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孔子门下弟子共有三千多人,其中最值得夸赞的,只有七十二位,人们称他们为“贤人”,而尊称孔子为“圣人”。
这些“贤人”里,每个人都有特出的才能和成就,可以把他们约略分成四科(即四组),就是“德行”(道德品行)、“政事”(政治才能)、“言语”(口才辩论)和“文学”(文章学问)。
每科都有几位代表人物: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政事——冉有、子路;
言语——宰我、子贡;
文学——子游、子夏。
颜渊就是颜回,字子渊,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岁。
颜渊曾向孔子请教为仁的道理,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复礼”,就是恢复礼仪规范,也就是一切言语、举止都要遵守礼节,不可以胡作非为。
只要人人“克己复礼”,那么社会就可以回归到仁的境地。道理说起来好像很难懂,其实做起来并不难,只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是不合于“礼”的事情,就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也不要做。
颜渊是个善良而贤德的人,虽然住在简陋的巷子里,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却一点也没有减少求学的乐趣,要是换了别人,一定早就受不了了。
所有孔门弟子中,颜渊最像孔子,不论个性、想法或待人处世的态度,他们俩总是“英雄所见略同”。可惜天妒英才,颜渊年纪轻轻就过世了,死时才三十二岁。
有一回,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
孔子回答说:“从前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念书了。而且,他从来不乱发脾气,更不会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犯了错,一定马上改正,绝不会犯第二次。可惜他短命早死,唉!现在很难再有这样好学上进的好学生了。”
闵子骞,单名损,子骞是他的字,他比孔子小十五岁。
闵子骞对父母很孝顺,对兄弟也很友爱,乡里中没有一个人不敬佩他的孝行,听不到半句非议他的闲话,子骞素有“小圣人”的美誉。
鲁国大夫季桓子听说闵子骞是位贤德的君子,便想请他出任费邑宰一职。洁身自爱的闵子骞不愿接受昏君的俸禄,更不想成为权宦的家臣,一口就回绝了季桓子的聘任,并坚决地说:“如果再提这件事,我就要渡过汶水,避居他国了。”
冉伯牛,单名耕,是另一位令孔子为之叹息的弟子。
冉伯牛也是一个注重道德修养、品行优良的好学生,却不幸得了一种怪病,身上长满恶疮,不但别人不敢接近,他自己也觉得自卑而不愿见人。
有一天,孔子去看望他,却被他拒于门外,只得站在窗子外面,握着他的手,一再安慰他。冉伯牛感动不已,禁不住呜咽起来。
自从冉伯牛生病后,孔子一直很难过,经常感叹地说:“怎么会这样呢?这么好的人,竟得了这种怪病,唉!这一切都是命吧!”
德行科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仲弓。
仲弓,冉氏,名雍,鲁国人,为人宽宏大度,但律己甚严,孔子曾称赞他具有一国之君的风范。
怎样才是一个好君主呢?
孔子告诉仲弓:“出门在外,要像会见贵宾一样慎重;对待人民,要像祭天祀祖一样恭敬。这样的话,不论是治理诸侯邦国还是大夫家邑,都不会有人抱怨、不满。”
仲弓的家世不好,常被同侪讥笑,孔子便举了个例子来引导学生们。他说:“有一头小牛,毛色纯赤,头角端正,人们岂会因为它是耕田的犁牛所生就舍弃它,不用作庙堂大祭的牺牲?仲弓正是连山川神明也喜欢的犁牛之子啊!”
孔门中,最擅长政治的是冉有和子路。
冉有,名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也是鲁国人,曾做过季孙氏的家臣。
季康子曾问孔子:“冉求算得上仁者吗?”
“这我不太清楚。”孔子说,“不过,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大城,或能出动百辆兵车的大夫家邑中,他可以把军政事务处理得很好。”
“子路呢?”季康子又问,“他是仁者吗?”
“他和冉求差不多。”
子路,仲氏,名由,一字季路,比孔子小九岁,在所有弟子中年龄偏长。由于子路的个性坦诚直率,年纪又和孔子相近,所以两人不仅是师生,也是好朋友、好伙伴。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一直随侍在侧,形影不离。
在进入孔门之前,子路是个脾气暴躁、举止粗鲁的人,不时逞凶斗狠,经常在帽子上插着雄雉的羽毛,身上挂着野猪獠牙的佩饰。(雄雉和野猪在古时都是勇士的象征。)
子路初次遇见孔子的时候,态度非常傲慢,又蛮横不讲理。于是孔子设法以礼、乐慢慢引导他,后来子路终于被孔子感化,穿起儒者的衣冠,成为孔子的学生。
不过,子路一直改不掉自负、好勇的习性,经常因为率性而为被孔子责备。有一回,他很不服气地诘问孔子:“君子崇尚‘勇’吗?”
