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鼎盛的时期,至今西方仍习惯以汉族或汉人泛称中国人。
即使如此强盛的朝代,依然有令其头痛的麻烦——匈奴。
为了抵御匈奴的骚扰,秦始皇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长城,却仍旧无法解决问题。到了汉朝,匈奴的势力更强大了,不断侵犯中原。为了制止匈奴一再进犯,朝廷不时出兵征讨。
本单元的主角——李广,就是因讨伐匈奴而名垂青史的一员勇将。
李广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先
祖是秦朝武将李信,当年燕国的太子丹,就是被他擒住的。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萧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边疆备受威胁。忠心爱国的李广主动参军,立下许多战功,被擢(zhuó)升为中郎(在宫中保护皇帝的侍卫)。
李广常随侍文帝出巡,很得文帝赏识。有一次,文帝对他说:“真是可惜!你要是生在高祖那个时代,一定能封个万户侯。”
汉景帝继位后,七国之乱爆发了,当时已升为骑郎将的李广随太尉周亚夫讨伐叛军。李广勇武无敌,曾夺下叛军的大旗。这可是大功一桩,为此,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封他为将军。
谁知朝廷认为他不该私自接受王侯的封赏,不但不承认这个将军头衔,还取消了他原来应得的奖赏。
后来,李广被任命为上谷太守,几乎天天和匈奴打仗。典属国(专管边疆少数民族的地方官)公孙昆邪很担心李广的安全,曾上书给景帝:“李广智勇双全,天下无匹,是我朝干城大将。但他过于自负,万一稍有疏失,难免中了匈奴的暗算,命丧疆场。”
景帝接受了公孙昆邪的谏言,把李广调到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此后,李广一直担任边郡的太守,包括陇西、北地(甘肃省庆城县西北)、雁门、代郡和云中等地,然而,不论到什么地方,仍旧免不了时时和匈奴交战。李广战功日益卓著,声名传遍边疆。
有一次,匈奴又来攻打上郡,景帝派李广前去抵御。
傍晚时,一组哨兵出去巡逻,发现三个匈奴人行迹可疑,就上前盘查,双方一言不合打了起来。这三个匈奴人非常凶悍,几十个骑兵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其中一人狼狈地逃回来求救。李广随即带人前去支援。
不料,他们竟闯进匈奴驻军的营地,匈奴哨兵一看见李广,急忙发出警讯。霎时间整个营地都**起来,匆匆摆下阵势。
李广身边只有一百名骑兵,一见这阵仗,全都害怕得不得了,掉头就想逃走。李广立刻阻止他们:“我们的大军离此有几十里,如果我们害怕而逃走,匈奴必来追杀,到时一个人也活不成。”
“那我们该怎么办?”
“只要让匈奴人以为我们另有伏兵,他们就不敢轻易进攻了。”
说完,李广就带头领着部下向前走,一直走到离匈奴阵前两里的地方,然后下令:“下马解鞍!”
部下一听,全都愣住了,忍不住低声问他:“匈奴兵那么多,而且离得这么近,万一突然攻来,我们怎么来得及逃跑?”
李广不慌不忙地解释:“敌人看见我们不但不逃走,反而停下来休息,一定怀疑我在使什么‘诱军之计’,肯定不敢来袭击我们。”
果然,匈奴大军见李广一行人神色自若地坐下来休息,不知道李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全都按兵不动。直到翌(yì)日天明,才发现李广等人已趁着夜半悄悄退回汉军大营。
汉景帝死后,汉武帝继位,任命李广为未央宫卫尉。当时朝中有个叫程不识的,也是位人人称赞的名将。不过,两个人的作风截然不同。李广带兵没有部曲,每次行军,一定选择有水草的地方扎营;安顿好后,兵士们可以自由行动;平时总是尽量让兵士们休息,很少叫他们操练;也不聘用幕僚管理文书工作。然而,他总能精确掌握敌情,对敌人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程不识就不一样了:他严格遵守部曲编制;不时操练点阅;还要兵士们轮班值勤、巡更放哨;也有专人负责军簿(军事记录)的工作;凡事都非常仔细,兵士们几乎没有休息机会。
程不识常对人说:“李广带兵简单松散,常放纵兵士享乐,难怪兵士们都很喜欢他,愿意跟着他。我带兵非常严谨,兵士们常觉得过于严厉、烦琐,可是,正因为我随时戒备,毫不松懈,所以敌人都不敢来侵犯我。”
然而,匈奴最惧怕的,还是李广,只要听说是李广带的兵,就已胆怯三分了。
有一年,朝廷命李广为骁骑将军,以马邑城(今山西省朔州市)为饵,引诱匈奴来攻,以便趁机擒住匈奴的单于。不料,单于察觉出这是汉军的诱敌之计,巧妙地逃脱了,使得汉军功亏一篑。
过了四年,李广又率领军队西出雁门关。由于匈奴兵多将勇,李广打了个大败仗,负伤被擒。单于曾下令要活捉李广,因此匈奴兵把李广放在绳网中,用两匹马驮着,高高兴兴地去领赏。
起初李广假装不省人事,走了十几里后,他瞥见旁边有个年轻人骑着一匹好马,于是突然一跃,一手夺下年轻人的弓箭,一手把他推落地上,同时跳上马背,快马加鞭地向南飞奔了几十里,终于和汉军的残兵败将会合,退回到关内。
