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即有为(1 / 1)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老子强调的无为,其实就是要顺其自然,尤其是在治理社会的时候,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这样要比颁布什么法令、制度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更合理,更有用。对于管理企业来讲,也是如此,如果领导者能让员工在宽松环境下自觉积极工作,即便他不加以约束,企业也依然可以有很大发展。无为而治乃大治,也就是说,“为”有时候反而不如“不为”,“不为”即是“有为。”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雄才大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儿子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出现的“文景之治”更是令人叹服。汉文帝刘恒之所以能把汉朝的帝业进一步向前发展,是因为他懂得渐进的道理,不贪功冒进,以俭养德。

汉文帝刘恒,在位约23年。他在位期间,不急于建功立业,而是针对汉初民生凋敝的局面,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使秦末颠沛流离的百姓终于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天下如有旱灾或虫害,他就加倍施恩于臣民,如免去诸侯进贡、开放山木川泽、允许民众渔猎。在对待皇室财政开支方面,他带头缩减自己的衣服、车驾、犬马,裁减官僚机构的官吏,开放粮仓赈济平民。自其登基以迄驾崩,他未曾扩建过宫室苑囿,未曾增加过犬马车驾,凡于民不利的,他就下令予以撤销。

有一天,宫中计划修建露台,文帝叫来工匠进行预算,需要花费百金。文帝听后说:“百金等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奉守先帝的宫室,经常担心有辱先帝的名声,何必要修这露台呢?”便废止了修台的计划。

汉文帝的清心寡欲、不讲排场,还表现在他对自己死后的丧事处理上。他非常不放心自己的丧事,唯恐人们铺张浪费,劳民伤财,因此立下遗诏:“我听说天下万物诞生后,没有一个不死的,死是天地间的常理、生命的自然结局,怎么可以过分哀痛呢?方今之时,人们都喜欢活着,厌恶死去,人一死就要厚葬,弄得损财破产,长时间服孝,以致伤身害体,对这种做法我十分不赞成。况且我又无德,没做什么有利于人民的事。现在谢世,却使百姓长期服丧痛哭,寒来暑往,旷日持久,让别人家的父子为我哀痛,老少为我伤心,不能正常饮食,停止祭祀鬼神,这等于加重了我的罪孽,如何对得起天下黎民百姓!我有幸得以守护宗庙,微末之身列于天下君王之位,已有二十余年。仰赖天地神灵的福佑,国内安宁,没有战争。我虽不敏,却常恐行为有失,辱没了先帝的遗德。想到岁月悠长,唯恐难以善终。而今有幸得尽天年,能侍奉于高庙之中,以我之不明,有这样的结局,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你们要命令天下臣民,自出丧之日起,服孝三天即皆可除孝服。不要禁止娶妇嫁女、祭祀、饮酒、食肉等行为;参加丧礼的人也不要光着脚;孝服的带子不要超过三寸,不要在车驾、兵器上缠孝布;不要命令男女民众来宫中啼哭,应来宫中举哀的,早晚各举十五声,礼毕即可。非早晚举哀之时,不得擅自哭泣。要布告天下,使臣民明白我的心意,我下葬的霸陵,山川要一仍其旧,不要妄加改变。我死后,把宫中夫人以下的宫女全都放归其家。”

汉文帝奉行中道,循序渐进,不求有什么丰功伟绩,只是一点一滴地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历史,为西汉中期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历史上留下了“文景之治”的治世。从汉文帝的“无意建功名,功名反在身”的结局可看出,为官之人越是坚守仁爱素朴的大道,越能得到人民的敬爱,其功德在不经意间就修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