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新进展和新思考
上面我们主要是以从2008—2012年的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为视角做介绍的,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下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2013年以来的新进展和新思考。
第一,进一步发挥代表大会的优势。自第十四届人大以来,常委会就把召集和开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来对待,并把贯彻落实大会的决议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因此,在做好会前准备、完善会议组织、落实会议决议方面已经做了许多改进。2014年初召开的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许多方面有更大的改进。主要方面:一是改进大会召开前的准备工作。加大会前活动的分量和方式,让代表知情知政。比如,把过去的会前大集中视察,改为代表小组分散视察(2013年10月—11月的代表视察,每组不超过10人,代表自愿报名,共组织了46个专题、69个小组,有520多人次参加,历时一个多月。2014年同期组织代表视察的情况与此类似),事前不踩点,事中不陪同,直接下去看、问、听,了解第一手情况;让代表对各项报告草稿在会前就能及时发表意见,便于把报告修改得更好。比如,扩大预算初审会前介入范围,让各个委员会都介入初审与自己业务有关的政府部门预算;组织建立有各代表团代表参加的共有60余位代表组成的预算监督代表小组,集中3天进行预算初审,把大的问题解决在大会之前;并在大会上向会议提交小组初审情况报告。二是改进会议期间的组织工作。比如,改变简报的编排方式,以刊登批评意见为主。比如,提高对大会审议意见的重视程度,汇总大会审议意见并转交有关方面改进工作。比如,实施代表团审议开放日,以网络、电视直播形式面向社会公开。三是发挥大会立法功能,把重要立法交由大会审议。2014年年初有3个法规同时上代表大会进行审议,2015年年初有1个法规上会审议。预计,由大会审议重要立法项目今后会成为新常态。四是改进会议决议的书写方式,尽可能地把大会的重要意见写入决议等等。
第二,进一步发挥常委会会议的功能。一是改进审议方式,由现在的单一分组审议,变成大会审议和分组审议相结合,适合什么方式审议就用什么方式。二是提高常委会会议的透明度,把一些重要议题的审议进行现场直播,向社会公开,让社会监督。三是改进常委会审议意见书的书写模式,主要是把常委会要求整改的问题写清楚,便于相关部门整改落实和进行整改监督。四是设立专题主任会议,
就某些重要议题或难道较大的议题进行专门酝酿,为进一步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打基础。
第三,进一步加强专门委员会建设,发挥专门委员会作用。上一届7个专门委员会,共有15×7=105个委员,一般配备1正2副主任委员。这一届有很大改进。7个委员会共有19×7=133个委员,而且主任委员都按照1正4副配置。4名副主任委员中1名是机关驻会人员,1名是从其他党政机关选调的正局级领导干部,列为驻会副主任委员,还有2名分别是不驻会的本领域专家学者和履职积极的知名代表。这就使得专门委员会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同时,上面已经说过,还为作为专委会办事机构的对口办公室增加了业务处室,扩充了人员编制。
第四,探讨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在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的行使方面,积极性作为力度不大,这一届也正在进行探索。比如,探讨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问题。一是重视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提出没有决定权的权力机关不是完整的、健全的权力机关。二是在2014年年底召开的市委人大工作会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问题。基本思路是每年年底前与有关方面沟通,形成明年决定重大事项计划,报市委同意后,写入常委会工作报告,由大会批准实施。三是2015年年初的大会已经安排了听取讨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实施情况报告,但由于首次开展这个工作,没有做出决议,只是汇集审议意见,要求政府改进相关工作。
第五,进一步丰富代表活动形式,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在闭会期间,如何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更大地发挥代表作用,始终是个需要努力的问题。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采取的新做法主要有两点。一是各专门委员会组织自己特定的代表联系群体,参与专门委员会的部分工作。这些代表或者与专门委员会的工作有行业关联,或者自己对某个领域有兴趣。二是组建与职业或身份有关的代表小组。比如,与职业有关的体育代表小组,与身份有关的妇女代表小组、少数民族代表小组等共5个。新一届代表小组已经增加到12个:与身份有关的代表小组有妇女代表小组、少数民族代表小组;与行业有关的代表小组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5个代表小组及城建环保代表小组;兼与身份和行业有关的农村代表小组,纯粹为代表履职组建的代表小组,如财经预算代表小组、司法工作代表小组、养老工作代表小组等。建立代表小组有三个好处:一是代表身份或行业相同,有共同兴趣共同语
言,参与积极性提高了。二是各专门委员会有了与自己领域相关的代表小组,就有了相对稳定的代表联系群体,组织代表小组参与自己工作的积极性大为提升。三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大代表不按照界别进行组团的缺憾。
第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代表批评意见建议办理机制。代表建议办理是个老大难问题。上届办理得不尽如人意,这届要有所突破。常委会领导同志提出了“分门、别类、定性、入轨”的办理原则,亲自调研指导,并且在2014年的代表大会上修订了代表意见批评建议办理办法。一是提高认识,提出建议是代表的重要权利,也是重要的履职方式,还是工作监督的重要形式,应该得到人大和办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二是改变办理办法,变“门诊”为“会诊”,特别是改变领导不出面只让办事员应付的局面,实行领导负责制;三是把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与代表建议内容相结合,在吸收代表建议的基础上再由政府提出办实事方案,并由人大常委会讨论并做出决定。2015年政府办实事项目已经这样做了,在三月份常委会通过的方案中29项中有16项来源于代表建议;四是让代表直接参与建议办理过程,直接与办理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取得共识。这些措施是实践中已经初见成效。
第七,进一步加强对区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指导。上届市人大常委会对区县人大工作的指导主要是通过这样几种形式进行的:一是通过召开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积极帮助区县人大解决实质性问题。比如,增加机构编制问题、干部交流提拔问题、干部任职年限问题、乡镇人大主席配置和办事机构设置问题等。二是通过让区县人大常委会参与市级地方立法工作,把区县人大的立法积极性调动起来,在立法中把听取区县人大意见作为必经程序,让各级人大共同关注全市法治建设。三是通过市区工作联动,加大监督力度,密切工作协同与交流,比如共同开展执法检查、共同督办人大代表议案等。四是新一届人大常委会加大了对区县人大工作指导的力度。比如,加强对区县人大常委会工作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进行研讨,已经开过一次人大制度在北京区县实践的研讨会,常委会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并讲话。比如,召开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进行思想认识和工作情况方面的交流对话,并进行相应的工作指导。比如,召开了一次有两级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和部门参加的全口径预算监督研讨会,请全国人大有关领导讲解并进行经验交流。同时,也通过市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搭建市区两级人大进行工作探讨和经验交流的平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