李广虽然逃出虎口,可是沙场失利,按军法是要砍头的。所幸汉武帝体念他过去立了不少战功,又是难得的勇将,不忍心将他处死,只撤除了他所有的职务,以示惩戒。
赋闲这段时间,李广经常和颍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到蓝田的山里打猎。有一次,李广很晚才回到霸陵亭,谁知霸陵尉喝醉了酒,吆喝着拦下李广,不准他通行。
李广的随从上前理论:“你知道这位是谁吗?他就是前任的李将军。”
“就是现任的将军也不准通行!何况是‘前任’的将军?”醉醺(xūn)醺的霸陵尉硬把李广主仆扣留下来。
没过多久,匈奴攻进关内,杀死了辽西太守,满朝文武官员束手无策,只得紧急征召李广回来。
匈奴听说李广要来镇守右北平,吓得连忙逃之夭夭,几年之内都不敢踏进右北平一步。
李广对待部属,就像兄弟一般,如果得到赏赐,一定均分给部下;日常饮食也和兵士们相同,偶尔饮水或食粮缺乏,非得每个兵士都有得喝、有得吃了,他才吃喝,绝不肯先享用。因此兵士们都很爱戴他,愿意为他效命。上阵对敌时,不论情况多紧急,他总能保持镇定。除非有十分把握,绝不轻易射箭;一旦射出,敌人必定应弦倒地,箭无虚发!
元朔六年,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兵到定襄。这次出征,大多数随行的将领都因立下战功而被封侯,或得到丰厚的赏赐,只有李广这支部队没有军功,得不到封赐。
过了两年,李广又奉命率领四千名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率领的一万大军一起攻讨匈奴。
原本说好,两人先分道而行来分散匈奴的注意力,再会合给予匈奴痛击。谁知几百里之后,李广这支部队被匈奴左贤王率领的四万骑兵包围,早该来会合的张骞一队,却迟迟不见踪影,汉军兵士害怕极了。
李广当机立断,马上派儿子李敢到匈奴阵营探察敌情。
“报告!”李敢毫发无伤地回营,在众兵士面前大声地向父亲报告,“匈奴戒备松散,毫无斗志,不足为惧!”
兵士们看到李敢在匈奴阵营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又听到李敢的报告,才不再惶恐不安。
匈奴虽然仗着人多势众,但也不敢过于逼近,只是不停地放箭攻击。汉军不甘示弱,也放箭还击。
只见满天都是飞箭来来去去,汉兵一个一个中箭倒地,一会儿工夫就已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
李广毫无惧色,拿起大黄弓,一箭一个,一连射倒数名匈奴的副将,敌军见状,吓得连连后退,不再紧迫进攻。
到了晚间,兵士们个个累得面无人色,而李广仍旧精神饱满,指挥若定,兵士们无不佩服他的勇气与体力,越发听从他的调遣。
第二天天一亮,匈奴又来进攻,所幸张骞的队伍终于赶到。匈奴见势不妙,连忙撤兵,终于解了危。
博望侯张骞延误军期,应当判处死刑,因为他曾立过不少功劳,对西域又非常熟悉,因此被赦免了死罪,降为庶人。而李广功过相抵,仍然没有得到任何赏赐。
李广的堂弟李蔡,从汉文帝在位时起,就和他一起在朝中服务。汉景帝时,李蔡的俸禄已升到每年二千石。汉武帝时,李蔡任代郡相国;元朔五年,升为轻车将军,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的右贤王,因为屡建战功,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李蔡接替公孙弘为宰相,可以说步步高升,青云直上。
而名声远胜于堂弟的李广,却从未得到什么爵位,官职也不过是九卿之一。就连部下也有被封侯的,仕途比自己顺利多了。
李广很纳闷,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官运这么差。有一回,他问一个懂面相的人——王朔,为什么自己不管多么努力认真,都始终得不到封赐。王朔仔细打量李广,沉吟了许久,才开口问他:“请将军仔细回想一下,平生有没有做过什么悔恨的事。”
“悔恨的事……”李广想了又想,黯然地说,“有一年,我奉命戍守陇西,当时发生羌人叛变,我曾设计劝诱羌人投降,果然有八百人投降,事后我却把这八百人都杀了。至今每想起这件事,我都深觉懊悔不安。”
“唉!”王朔点点头,说,“滥杀无辜,是军人最大的禁忌,这就是你始终无法封侯的原因了。恐怕以后……”
“以后怎么了?”李广追问。
王朔看看李广,摇摇头,长叹一声,没再说下去。
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和骠(piào)骑将军霍去病,再次率领大军远征匈奴。李广请求随行,汉武帝体念他年纪老迈,没有答应。李广一再上表请求,汉武帝才勉强应允,任命他为前将军(前锋),由大将军指挥调度,一起征讨匈奴。
出塞不久,哨兵捉到一个匈奴人,卫青审问清楚单于的驻地后,就命令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合并,从东路进兵,自己则带领着精锐部队,亲自捉拿单于。
李广不服:“皇上任命我为前将军,就是要我打先锋,请元帅让我带兵先行,与单于决一死战!”
