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行为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将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会有拖延的现象,有50%的人认为自己一直有拖延的现象。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占比数,严重的拖延会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容易出现一些比较强烈的自责情绪,尤其是负罪感,以及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自我贬低的情绪,更有甚者会演变成焦虑症或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因此,在拖延行为还不太严重的时候,就要予以重视,找清楚导致拖延的根本原因,再对症下药解决它。
1.导致拖延行为的三大原因
我是一个爱拖延的人,做事情总是临时抱佛脚。虽然知道不该如此懒惰拖延下去,但还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过人生的转角,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有一天下班回家,我一如往常挤地铁,不经意地从地铁门的玻璃上看到自己狼狈的模样,明明才刚刚二十出头的姑娘,却完全看不到这个年龄应该有的青春和活力,取而代之的是紧锁的眉头、深重的黑眼圈和疲惫的身躯,毫无朝气。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是我想要的样子,我不希望自己在最美好的年纪,心灵就奄奄一息了。下了地铁后,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开始改变!从打败拖延行为开始!很庆幸的是,我立下的这个Flag并没有被打脸,因为我在慢慢地与拖延行为抗衡,且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状态。
当我回过头来剖析自己的拖延行为时,发现主要是这几个原因造成的:
完美主义
我们常常会给拖延行为裹上一层美丽的衣裳,美名其曰“完美主义”。比如,下决心要减肥时,总是要等到买齐了装备,准备好了各种攻略才开始去健身,但是,等这一切都准备好后,减肥的热情已经消退了,于是减肥的事情就一拖再拖。实际上,只要一双跑鞋和迈出第一步就能够解决拖延行为。
担心得太多
在开始行动之前,脑子里总是想得太多,总是害怕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和难以克服的困难。典型的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结果导致事情越堆越多。
事情太多了,感到倦怠
当我们面临一大堆的Deadline(最后期限),尤其是忙不过来的时候,就会让自己于无形中处于焦虑无助的状态,产生倦怠的心理,有时候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这三种情形是导致拖延行为比较常见的原因,我之前也常常在这些旋涡中挣扎。再细溯源头,发现导致拖延行为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享乐主义的形成,当代很多年轻人崇尚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享乐。于是,我们便会习惯先把玩游戏和看电视等好玩的、容易做的,优先进行,无趣的工作则被推后。
慢慢地,拖延行为就产生了。
2.对抗拖延行为的三大误区
那么,当拖延行为产生后,一般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我认真观察过自己一阵子,发现自己往往会借助于内在的意志力、外部的压力及自责反省这三个方法来对抗拖延行为。这三个方法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的。
当我想要改变拖延行为时,最先想到的就是用意志力来对抗拖延行为。但是,我发现这个方法并不靠谱,反而会让我越来越感觉疲惫,因为意志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很快就会耗竭一空。
听过这样一个实验:心理学家把一群大学生叫到实验室,让他们禁食之后,去做一个非常难的测试,看他们能坚持多久才放弃。这些学生被分成两组,第一组直接做题,第二组旁边放着饼干,但是不能吃;第一组坚持了20分钟才放弃,而第二组只坚持了不到10分钟。这是因为第二组的意志力因为抵抗饼干的**而被提前消耗了许多,之后也没有意志力来完成测试了。
社会越向前发展,我们的拖延行为似乎就越严重,你可以想象一下,在现代生活中,我们的日常有多少需要意志力来抵抗的**,比如打游戏、朋友聚餐、刷各种社交媒体、各种信息流等,我们真的需要极强的意志力才能抵制住这些外在的**,有时候或许真的不是我们意志力薄弱,而是**太多。所以,单纯依靠内在意志力来对抗拖延行为不太行得通,那是不是可以靠外在的压力对抗拖延行为呢?我实践了一段时间后,答案也是否定的。科学研究表明,当情绪压力过大时,人们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而人在焦虑的时候,大脑就需要多巴胺来对抗焦虑。
那么,如何才能让大脑产生多巴胺呢?现代最常见的快乐方式是:打游戏、刷微博微信、看电视电影等。越接近最后期限,压力和焦虑越大,人就越需要多巴胺。这个时候,游戏娱乐的**力就会越大,我们不知不觉中花在游戏娱乐上的时间就越多。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时间越紧迫,我们反而越会去娱乐自己,而时间浪费得越多,焦虑感越强,因此陷入恶性循环。由此看来,靠外在压力来对抗拖延行为,会让我们陷入另一个困境中。
当内部的意志力和外在的压力都不足以让我们解决拖延行为时,我们就会指责自己:我怎么这么没有意志力!怎么这么一无是处呢!
