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见的思维陷阱有哪几种?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选择。有些人选择平淡安稳的生活,有些人选择荆棘丛生的道路,每一个选择都是由自我思维决定的。
美团在千团大战后脱颖而出,创始人王兴说了这样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来解释便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样的行为不但会让自己越忙越穷,还会让自己越忙越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时间越长,就越容易让自己变成一个思想上懒惰的人,成长也将停滞不前。
现在,请耐心地跟随我的引导,一起来思考和回答文中的问题。
请先看下面的这张图片,然后思考10秒,这张图片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接下来把这个图片先放到一边,我们来学习一个概念,叫作框架。
“框架”一词其实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一个是“框”字,是指它有着一定的约束性;一个是“架”字,是指它具有支撑性。所以“框架”的含义是指一个约束性与支撑性的结构,可以用于解决或者处理复杂的问题。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东西看似没有逻辑,加上框架后却恍然大悟!
再看前面那张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逻辑的图片,对比一下这张带了“框架”的图片,是否能够看出什么不同?通过对比两张图,就能够很明显地知道,这是一个英文单词TIME。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结构,加上一个框架,就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比如上图没有加框架之前,大多数人视觉上的关注点一直是黑色的块状图形,但加上了一个方框以后,视觉上的关注点放在了白色内容上,图形的结构也马上浮出水面。加上“框架”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跳出自己本能的反应去观察和看到更多的东西。
在初入职场工作时,我有幸跟一位比较厉害的前辈学习,她对我说过一句令我终身受用的话:“思维是一种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而逐渐被掌握的技能。”
我们接受过多年的应试教育,思维已经定型,但从现在开始接受训练仍然不晚。打破僵化低效的思维习惯,重新树立起新的、有活力的,以运用和实践为核心的新思维框架,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其实也是展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被誉为“创新思维之父”的爱德华·德·波诺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你不必担心你所不知道的事情,真正会让你有麻烦的,是那些你曾经相信,但事实并非如此的事情。”
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我们的思维常常会陷入一些陷阱,由此阻碍我们对事物更深层次的探讨。常见的四种思维陷阱:
① 第一印象——比如说,这个人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
② 不假思索——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嘛!
③ 个人成见——我最不喜欢这种事情了!
④ 传统看法——女人就该在家相夫教子!
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思维陷阱,它们都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得出来的想法和结果,但我们会坚定不移地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支持自己在大脑里早已形成的想法。我们常常会因为草率的想法,陷入更大的麻烦中。
如何避免陷入这种常见且颇具杀伤力的思维陷阱中呢?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可以进行自我观察,比如你的大脑中第一个冒出来的想法是相对比较客观的判断,还是属于上面的四种陷阱之一。如果发现自己陷入了以上的思维陷阱,可以再进行多次的思考,一直到得出一个相对客观和理智的结论。
2.随时打开你的绿灯思维
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类型的人:他处处否定别人,觉得别人这不好那不好。而一旦别人否定他自己的观点,他的态度就会变得强硬起来,不太愿意接受别人的观点,甚至会用自我防卫机制来抵抗别人。因此,有时候他的人际关系是比较糟糕的,自我成长也是比较缓慢的。
这种类型的人,就是典型的常亮着“红灯思维”的人,表现为“思想固化,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与此相反的类型是“绿灯思维”的人,这一类人在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想法和观点或许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呢?他们的思维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和更新中,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够善于发现某个观点的不足之处,在后续进行补充与完善。
刘润老师在《5分钟商学院》中曾经说过:“如果你只是想取得一些小进步,那就改变行为;如果你想取得较大的进步,那就必须改变思维。”改变思维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打开心门,保持开放的心态,将绿灯思维贯彻到底,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升级自己的人生态度。
“绿灯思维”可以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最常见的三个应用场景是:与他人讨论交流的时候、别人提出批评的时候、看书听分享会的时候。三种应用场景各自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与他人讨论交流的时候
任何一个需要决策的问题,都会产生分歧,面对别人提出的新观点,不要一味地否定他人,而是应该先考虑是否有接受的可能性,有哪些观点是可以帮助自己改善现状的。要时刻谨记,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就事论事,绝对不可以针对人,这样才能够顺利地推进事情的进程,同时还能够获得成长。
别人提出批评的时候
当他人否定自己的时候,我们在本能上总是会习惯性地保护自己,容易马上做出应激反应;或是当他人责备自己时,从外部找原因当作自己的借口,从而保护自己原来的行为或者固有的观点,甚至掩盖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也是心理学中的归因谬误理论的体现。比如,领导责备你五天有三天都迟到,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习惯性地为自己开脱:前天睡晚了,昨天出门晚了,今天又堵车了。这样的理由实际上都是在掩盖自己懒惰的行为。
保持开放心态的人,在遇到外界一些不同程度上的批评或者责备时,第一反应并不是马上做出应激反应,而是先冷静下来,听听对方的批评或责备是否是合理且客观的。确实是自己的过错,则及时修正;如果发现是对方无理指责,果断地离开不理会便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了。
看书听分享会的时候
有很大一部分人,由于红灯思维导致的思想固化,常常无法放下自己的认知,大脑也就无法吸收新的知识。即使看了很多的书,听了很多的分享,也无法很好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就像杯子已经装了2/3的水,舍不得倒,再怎么装,都只能再装1/3的水,一杯旧的水永远无法更新。只有开启自己的绿灯思维,怀着空杯的心态,才能装更多新的东西。
如何将绿灯思维装到自己的脑海中呢?
① 当我们面对一个新事物或者是与自己的看法不太相符的意见时,先不要马上持否定的态度,而是要在大脑中装上一个“绿灯思维”的模型。
② 卸下自己的高防卫心理,正确地看待别人的建议,放下自己原本认知的世界,再以空杯的心态去装新的东西。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达成成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