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大荒西经(1 / 1)

释·山海 赵元 1137 字 2个月前

不周山

传说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发怒撞倒了不周山,导致此山残缺,所以名叫不周山。不周,就是没有合拢,有一个缺口的意思。

《西山经》中对不周山也有描述。

【译】

这段描述相当美丽生动,以至于明代的王崇庆虽然惯于从政治道德的角度解读《山海经》,但对此处的描述还是强调了其文学价值,赞赏《山海经》的文字在记述中蕴含着音韵之美,从而感叹“细玩此书,不独善纪而已(仔细把玩这本书,不只是整饬纲纪的目的了)”。当代研究者也指出,《山海经》富有乐园情结,叙述乐园的文字常采用优美的韵文。而本条目中关于不周山的描述,则涉及不周山作为一个神话符号存在的很多玄机。

其实,对于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久负盛名的不周山,还存在一种天文学角度的解释,那就是,不周山指的是秋末的群星!而共工触不周山的神话实源于北半球纬度低于北极圈的地区。群星(包括龙星)在一年当中可见的运动轨迹呈现为一个没有闭合的圆周,这个缺口就在北方,从西北方位开始。所以,在古人眼里,天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即“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又联想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的天文地理现象,这本来是地球这颗行星的气层本态,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却被古人演变为共工发怒撞倒不周山的神话(参见《淮南子》)。

龙星的首宿为角宿,角宿最接近西北的群山,看上去就像龙星以角与山相抵。随着秋天的结束,龙星(共工)潜入西北群山,在整个冬天都隐没于西方,再也看不见了。于是就被传说为与高辛争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据说《易经》的乾卦之“潜龙勿用”就来自龙星的“遂潜于渊”。然而,共工并非没有后代。共工是炎帝的子孙,关于共工的祖先和后代,可见于《海内经》。共工的后代还成了历法家族(炎帝的妻子,即赤水氏的女儿听訞生下炎居,炎居生了节并,节并生了戏器,戏器生了祝融。祝融降临到江水居住,便生了共工。共工生了术器。术器的头是平顶方形,他恢复了先祖的土地,从而又住在江水。共工生了后土,后土生了噎鸣,噎鸣生下一年中的十二个月)。

另外,不周也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淮南子·天文训》记述了八节来风的名字:“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这段末尾的不周风距离开头的冬至又隔四十五日,正是秋冬之交的立冬节气。所以,所谓的不周之山,除了地理的含义,也可以说是一个历法上的时间概念,这也许就是《西山经》与《大荒西经》各自描述的不周山的区别所在。

女娲之肠

后世关于女娲的传说,最著名的是女娲伏羲兄妹成婚的故事,还有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女娲制造笙簧的神话。《山海经》关于远古的创世女神女娲的记述,却只有女娲之肠这一条,可谓奇怪。

关于此处所记述的女娲之肠,古代学者当中,有人认为指的是古神女而帝者,有人认为指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有人说有大圣之德省,还有人说她姓风,为女皇。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而民国学者吕子方认为女娲是最早的神巫。关于她的神话有很多,以至于后代有各式传说,如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王闿运的齐楚联姻说,她也是近代巫所供奉的仙女神巫的原型。

还有当代学者从天文学的角度认为女娲即秋天的龙星。女娲补天、共工与颛顼争帝、共工触不周山的故事,都是描述秋冬时期龙星运行的情况。

实际上《山海经》很可能是中国古籍当中关于神人谱系的最早记述,里面尚无演绎的成分,这一点颇似阿波罗多洛斯所著的《希腊神话》,平实简练地记录民族神话源头诸神的谱系。

毫无疑问的是,女娲之肠这一段是关于女娲的最早记载,早于《淮南子》所记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的传说。女娲以肠子的形象出现,似乎寄寓对世界的咀嚅消化之意。肠子横在路上,有阻拦、阻滞的含义,暗示做事的方式不是直接求成的。女娲之肠是十人,而非一人,有原始民主形态的隐喻。

沃野

书中《大荒西经》描述的沃野,在《海外西经》当中对应的是“诸夭之野”。

“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

“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

沃野在《海内经》中则名为“都广之野”。“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

“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研究者指出,这三处中的“沃之野”“诸夭之野”“都广之野”原本指一处。这里都有十巫上下于天,有不死药和长寿者,西面有备受敬畏的轩辕台,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百兽相群、百谷汇聚的景象,附近还都耸立着可以通到天上的高山,上下文还都提到从事贸易的商船,故而说,沃野应该是个交通便利、气象祥和、极尽繁华富庶的地方。

常羲浴月

从事《山海经》研究的物理学家吕子方先生指出,常羲生十二月的故事,以及前面我们讲过的《大荒东经》羲和生十日的故事,都是中国古代原始社会最早的历法记载。

常羲生十二月的神话,恰吻合把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的历法制度,是后来《月令》的雏形(注意,这并不是十二支的源头,十二支在古代很少用来纪月,而是用以纪年。十二支概念的萌芽可见后文《海内经·噎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