卫青说什么也不肯答应。原来,出发前汉武帝特地私下嘱咐卫青:李广年纪已大,千万别再让他涉险,以免发生意外,误了军国大事。
李广无可奈何,只得从命。
不料,东路又遥远又曲折,李广等人对地形不熟悉,又没有向导,一不小心竟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大将军交代会师的地方。
另外,卫青虽然打了胜仗,却被单于逃走,空手而回。大军回师经过南方的沙漠,才遇到迷路的李、赵联军。
本已一肚子气的卫青,听说他们竟然迷路了,更是火冒三丈,便把所有的失败归咎于李广等人,立时飞书向汉武帝报告,并命书吏审讯李广、赵食其。
李广始终不甘心自己突然被调到东路,此时又得遭受严厉的处分,觉得很不公平。
“想我李广,自少年时起,就在沙场上出生入死,和匈奴交手的大小战役不下七八十次,想不到这次随大将军出征,竟落得如此下场,难道这是天意?我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头儿了,可不想再忍受那些刀笔小吏的折辱!”说完竟当着部下的面,拔刀自刎!
兵士们见主将自杀,顿时慌成一团,个个捶胸顿足,哭声震天。
消息很快就传播开来,老百姓无不震惊,纷纷流下泪来,为这位一代名将深感不平和惋惜。
李广有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和李敢。李当户很早就死了,留下一个遗腹子,叫李陵。
所谓“将门虎子”,李陵长大成人后,也和祖父、父亲一样,能骑善射,投身于军旅。
由于表现优异,善于带领部属,李陵很快就被选为建章监,负责管辖羽林军的骑兵部队。汉武帝念他是李广的后代,就命他带领八百名骑兵到塞外保卫边疆。
为了彻底了解匈奴,以免重蹈祖父的覆辙,李陵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深入匈奴境内二千多里,远至居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一带,仔细勘察各地形势。
后来,李陵又升为骑都尉,屯扎于酒泉、张掖一带防备匈奴。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攻打匈奴右贤王。两军在祁连山会战,李广利命李陵暗中带着五千名射手步兵到居延北面一千里处,伺机伏袭匈奴。
匈奴得到消息,竟分兵八万围攻李陵。李陵手下才五千人,哪挡得住匈奴的八万大军,李陵苦撑了八昼夜,终于弹尽粮绝,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了。
匈奴单于爱惜李陵是个猛将,极力招他投降。李陵心想,而今既无退路,又不见救兵来援,与其全军覆没,不如假意投降,说不定可以来个里应外合,彻底歼灭匈奴。
单于得到李陵,非常欢喜,下令以上宾之礼相待;又听说他是名将李广的孙子,长得一表人才,便把女儿许配给他。
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了匈奴,又惊又怒,竟下诏把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全族的人都处死;凡是为李陵辩护的人,也都受牵连入狱。
消息传到西域,李陵百口莫辩,悲愤不已,竟真的投靠匈奴。李家数代的英名,就此毁于一旦。
常识补给站——三十六计
常言道:“兵不厌诈。”敌人的错误判断,往往是我方成功的关键。因此行军打仗非常讲究谋略,于是有“三十六计”之说。
所谓“三十六计”,本是指各种狡诈多变的诡计;后人强加附会,硬是凑成三十六项,也就是——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先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苦肉计、连环计、反间计、走为上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