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这篇司马迁的故事,是根据他自己在《史记》的最后一卷(《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改写的。关于他的详细传记,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他所编撰的《汉书》里,有更详细的记载。

司马迁所写的这部《史记》,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第一部通史;和从前只记载一朝一代所发生事件的断代史不一样,很受古今中外学者推崇。

在司马迁之前,孔子曾写过一部《春秋》,可以说是创举。但《春秋》只记述了春秋时期约二百四十年间的历史,而且由于孔子是鲁国人,撰写《春秋》时,主要以鲁国为中心,着重于和鲁国有关的事情,依现代的眼光看来,多少有些偏见。

司马迁的《史记》就大不相同了。第一,他这部史书囊括了过去三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黄帝一直写到当时在位的汉武帝,时间之长,可谓空前绝后。

第二,《史记》无所不谈,无所不包,内容极广,有人物(包括帝王、诸侯、平民百姓)、事件、天文、地理、制度、社会状况等,不单记述中国本身的事情,也谈及边疆异族的事(如《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

第三,孔子的《春秋》有褒有贬,有赞许,也有极浓的责难、批判意味,因此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说。司马迁则坚持以公允、客观的态度,据实记录事情的始末因果,虽然文末都有一段“赞”,也仅止于抒发感慨,至于是非对错,全由读者自己去评论。

读者们也许要问: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原因很多。

其一,父亲司马谈的嘱咐,要他子承父业,完成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

其二,他始终坚信李陵投降匈奴是一种“战略”,极力反对朝廷逮捕李陵的亲友。可是当时大部分人都不相信他的话,于是兴起了把“事实”记下来的念头,期盼后世能为这些含冤受辱的人(包括自己)平反,洗刷冤屈。

其三,他为了替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身受酷刑,这反倒激起了他不服输的傲气,他决心与逆境对抗,也算是对朝廷、权势的另一种形式的抗议!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的刺激,司马迁发愤著书,以十余年的漫长岁月,完成这部巨著,并因而流芳千古,深受后人称赞与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