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创新培育发展新引擎_第二节 旧常态模式难以为继(1 / 1)

第二节 旧常态模式难以为继

虽说过去30余年我国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但“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向新常态过渡的新趋势,呈现三期叠加的特点,老动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降低,有的甚至成为“负能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促进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取得新发展,就得厚植发展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就必须将创新放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用创新引领我国经济取得新发展。

老要素增长红利不再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我国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在过去近30年间,全球经济发展保持不到4%的平均增长率,但是我国却保持了10%左右的高速度,几乎是全球平均增速的三倍。正是在这种高速增长下,我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我们也看到,我国经济表现出了“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成本”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的空间逐步缩小,技术追赶和要素转移的步伐相应放慢,数量型扩张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实现高速增长,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减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供给效率下降,我国也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瓶颈。

我们先从人口红利来看,我国保持30余年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廉价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是伴随着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进入下降阶段,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下降乃至呈现负增长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减少487万,至9.1096亿,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由2014年末的67%进一步降至66.3%。根据人力模型预测,按照当前生育率,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十三五”时期还将平均每年减少200万人左右。另一方面,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用工成本也进一步提升。多重因素导致中国用工的低成本时代一去不复返。

再者,我们先前的“高投入”“高消耗”也将难以持续。从资本投入来看,中国30余年来保持较高的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率呈现快速上升势头,由1978年的38.2%上升至2013年49.3%,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与国际比较,几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同时,我们先前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日益扩大,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源与环境压力,虽说当前中国单位GDP能耗有所下降,但仍然为高收入国家的1.8倍,中等收入国家的1.2倍,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伴随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传统要素的增长红利逐步缩减,乃至成为制约因素,比如有的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仅导致投入的浪费,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估计,全要素生产率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

率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多地依靠投资增长所导致的资本劳动比升高。单纯依靠物质资本的投资作为供给方面的经济增长源泉显然不可再持续,老要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进一步削减乃至成为累赘。

老“三驾马车”不行了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总需求由消费需求、资本形成需求、净出口三部分构成,资本形成需求一般也称为投资需求。30余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尤其是出口、投资的引领作用。但是2012年以来,这三大需求均呈现下行趋势,投资、消费增速都有所回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更是呈现负增长状态。

长期以来,很多人将经济增长的动力定位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其实,“三驾马车”只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只是经济低迷或经济危机等特殊时期抚平经济波动的手段,并非平常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长期依赖它们会有巨大的副作用和后遗症。就拿出口来说,中国社会过去30余年经济快速发展很大一块来自低端产品生产和出口,正是这种强劲的初级产品生产能力支撑了我们的经济成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在提升,而且伴随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经济呈现下滑状态,国际需求下降,我们当前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放缓。与此同时,伴随世界经济形势不好,我们的投资也进一步缩减,一方面是没有那么多的财政,另一方面是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过渡投资只会造成产能过剩。在出口和投资作用不灵的情况下,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可以提高消费,但是2014年以来我们的消费已经提高到50%多,2015年达到60%多,我们的消费潜力已经挖的差不多了,而发达国家的消费最多也不过70%左右而已。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三驾马车”不行了并不是说要全然否定投资、消费、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三驾马车”对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在老“三驾马车”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老“三驾马车”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发展引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把创新放到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老要素增长红利不再、老“三驾马车”动力不足等问题,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是供需矛盾,尤其是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随着人口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大,需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题、世界潮流、世界趋势。谁都知道创新重要,但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把它放在什么位置,怎样定位,却见仁见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把创新放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发展根本的深刻体认,在我国几千年治

国理政思想史上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放眼今日世界,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如此极端重要位置,放在制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理念的首要位置,也是极为少见的。

面对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大势。当今之世,一个国家走在世界发展前列,根本靠创新;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靠创新。现在,世界范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世界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我国创新底子薄、创新力量相对不足,赶超世界创新大国的难度不小。这种情况下,是把创新放在核心位置还是一般位置,结果大不一样。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凝聚的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持续发展的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能紧扣世界创新发展脉搏,顺应世界创新发展大势,赶上世界创新发展脚步,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引领世界创新发展潮流。

整体来看,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从国际上来看,现代国家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是创新能力的竞争。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但科技创新这个主轴一直在旋转、在发力,支撑着经济发展,引导着社会走向。一些欧美国家抓住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等重大机遇,跃升为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相较而言,因一次次错过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我国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沦为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被“开除球籍”,就必须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立足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现实挑战,把创新放到关系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从国内发展环境来看,我们面临发展动力不足、要素红利消失等问题,原有的“三驾马车”也逐步失去其应有绩效,这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培育新发展动力,要保持“双中高”还是得依靠创新。

因此可以说,创新是促进中国发展的钥匙,把创新放到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我们面对当前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困境,为破除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知识链接

德国工业4.0战略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主要包含“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三大主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