孔子告诫他:“君子最崇尚的是‘义’。在位者如果好勇而不尚义,就会叛逆作乱;一般小民如果好勇而不尚义,就会违法乱纪。”
子路这种鲁莽的个性,总让孔子为他担忧不已,甚至很不客气地当众批评他:“仲由这个人啊,的确勇武过人,可惜他不会衡量轻重取舍,总是莽撞行事。”又说,“像他这样的个性,我担心会不得寿终啊!”
其实,子路也有可取之处。例如,他是个积极的实践者,只要听到一个道理,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实行。他最担心的是,刚听到的道理还没做到,又听到另一个道理。
至于子路的学问修养如何,孔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意思是说,他的学问已经达到博大丰实的境地,但是还没有进入精微深奥的领域。
子路要出任卫国蒲邑的邑宰时,来向孔子辞行。孔子嘱咐他说:“蒲这个地方,尚武的风气鼎盛,勇士不少,光凭武力是很难治理得好的。唯有谦恭敬谨,才能驾驭那些勇武之人;只有宽大正直,人们才会和你亲近,愿意听命于你。记住!恭敬、正直,再加上冷静、稳重,你才能不负君王的重托。”
子路谨记孔子的叮嘱,果然把蒲邑治理得井井有条,政绩卓著。
子路后来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卫灵公死后,因得罪灵公宠姬南子而逃亡在外的太子蒯聩,趁机回国和自己的儿子辄(卫出公)争位,胁迫孔悝一起作乱,把出公赶出去,自己继位,他就是卫后庄公。
乱事发生的时候,子路恰好有事出使他国,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回来。等他赶到时,蒯聩早已登上王位,得意扬扬地和孔悝一起在宫台上接见他。
子路义愤填膺地破口大骂:“你们怎么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我要杀了你们,为国除害!”
蒯聩又怒又怕,忙叫侍卫上前拦阻。打斗中,子路身负重伤,帽子也被打落在地上。子路毫无惧色,激昂地嚷着:“君子不怕死,但要死得有尊严。”说着捡起帽子,端端正正戴好,然后从容就死。
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内乱,着急地说:“糟了,仲由一定遇难了!”
不久,果然传来子路的死讯,当时孔子正在用膳,一听到这消息,难过得连饭也吃不下了。
孔门所有弟子中,就数宰我和子贡两人的口才最好。
宰我单名予,字子我,鲁国人,能言善辩,口齿伶俐。
有一次,宰我问孔子:“父母过世得守丧三年,是不是太长了?要是三年都不习礼,很快就会把礼仪都忘了;要是三年都不习乐,也很快就会把音乐都忘了。依我看,只要守丧一年就够了。”
孔子反问他:“你觉得这样做行吗?能心安吗?”
“当然行呀!”宰我想也不想就回答,“怎么会不安呢?”
“既然你觉得心安,那就这么做吧!”孔子看了他一眼,说,“君子守丧的时候,不论吃什么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听到音乐也不会感到快乐,所以他什么也不想做。”
宰我退下后,孔子对其他弟子说:“予实在太不应该了!一个人生下来,起码得三年的时间,才能稍微离开父母的怀抱,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每个人都心甘情愿这么做。”
宰我常在大白天睡懒觉,孔子很不高兴地责备他:“一块腐朽的木头,不论工匠的手艺多么精巧,也不可能被雕刻成有用的器物;一面用粪土砌成的墙,不管多么用心粉刷,都马上会剥落、崩塌。”讥讽宰我是不可造就之材。
子贡,端木氏,单名赐,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子贡也有一张利嘴,说起话来头头是道,而且得理不让人。
有一回,孔子问子贡:“你觉得你和颜回哪个强些?”
子贡回答:“我怎敢跟颜回比呀!颜回只要听到一个道理,就可以推知十个(闻一知十);而我呢,听到一个,只能推知两个。”
“是啊,你的确不如他。”孔子点点头,深表赞同,“我和你一样,都不如颜回啊!”
一天,子贡问孔子:“老师觉得我怎么样?”
孔子回答:“你像一件器物。”
“器物?”子贡不明白孔子的意思,于是又问,“是什么样的器物?”
