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在街道建立人大工作机构的回顾(1 / 1)

第11讲

关于加强街道人大工作和建设的几个问题

2015年中共中央第18号文件(《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根据文件新修订的几个法律都对人大街道工作机构有明确的说法和规定,这就使得人大街道工作机构获得了明确的法律地位。应该说,区县人大常委会在街道设立工作机构,从起始来说,已经有了20年的历史;就北京来说,也已经有了16年的历史,而且在全国各地已经非常普遍。这件事情历时20年之后,终于获得中央的认可而且进入了国家法律文本;我作为北京最初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当事人之一,感到很欣慰。今天能够有机会给大家介绍点情况,进行些交流,也感到很高兴。

一、关于在街道建立人大工作机构的回顾

(一)人大街道工作机构起源于山东济南

根据我知道的材料,人大街道工作机构的萌芽起源于山东济南。1995年,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在关于换届选举的一份文件中,针对城区街道代表数量较多,代表活动需要街道组织协调的情况,建议在街道配备一名负责干部作为区人大常委会的派出人员,负责街道代表联络工作。同年8月,济南市委签发了这个报告。此后,济南市历下区于1996年上半年率先在街道建立了人大办事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接下来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相继跟进。这样就在4城区的50个街道全部建立了人大工作机构(名称为街道人大办公室),并配备了办公室主任和专兼职秘书。办公室主任有的是工委书记、副书记兼,有的是办事处主任兼,不尽一致。1999年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对街道人大工作机构的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在街道设立人大工作机构有利于人大工作,是个创举。随即召开全市会议,要求对这个机构进行加强和规范,包括统一名称、统一标识、建立制度,落实经费和办公设施等。应该说他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发明创造者。

(二)人大街道工作机构继起于山西太原

差不多与此同时或稍晚,1998年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也开始做这件事情。小店区是1998年在区划调整中建立的一个新区,原来有6个乡镇3个街道,新改为6个街道3个乡镇。区人大常委会在街道与乡镇之间的对比中,看到人大工作的不同状态,从而认识到在街道层面建立人大工作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拟定了在街道建立人大工作委员会的意见,报经区委批准后于当年7月开始实施,并拟定了相关制度。随后,另有两个区迅速跟进。山西省人大和太原市市人大常委会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于2000年先后召开人大工作会议,作为经验进行推广。2000年4月,在太原市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上,李培荣等11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制定太原市人大街道工作委员会条例的议案,得到主席团同意,列入2001年立法计划,2001年6月该条例在市人大常委会上获得通过,并报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这是关于人大街道工作机构的第一个地方法规。应该说,山西太原小店区人大常委会也是创始者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山东济南的做法他们并不一定知道,他们是从自己的实践中得到启发,下决心去做的。而且,这两家所叫的名称也不一样,一个叫街道人大办公室,一个叫人大街道工作委员会。这也是我说他们也是创始人的一个证明。我想,这种无独有偶现象,并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客观的需要。两个不同地区,在差不多同时的时间里,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同一个新生事物,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它说明我们的区县人大工作、我们的街道人大工作,真的需要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所以,这样一个新生事物也就应运而生了。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客观需要是比任何主观愿望都更能推动事情的发展的。这种表面上看似巧合的无独有偶现象,其实是客观需要的产物,其背后是客观需要在推动着、催促着它的应运而生。历史发展

的需要,推动着适应这种需要的新生事物的产生,这就是新生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道理。我们只能从这样一个角度认识这种现象。

(三)人大街道工作机构在北京的建立

北京市建立人大街工委也是比较早的。而在北京,最早建立人大街工委的又是东城区。而东城又是从山东济南和山西太原学来的。我们不是创始者、不是发明者,我们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他们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先生。我当时是东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所以对这件事知道得比较清楚。

1999年年初,我上任东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就在这一年的秋天,我在山西《人民代表报》上看到了小店区在街道建立人大街工委的报道,跟同事们商量后,觉得应该学习仿效,至少可以试一试。年底,向区委做了汇报,得到支持。次年春派人到济南和太原考察,回来后向区委作了汇报;同年5月,把建立人大街工委的事情写进了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决定。当时决定说,在街道设立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人大街工委下设正科级办公室,并配备1—2名工作人员;以每位代表1000元的额度从区财政拨款作为人大街工委经费。从2000年8月试点到11月铺开,在10个街道全部建立了人大街工委,区长亲自给人大街工委挂牌。十几家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其中《人民日报》的标题是《北京首次在街道设立人大工作机构》。

在这以后,我们主要是抓了三件事。一是职能建设。明确街工委的职责和功能,指导街工委开展工作,尽力发挥它在各方面的优势。比如人大街工委除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外,还被授予监督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委办局驻街分支机构的功能,使它的工作大大超出了过去代表联组的范围。二是机构建设。在建立健全人大街工委的同时,特别是抓了人大街工委办公室的建设,配备工作人员,配备办公设施,理顺与其他机构的关系,使其运转顺畅。三是制度建设。我们在指导工作、建设机构的同时,着手建制。一年之后制定人大街工委及其办公室的工作规范。2003年5月,在市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均波同志支持和推动下,市委常委会同意在全市所有街道进行推广, 8月市委召开推广人大街工委的座谈会,一年以后全面完成。自此以后,许多省市纷纷仿效,全国城区人大建立街道工作机构和开展人大工作进入了快车道。

