜了,女王才回到寝宫。只见房门紧闭着,女王走上前去敲门。

房内,阿尔伯特问:“谁?”

女王回答:“我是女王。”

门没有开,女王再次敲门。

房内阿尔伯特问:“谁呀?”

女王回答:“维多利亚。”

门还是没开。女王徘徊了半晌,又上前敲门。

房内的阿尔伯特仍然问:“谁呀?”

女王温柔地回答:“你的妻子。”

这时,门开了,丈夫阿尔伯特伸出热情的双手把女王拉了进去。

作为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一开始就知道敲门的人是自己的妻子,他的两次发问实是明知故问。为什么维多利亚前两次敲门都遭到了拒绝,叫不开门,而最后一次丈夫开了门并热情有加呢?这是由于女王的心理状态没有随着交际的环境、对象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她的语言和她在此时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造成了失误。

第一次女王上前敲门回答说“我是女王”,她这种自称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样的态度应该在宫殿上运用才合适,这表明交际双方的关系是君臣关系。而现在是在寝宫之中,面对的是丈夫,所以她这样回答显得态度高傲,咄咄逼人,没有满足作为丈夫的阿尔伯特的自尊心理,因而没有叫开门。

第二次敲门,女王的回答是“维多利亚”,应该承认第二次回答比第一次回答语调有所变化,但是“维多利亚”这个自称在这里是中性的,似乎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代号,没有显现出作为妻子角色的感情色彩,因而效果也不好,唤不起丈夫的亲切之感,故而也没叫开门。

第三次敲门,女王回答说“你的妻子”,体现了作为“妻子”的角色意识,传达出妻子特有的温柔和浓烈的感情色彩,她的心态适应了具体的场合和对象,把交际双方的角色做了明显的定位,极大地满足了阿尔伯特的自尊心理,于是先前失误的不愉快一扫而光,效果极佳,不仅敲开了房门,也敲开了阿尔伯特的心扉。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合,时刻都在扮演着某种角色。因此,每当与人交际时,不仅在传递信息,而且还包含并规定了表达者与接受者双方的角色关系,人们期待你说出的话符合角色规范。我们常常听人说,某某人今天说话有失体统,往往是指他所说的话有悖于人们所期待的角色规范。这样交际的效果就不会好。

然而这种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场合的变化和交际对象的变化,角色也有可能转换。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徒列耶娃说:“实际上,每个个体所担任的(角色)不只是一个,而是几个社会角色,他可能是会计、父亲、工会会员、混合足球队队员,有些角色是在人出生时就已确定(例如:女人或者男人),另一些角色是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

同一对象在不同的环境里往往表现为不同的角色,彼此的关系也就会跟着变化,这种变化往往通过说话表示出来,不然就会发生角色错位。同样是维多利亚,在宫殿上是女王,回到寝宫就是妻子,她的语言形式随着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做这种调整,就会造成交际对象的不解、不快和不认同。所以,人们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不断转换的身份。“处身京畿地,感受皇家风”“涉足异域土,甘当行路人”。

人这一生就是这样,每一次角色的转换都应该恰得其位和心甘情愿。处高可自得其乐,自恰其心;处低可抬他人之尊,成他人之美,因而也可得他人之提携、他人之善待和他人之感戴。

有过必悛,有不善必惧。

——《国语·楚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