“瑚琏。”
“瑚琏……”子贡在心里反复思索,“瑚琏是宗庙大祭时用来盛放祭品的礼器,上面镶嵌着各种珠玉,是所有祭器中最贵重的……意思是说,我就像那器中之器,是人才中的人才了!”
想到这,子贡不禁得意起来。
有一年,齐国的田常打算出兵攻打鲁国。孔子着急地对弟子们说:“鲁国是我们祖先坟墓所在之处,是父母亲人居住的地方,现在国难临头,你们还不快想想办法?”
子路第一个自告奋勇,孔子却阻止他,不让他前去;子张(颛孙师)、子石(公孙龙)也表示愿意挺身而出,孔子仍没允许;后来,子贡来向孔子请求,孔子一口就答应了。
子贡先到齐国,施展他那精妙的游说技巧,劝诱田常不要攻打鲁国,转而征伐吴国。
田常被他说得有点心动,又有些犹豫,推托道:“可是,军队已经开往鲁国,而且我怎么向其他大臣们解释呢?”
子贡赶紧说:“不要紧,你先按兵不动,我去吴国说服吴王出兵救鲁,这样你就有借口向吴军宣战了。”
“好吧。”田常终于答应了子贡的恳求,暂时停止攻鲁。
子贡赶到吴国,极力劝服吴王夫差发兵救鲁。吴王早就想称霸诸侯,虽然早先已将越国打败,但齐、晋都是强国,很难降服,而且越国随时伺机报复,令吴王一直不敢轻举妄动。
“小小一个越国,有什么好顾忌的?”子贡胸有成竹地对吴王说,“如果您肯发兵救鲁,就势必得和齐国交手,倘若战胜了,不但鲁国全国上下都会感激您的大恩大德,其他各国也将因此惧怕吴国三分。那么,大王您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就可以实现了。至于越国那里,您尽管放心,我这就去游说越王,叫他助您一臂之力。”
“要是我打不赢齐国,那怎么办?”吴王仍然有些踌躇。
“万一大王真的打不过齐国,那也没什么关系。”子贡安慰他,“大家都知道齐国是个强敌,谁敢笑话您?反倒会佩服您的勇气,对您敬重有加。总之,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千万不可错过。”
吴王考虑再三,总算答应出兵援救鲁国,但要子贡先去游说越国出兵助战。
于是,子贡又风尘仆仆地赶到越国,游说越王勾践。
越王听说子贡要来,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迎接,客客气气地问:“先生纡尊降贵驾临敝国,不知有何指教。”
子贡把来意一一向越王说明。
“这……”越王面有难色,“敝国和吴国是世仇,向来水火不容,怎可能出兵帮助吴国——”
“大王这么说就错了!”子贡打断越王的推辞,解释道,“一旦大王答应出兵协助吴国援救鲁国,吴国就得和齐国交战。如果吴国输了,这是大王之福;万一吴国胜了,以吴王的野心,必定乘胜追击,和晋国决一雌雄。到那时,鄙人再去见晋君,劝晋君抢先一步举兵伐吴。如此一来,吴国必败无疑,而大王报仇雪耻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越王一听,大喜过望,立刻答应子贡出兵助吴救鲁。
结果,齐、吴、越、晋各国分别依子贡的计策行动,终于解了鲁国之危。吴国打败齐国;晋国又打败吴国;越国趁机灭了吴国,成为东方的新霸主。霎时间,局势起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而这一切,全是子贡的一张嘴造成的。
孔门弟子中,文学方面表现优异的有两人——子游、子夏。
子游姓言,名偃,吴国人,比孔子小四十五岁。出任鲁国武城邑宰时,他极力推行礼乐教化。
有一次,孔子路过武城,听见弹琴诵诗的声音,莞尔一笑,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武城这种小地方,用不着动用礼乐大道。
子游连忙回答:“从前弟子曾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了礼乐之道,就会爱恤百姓;小民学了礼乐之道,就会遵法守分。’”
孔子连连点头,对随行的其他弟子说:“你们听见了吗?子游说得很对,不论大城小邑,都该如此。我刚才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子夏就是卜商,卫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四岁。
有一回,子夏问孔子:“古诗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三句出自《诗经·卫风·硕人》,用现代汉语说就是,双颊微动的笑容多么妩媚啊!黑白分明的眼睛左顾右盼,多么动人啊!粉白的底纹,加上五彩的颜色,多么好看啊!
