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
从群众路线到人大制度
全党在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对于执政党和国家机关来说,完全必要,非常及时。这次教育活动所集中反对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概括起来说,共同的问题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忘记或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核心问题是没有解决好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想从群众路线和人大制度关系的角度,就如何在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解决好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问题谈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从党的群众路线说起
对于群众路线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章程》是这样表述的:“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应该说,这个表述堪称经典。我们党从建立时期起,就重视群众的工作。1922年党的二大关于党章的决议案就提出了到群众中去和组成大群众党的任务。群众路线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28年李立三的一次谈话中,后来出现在1929年由陈毅起草、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中,也出现在是年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1945年七大毛泽东的政治报告和刘少奇修改党章的报告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关链接1
群众路线经典表述解读
这个群众路线的经典论述首次出现于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中,以后没有变化过,它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一是“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就是说,群众路线首先是党的工作路线,但是这里说的工作路线不是指某一方面的工作的路线,而是说党在所有的工作中都要实行群众路线,包括政治工作、经济工作、军事工作、组织工作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群众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等。二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里讲的是群众观点的两个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体现了我们党的价值观,也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由来;一切依靠群众,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群众史观,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主体,那么我们当然要依靠群众来创造历史,来进行实践,也即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也就是国际歌唱的“从来也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作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三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落实群众路线的具体方法,也即我们讲的狭义的群众路线。毛泽东是把它与我们党的认识路线划等号的。也即领导干部的认识论,应该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到群众的实践中去的认识论。所以毛泽东说,群众路线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论,因此群众路线又是我们党的认识路线。四是“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讲群众工作。我们天天讲群众工作、天天做群众工作,但群众工作是干什么的呢?就是这一句话“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句话讲的就是群众工作的目的和内容,也就是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认为这就是群众工作的实质。当然,现在的群众工作的做法也与以前大不一样了,这是由于客观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都需要与之相适应。我们的干部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做群众工作。因为现在许多干部不会做群众工作了,不少同志只会在办公室里发文件、在会议室里开会议、在群众面前发脾气,而不会与群众沟通,不会替群众着想,不会为群众办事,这也是脱离群众的表现即官僚主义。
群众路线的提出是有它的理论基础的,主要是两点:其一,从根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理。其核心是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的理论。对此,习近平同志是这样说的:“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其二,也应该包括我们党历来倡导的群众观点。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群众的论述,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一大创造。而且我们党的群众观点比起国外导师们的论述来,语言更加亲切,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备。在这方面,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以及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均有许多论述。
相关链接2
关于群众观点的内容
群众观点包括哪些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概括,最早是1945年刘少奇在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概括了四条:“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1990年,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将其概括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这两段论述均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学习读本》,红旗出版社2013年版,第25页)根据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经典论述,还可以再补充几条,比如,关于一切依靠广大群众的观点,关于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的观点,关于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的观点,关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关于一切以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的观点,关于党要代
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观点等。
群众路线的形成,主要有三点原由:其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必然要求。群众创造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把这一原理付诸于实践,必然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采取群众路线。其二,这是我们党在坚苦卓绝革命斗争中与群众同生死共命运的必然产物。群众路线的孕育显然与我们党坚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环境的磨练有关。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不能不深切地认识到群众对我们的作用,群众给我们的力量,群众对我们的支撑,那时我们是真正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群众的。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三,群众路线也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关。比如,关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观点等。应该说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民本思想,也在培育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发生了相当的作用。
群众路线有什么功能和意义呢?大致有五个方面:其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路线,这是群众路线的第一层意义,也是它的本来意义。这就是党章在讲到群众路线时所说的“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其二,群众路线也是我们党的认识路线,这是群众路线的又一层意义。毛泽东对这个问题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认识论讲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其三,群众路线还是我们党的组织路线。刘少奇在七大时说过:“所谓正确的组织路线,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我理解,这是指我们发现、选拔、考察、使用和评价干部,也必须贯彻群众路线,才能做到任人唯贤并且准确无误。其四,群众路线还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这也是刘少奇在七大的说法。他讲,我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应该是正确地从群众中来,又正确地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我理解,这里一是讲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形成和贯彻都离不开走群众路线,二是讲群众路线由于它对党极其重要因而具有政治意义。其五,正是因为群众路线如此重要,它所具有的意义超越了一般的工作层面和方法层面,所以它也就成了我们党须臾不可离开的生命线和传家宝。关于这一点,习近平同志说:“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我理解,共产党的生命活力就存在于它与群众之间的这种息息相通、血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之中。
相关链接3
邓小平论传家宝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6页。)
那么,我们能够始终保持与群众这样一种血脉相连的密切关系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