回想起小时候读过的一则关于民国大师胡适的小逸事。
故事说胡适在7月4号打开一个日记本,写上:我要认真学习,我要熟读莎士比亚的著作,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7月5号日记本上记录的是打牌,6号也是打牌,7号还是打牌,一直到7月16号。胡适开始自责了:“胡适啊,你真是一个没有意志的人,你到大学是来认真学习的,而不是来每天打牌的,现在你要洗心革面。”而接下来的17号、18号,他还是去打牌了。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实写照,在不断地拖延后开始自责,但这样的方式不会帮助我们改变现状,更糟糕的是,如果原本就是一个比较没有自信的人,自责更会导致自信心下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最终“放弃治疗”。这样看来,自责有时候反而会阻碍我们解决拖延的问题。摆脱拖延行为一定是有方法的,但前提是,一定不要过分苛责自己,先接纳这种情绪,才会有接下来的解决方法。
除了总是自责的人外,我还常常遇到这样的人:每当他想开始学习某项技能时,都会抱怨“我喜欢画画,但是又怕浪费时间,毕竟找工作又不考量画画是否画得好;我喜欢看一些文学的书,但大家都说文学无用,周围的人都在努力考一些证书,感觉压力好大”。通过他的日常话语,可以总结出这样的句式:我想做……但是……。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习惯把时间花在犹豫和挣扎中,典型的行动与欲望不匹配,被自己的张望、犹豫和困惑牢牢地困在了原地。“我想……但是……”这个句式彻底地毁了行动力,所以我选择把这个句式转换成“我想……那我要怎么做呢?”,从而打破限制性因素。
如果你觉得完成一件事情不可能,大脑会为你想出一万种不去做这件事情的理由。但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情必须做,大脑就会自动帮助你思考实现它的方法。思想上的改变并不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做到,有时候人的巨变,可能只是一瞬间。
大学刚毕业时,我也是个完全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里的人,背着助学贷款,工作通勤两小时,还做着自己不太喜欢的工作,每个月几乎都月光,没什么存款。
偶然的一个机会,看到了松浦弥太郎先生的一句话:“试着慢慢打好自己手里的人生烂牌吧。”大脑中突然“轰”的一声:是啊,即使生来就拿着一手烂牌,但能不能努努力往好的方向打呢?所以,当你有了想要“试着慢慢打好自己手里的人生烂牌”的想法,你才能够不断去寻找一些方法,让自己不后悔地度过这一生。唯有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慢慢改写自己的人生故事。我就是一个受益者。
当我的思维改变以后,我在对待每一件事情时都会全力以赴,尽量在自己能力内做到最好。后来,我得知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被称作“不惜力”。
李安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说过这么一句话:“练功就得逆着人的惯性、本性。惯性不需学习,天生就会,是一股蛮力。但练功则是透过压抑或松散本性、摆脱一般反应的牵制,将力全导入正道,成为实力。练成后,在这一层次即能运行自如。”
在行动力上的修行,也如“练功”一般,不是“佛系”二字就能够将功练成。很多人常常在还没有拼尽全力之前就用“顺其自然”这四个字来敷衍自己,但真正的顺其自然,是竭尽全力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当你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真正竭尽全力尝试过,就不会留有遗憾和后悔,你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喜悦。但凡有一丝后悔,那就该想办法改变。人,最怕的就是一边后悔,一边原地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