孔子回答:“这是讲绘画的技巧。画画之前,先要打好素色的底纹,然后才涂上其他鲜艳的颜色。”
意思是说,并不是涂满五颜六色就是好的图画,还要有素色衬饰,才能显出色彩的美。
子夏若有所悟,说道:“人不也是这样吗?先要有基本的忠信美德,然后再以‘礼’来修饰。”
“听你这么一说,倒给了我启示。嗯,的确是这意思没错。”孔子高兴地称赞他,“你能这样推理、联想,可以和我一起讨论《诗经》了。”
子贡曾问孔子:“师(子张)和商(子夏)谁比较贤能?”
孔子说:“师才高意广,显得有些躁进;商笃实谨守,又有点不足。”
“这么说来,师比商贤能一些?”
孔子摇摇头:“过犹不及,躁进和不足都不好。”
孔子常勉励子夏:“你要做个识大体、有担当的‘君子儒’,千万不要做个只知图名求利的‘小人儒’。”
孔子去世后,子夏搬到魏国的西河一带隐居,专心讲学授徒,连魏文侯也来跟随他学习。
除了以上这四科十哲外,孔门还有子张、曾参、子羽、子思等弟子,也都是当时有名的人物。
子张,颛孙氏,单名师,陈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子张为人和善、宽大,擅长交际,家里不时宾客盈庭。由于他一心干求利禄,不肯专心修养德行,因此同学们对他并不十分敬重。
子张曾问孔子:“老师,一个读书人怎样才能闻达?”
“闻达?”孔子反问他,“你说的‘闻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不论在诸侯邦国或大夫家邑中,都能享有名望。”
“哦,你说的只是‘闻’而已,不是‘达’。”
孔子语重心长地告诉子张:“所谓‘达’,必须立身诚正,重礼好义,善于察言观色,凡事谦退、包容,处处为人着想。这样,不论在邦国或大夫之家,都能享有好名声。至于‘闻’,只是外表装成仁厚的样子,实际作为却完全相反,自己还以仁者自居,不认为这样做是错的。这种人,虽然也有名声,却是名不副实的。”
曾参,即曾子,字子舆,鲁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曾参也是出了名的孝子,据说《孝经》就是他编写的。
曾子最有名的一段话就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思是,我每天都要自我反省多次,例如,为他人做事,是不是有未尽心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信实之处?老师传授的课业,是不是都好好复习了?
这段话,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圭臬,成为进德修业的准则。
子羽,澹台氏,名灭明,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
起初,孔子见子羽其貌不扬,觉得他没什么才能,后来发现他为人淡泊、正直,做事规规矩矩,很少和公卿大夫交际往来,这才渐渐对他刮目相看。后来,子羽到南方讲学,追随他的学生竟有三百人之多。
原宪,字子思,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子思为人洁身自爱,守正不阿,和颜回一样,生活过得很清苦,常常三餐不继,却很能安贫乐道,一点也不以为苦。
“老师,”有一次,子思问孔子,“什么是耻?”
孔子回答:“政治清明的时候,只知坐享俸禄,却没有半点建树;国家纷乱的时候,也只求安享俸禄,不知修身自爱,这就是耻。”
子思又问:“一个人要是能够革除‘克’(好胜)、‘伐’(矜夸)、‘怨’(愤恨)、‘欲’(贪求),是不是就可以算得上‘仁’人?”
“能做到这些,的确难能可贵,至于是否算得上‘仁’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过世后,子思跑到卫国隐居,后来子贡在卫国当了大官,听说子思也在那儿,就派人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他。
当子贡带着随从,驾着车马,风风光光地来探望他时,他竟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出来见子贡。子贡看见子思这副憔悴、寒酸的模样,觉得很没面子,就问他:“你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
“没有!”子思摇摇头,不客气地说,“我听人家说,没有钱叫作‘贫’,学成了道却不实行才叫作‘病’。我只是‘贫’而已,并没有‘病’!”
子贡听了,很不高兴,觉得子思故意讽刺他,悻(xìng)悻然掉头走了。
心灵加油站——不迁怒,不贰过
人生气的时候,总是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不知不觉就把怒火发泄到不相干的人身上。
人非圣贤,难免会犯错,最糟糕的是,明知犯了错,却不改正,一再犯相同的错误。
迁怒、贰过,都是人们常犯的毛病,几乎无人能避免。而颜回竟能坚持做到不迁怒,不贰过,真是令人敬佩!连孔子都称赞他“贤”,难怪后世要尊他为“复圣”!
小小反省室
●你常生气吗?生气时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呢?
●当别人指出你的错误时,你通常会有什么反应?
●你最常犯的错误是什么?
●你常自我反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