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走向全球治理(1988年至今)_第一节 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1 / 1)

第八章

走向全球治理(1988年至今)

经过长期的政策调整和积极的实践努力,社会党国际的组织力量和世界影响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已经由重建初期的一个主要局限于欧洲的区域性国际政党组织 ,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政党联合组织。

这种转变自然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党国际从区域到全球的政策转折点,可以回溯到1976年在十三大上做出的对外政策调整:开始主动摆脱“欧洲中心主义”,奉行开放政策,积极向欧洲以外的广大亚非拉地区扩展组织和活动,并逐渐成为当地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力量之一。这种转变的实际效果,在冷战结束前后已经表现得十分显著。因此,可以说,在经过十三大改革后十余年的积淀和发展,社会党国际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全球性的政党国际组织。截至1989年社会党国际召开十八大时,其成员总数已增至88个,成员党遍布五大洲,并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舆论发挥着重要影响。社会党国际提出的反对军备竞赛、推动世界缓和、促进南北对话与合作等政策主张,为其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很高的声望。在裁军和安全问题领域,社会党国际甚至被国际社会称为美国和苏联集团以外的“第三股力量”。作为当今世界上规模、影响最大的政党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及其成员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不断调整思想、政策和战略,积极参与和推动了全球治理的进程。从十八大到二十四大,社会党国际一直对全球化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其全球治理的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并持续地指导了社会党人的政治实践。

社会党国际调整和改革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在某些时期(例如在冷战结束初期和金融危机爆发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社会党国际对全球治理的探索是富有成效和积极意义的。从这个角度上讲,社会党国际经过长期的调整和积累,成功地实现了面向全球治理的组织转型,并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之一和最大的世界性政党组织。

第一节 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形势正处于风云突变之中,居于中心位置的就是苏东剧变。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在

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性改变,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变化最初发生在波兰,随即迅速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由此也引发了剧烈的地区动荡,并导致苏联解体。自二战结束后持续了近50年的两极对峙、冷战格局宣告终结。

尽管与科学社会主义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分道扬镳,但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的渊源却是难以回避的。所以,苏东剧变带给社会民主党的影响也是十分复杂的。

首先,苏东剧变彻底改变了原苏东地区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以苏联的全面失败告终。显而易见,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不可避免地严重影响到民主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欧洲政治体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调整和重构的冲击。欧洲右翼政党的影响和势力获得了显著扩大,而作为社会党国际主体的社会民主党,则在本国内经受着选民流失、失去执政地位等一系列重大压力。其实,社会民主党一贯奉行的传统福利政策已日渐显现其局限性,在20世纪90年代初不利的政治形势下,社会民主党陷入困境是十分容易理解的。当时,整个欧洲都在疏远社会民主党。原来处于执政地位的社会民主党纷纷沦为在野党。1993年3月,法国社会党在议会大选中惨遭失败。西班牙成为社会民主党当时唯一保有执政地位的西欧大国。与之相应,社会民主党在国内执政根基的动摇和力量的弱化,也导致了社会党国际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在国际舞台上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考验。

其次,由于苏东国家的共产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国际范围的左翼政党为出路计,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民主党化倾向。这一变化,使社会党国际的组织拓展获得了新的空间。此前,由于苏联对东欧和亚非拉地区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或企图控制),社会党国际向这些国家宣传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道路被封闭。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种障碍不复存在,为社会党国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思想,扶持当地社会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时机。同时,社会党国际也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苏东剧变后留存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传播和渗透。在社会党国际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

《原则声明》中明确提出,“社会党国际支持旨在通过自由化和民主化改造共产党社会的努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第27页)。

此外,受苏东剧变波及纷纷下野的欧洲社会党,很快又迎来了新的执政机遇。一些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在取代社会民主党之后,颁布了一系列新政策,但这些政策的效果并不得心。例如:与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政策相类似,取消了此前的慷慨的社会补贴制度。在减少补贴的同时,保守党政府还实行了旨在加强同没有社会补贴制度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其结果是欧洲社会保障体系遭到破坏,普通民众中很多人的生活陷入令他们感到陌生的困顿境地。这种局面,促成了社会民主党重返执政地位的潮流。

在20世纪末为应对苏东剧变后的局面,社会党国际在后冷战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和转型。这些努力的出发点是基于当时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讲,这种转型一度使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出现复兴,甚至出现了粉红“玫瑰色的欧洲”的局面(欧盟15个成员国中当时有13个由中左翼政党执政),然而,也成为日后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和危机的诱因,并使社会党国际陷入了新的困境局面。

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进一步引发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简称欧债危机),致使欧洲经济笼罩在沉重的债务阴影之下,也使脆弱的世界经济复苏更加步履维艰。鉴于“欧债危机”的本质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可以说,这与社会党一贯推行的福利政策不无关系。随后发生的欧洲政坛更迭,似乎反映了人们对福利政策与危机关联性的这种认知。除西班牙、法国和瑞典之外,欧洲社会民主党在选举中频频失利。意大利左翼在2008年4月大选中惨败;英国执政党工党的公众支持率降至历史低点;丹麦社会民主党在2007年的国家大选中只赢得了略多于1/5的选票;除匈牙利外的很多中东欧国家的选举情况也颇为不妙。波兰的社会民主党不仅没能入阁,甚至没有成为议会中主要的反对党。在德国、比利时、荷兰、保加利亚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是联合政府的成员,但并不占据统治地位。而在不久前的2000年,15个欧盟成员国中尚有11个国家的政府拥有社会民主党或中左翼的首相。仅仅几年间,社会党在欧洲的执政形势迅速恶化了,甚至失败得非常突然和意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