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实践呼唤发展新理念_第一节 新常态呼唤新理念(1 / 1)

第一章

新实践呼唤发展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任何实践都是由特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开创的,科学的发展理念能够指导发展实践,错误的发展理念必然会导致现实的困境,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会伴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所处的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也就自然不会一成不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更新发展理念,进而更好指导实践。而正所谓审时度势是战略构建的入门功夫,任何一个新理念都是建立在特定发展方位判断之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也不例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在党中央面对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在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战略机遇期仍大有可为的判断基础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需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而提出来的,要领会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及其价值和意义,首先必须吃透确立五大发展理念的“大势”,也就是发展环境的变化。

第一节 新常态呼唤新理念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央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社会新常态大趋势成为我们确立新发展理念的基础,反过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趋势又“倒逼”我们转变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呼唤新的发展理念。

经济新常态的“三个转向”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用“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后,尤其是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后,“新常态”一词几乎成为年度最热词汇。那么,什么是新常态呢?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进行了阐释,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作出九大论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稿的说明中为新常态概括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方面特点,即中国经济新常态呈现“三个转向”特点: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改革开放30余年,截止到2012年,中国经济GDP年平均增长率在9.8%以上,GDP高速增长几乎成为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经济发展常态。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2014年经济增长速度为7.3%,2015年经济增长率更是只到6.9%,创下了25年来最低,今后或许还会更低,这是当前我们在谈及中国发展时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态势。

从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发展环境来看,先前的高速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也没法走下去。一方面,虽说过去30余年的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但这种高速增长是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发展不平衡等为代价的,这种竭泽而渔、“挥霍性”利用资源和“卖血过日子”的发展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惨痛教训,比如北京2015年12月首次拉响了雾霾红色预警,假如连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都成为一种奢侈的话,那么再好看的GDP增长率又有何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目前整个世界经济仍然处于下行而且还没有见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想要逆市上扬,成本代价太大,不是我们所能承受的,所以我们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客观上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那么什么是中高速呢?中高速是相对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而言,目前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处于低位运行,全球平均3%多一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中国能保持在7%左右的速度,就已经属于中高速了。我们中国将来不会拘泥于某一个数据,不会像过去强调一定要保8%。但是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不再拘泥于某个数字并不代表不要增长速度,至少在未来五年我们还是要保住中高速,这个中高速底线就是6.5%。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保住6.5%的底线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稿的说明中有这样一个分析:“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从城乡居

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看,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到2020年翻一番,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至少也要达到6.5%。”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没有进一步转变的话,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必须保持至少6.5%的中高速底线,如果没有守住这个底线,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承诺就没法兑现。

二是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在过去30余年间,我们有一个看似很好听的名字——“世界工厂”,世界上很多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中国低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占了国际的30%,个别产品甚至达到70%。一方面,正因为我们有如此强劲的初级产品的生产能力,我们才有如此经济成果。但另一方面,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在提升,当需求开始上升到中高端时,这些低端产品也就逐步失去了市场,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好的大背景下,难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欲望。此外,放眼世界五百强,中国能拿得出手的有什么?美国有微软、苹果,日本有索尼、松下,就连韩国也有三星和LG,可是我们中国除了那几个大银行和几桶油有什么,好像什么也没有,在世界范围内,提到中国所能想到的似乎就是廉价品、山寨货、假货等等。所以说,面对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先前的发展模式呈现边际效益递减趋势,我们30余年的低端发展该到头了,中国不能仅仅停留在“世界工厂”,不能因为“中国制造”而沾沾自喜,更应该是“中国智造”,能够拿得出代表自己国家的高端产品,拿得出我们的紧跟时代发展的民族品牌。这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三是发展动力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过去中国经济发展中,我们把投资、出口、消费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现在国际经济形势不好,国际需求有限导致出口锐减,我们的投资也进一步缩减;提高消费固然可以,但是去年以来我们消费占比已经提高到50%多,发达国家也至多70%左右,消费的潜力也已经挖的差不多了。再者,我们群众的消费呈现向更高级需求转变,可是我们的供给还仍处于先前低端层面,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的作用。那么,在传统“三驾马车”后劲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呢?这就需要琢磨新动力。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也是起于老百姓敢于尝试,敢于打破常规,要在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的大势下促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归根到底还是得落到人上,也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依靠“双创”。