那么,人大街道工作机构在北京的建立,这件事有什么影响呢?以前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去年11月,市人大研究室安排电视台采访,他们问到这个问题,才促使我考虑。我觉得在北京建立人大街道工作机构所产生的作用或影响,可能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我们对这件事情工作做得比较细致,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机构怎么设立、人员怎么安排、工作怎么运转、经费怎么保证,都想得比较周到,而且很快就把它制度化了。我们这样做了之后,太原市小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曾经到东城人大访问,张口就说我们是来学习的,你们比我们做得好。我当然连忙纠正,因为他们才是创始者,才是真正的老师。由此可以说明,我们在人家基础上往前发展了一步。二是我们对这个事情进行了一定的理性思考。比如,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它与人大常委会的关系是什么?它与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是什么关系?它应该履行什么样的职能?它的目标定在哪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形成了一套说法,而且比较严密,能够拿得出手。这些也是我们坚定不移地做这件事情的底气所在、定力所在。现在的文件和法律规定也证明了我们的思考是正确的。三是我们做的这个事情,被当时的媒体进行了比较广泛的宣传,特别是中央级媒体也参与了,这就在全国范围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北京全面推广之后,无形中推动了人大街道工作机构在全国各地的加快建立,使其走上了快车道。因为外地往往有一种心理,即别的地方的新东

西他不一定学,因为中央没说话;而一旦在中央眼皮底下的北京做了,他们就认为这是中央认可或者肯定的了,因为是发生在天子脚下的事情,自己跟着做就没有顾虑了。当然,这个事情归根结底是因为北京是首都,是中央给了你这个政治地理优势,而不是我们自己做的事情有多大影响。再有就是这个事情的确是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的需要,是做好基层政权建设和人大工作的需要,是进一步推动国家机关密切联系群众和街道代表履职的需要。也就是说,还是客观需要在起作用,客观需要是比任何主观愿望更具有推动力的,是形势使然,形势比人强。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相关链接1

关于北京市建立人大街工委的一些情况

东城区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8月至11月在全区10个街道全面建立了街工委,各方面媒体给以大量报道之后,市人大并没有表态。当时,我们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到了2001年于均波同志担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之后,这种局面发生转机。2001年7月3日,均波同志派范远谋同志到东城人大调研,在听取区人大常委会、三家街工委关于人大街工委建立一年的工作汇报后,做了讲话,认为这“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个积极的、有益的、有意义的探索,确实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很新鲜的事物,它是适应我们北京市城区人大工作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人大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是人大代表履行职务的需要,是广大群众表达意愿的需要”。他还希望在下个月召开的区县人大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就这个题目介绍经验。这应该是市人大常委会对于这件事情的首次表态。一个多月以后的8月23日,均波同志主持召开18个区县人大工作经验交流会,东城人大就这个题目做了发言。关于人大街工委问题,均波同志有两次讲话。一次是在正式讲话中说“关于在街道建立人大街工委,市人大是认可的,否则我们就不会在会上拿出这个经验,如果我们不赞成,还拿出这个经验干什么?”“建立人大街工委确实对工作有利,不光是对人大工作有好处,对党委全面工作都是有好处的。”另一次是在讨论时的插话中说“建立人大街工委,市人大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敢不敢表态的问题。建立街工委有好处,有什么不敢表态的”。这是针对讨论中有人向他发问,问他就这件事敢不敢表态而讲的。这一年的10月,中共北京市委召开第一次人大工作会,虽然没有把这个事情正式写入的会议文件,但在领导的谈话中都肯定了这个做法。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向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的贾庆林同志建议,应该把这个事情正式写入会议文件,他说你们先做起来。并问我人大街工委有哪些事情可做?我借这个机会向他做了比较详细的汇报,他听后表示:既然要做的事情很多,那建立这个人大街工委就是对的,要把它做好。

会议之后,海淀、石景山两区相继于2001年建立了人大街工委。接下来的2002年4月和6月,范远谋、段柄仁两位副主任先后到东城就人大街工委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和工作指导,并对东城人大的工作、对建立街工委的事情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很高的评价。2003年3月26日,市委常委会,高度评价人大街工委的建立及其工作,并要求在全市推广建立人大街工委的经验。8月26日,市委召开推广建立人大街工委工作座谈会,东城、海淀、石景山三区做了发言,市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均波同志代表市委发表讲话,要求各区县贯彻执行市委这个精神,而且宣布将在一年后就贯彻情况组织市委和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进行联合检查。2005年6月,市人大内务司法办公室就全市建立人大街工委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写有调查报告:当时16个区的122个街道全部建立了街工委,只有两个县的3个街道由于代表数量过少,尚未建立。

这是东城建立人大街工委之后的一些情况,也算是一个全过程性的历史回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