不过,虽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呈现这么“三个转向”,但严格说来,我国经济并非已处于新常态,而是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过程中,目前更准确的判断是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只有度过这一时期后才真正进入新常态时期。因此,在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三方面转向的同时,还必须认清当前的三期叠加特点。

新常态下的“四个没有变”

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四个没有变”的战略判断,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客观现实,同时还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我们在看到新常态“三个转向”的同时,还得把握住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没有变”的战略判断,只有深刻领会新常态的“变”与“不变”,才能更好把握大势。

一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尽管2015年经济增长只到7%左右,乃至创下了25年来的历史最低值,但仍然处在适度较快的发展区间,同时也是根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 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在目前世界上仍属较高增长水平。同时,伴随着7%左右经济增长率的是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逐步改善。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和物价上涨压力,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是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是因为经过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形成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潜力足是因为我国经济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投资前景,在外部环境持续疲软情况下,内需将继续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回旋空间大是由中国人口众多、地域面积广、区域差异大、消费层次多等因素决定

的。虽说当前全球整体经济形势不好,我国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但是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不会变,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三是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这种“没有变”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新型经济彰显市场动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处于加快发展过程之中,并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创造出新动力;第二,国家战略增添市场活力,“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推进,将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全面布局,实现区域经济高层次、高起点开放发展;第三,创新驱动激发市场潜力,我国经济正由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要素投入,转变为创新驱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政策措施效果进一步显现,从降准降息到减税降负,从“互联网+”到“中国制造2025”,2015年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政策相继出台,经济稳增长效应明显。

四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结果,2015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成效明显。从三大产业分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比第二产业高了10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分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从行业成长分析,2015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速比规上工业高4.1个百分点,像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铁路机车增长速度有的在翻倍,有的在50%以上。再从要素扩张的提质增效来看,单位GDP能耗比2014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这些分析都充分展现了我国经济结构的逐步优化、改善,为下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个没有变”所反映的是,在过去的2015年,虽说我国经济发展创下了自1990年GDP增长速度的最低值,但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层次提升等特点都促使中国经济持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有创、创中提质的态势,这无疑是可喜的!

引领新常态需要新理念

新常态蕴含新机遇,大逻辑呼唤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当前,我国虽然呈现出“三个转向”的新常态特点,但仍还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三期叠加时期。历史发展反复证明,历史发展自有其规律,应当按规律办事,随意强行超越历史阶段不行,被动应付、消极等待也将被历史淘汰。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我们不能被动适应,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去引领,以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动力机制的全方位创新,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经济质量不断提升,不断开辟我国经济发展新境界。

“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在高起点上走出一条稳中向好的曲线。“十二五”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不仅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这是一个很有发展质感的历史单元,纵然是2015年作为1990年以来我国经济GDP增速最慢年份也达到了6.9%,而且这个增速是在全球整体经济发展势头不足的情况下实现的,更能说明其含金量。在“十二五”时期,全国就业人员达到7.7亿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3000多万套保障房拔地而起,城镇化率提高到54.77%……这很不平凡的五年,见证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反映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明显改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中国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回头去看这些成绩,“十二五”启幕之时,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债务危机巨浪汹涌,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刚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面临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可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大力化解产能过剩、改变“唯GDP论英雄”的指挥棒,呼应着“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印证着“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全面深化改革大潮起势、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启新局,昭示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重现碧水蓝天的治理举措、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健步伐,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民生保障、加大扶贫力度,体现着“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十二五”五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面对大环境的转变,面对发展难题,尤其是当前经济社会新常态趋势,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促进发展理念的革新。

此外,我们在看到经济社会新常态“三个转向”特点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新常态的“新”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诸多新特征上,更应包含新的战略方针、新的制度条件、新的思想方法、新的工作理念。同时,经济社会新常态作为我国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引领新常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够实现的,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奋斗才有可能实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