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是战国时代很流行的一门学派,与儒家、道家三足鼎立。
法家讲究权术、谋略,主张厉行严刑酷法,巩固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申不害、韩非和李斯等人。
对于申不害的事迹,人们了解的不多,只知他生于战国初期,是郑国京县(郑国的京邑,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南)人,曾在郑国做过小官,精研刑名法术之学。
刑是“形体”的意思,指实际的事务;名是“名称”,就是事务的名字。主张“刑名”的人,最注重“循名责实”,就是一件事情只要说出一个名堂,就必须让它成为事实;换句话说,有“名”就要有“实”,不能“有名无实”。
所以,凡是主张“刑名”或“法术”的人,都是“实行家”,说了就要做,做好了可以得到奖赏,做不好就要受到惩罚。这就是法家的中心思想。
申不害就专门研究这种刑名法术之学,使掌权者利用法(刑罚)来督导属下,达成应尽之责。
韩昭侯听说申不害学富五车,就聘请他做韩国的宰相。申不害确实帮了韩昭侯很大的忙,把韩国治理得很好,不论内政、外交都成绩斐然。在他任职的十五年中,各国诸侯没有一个敢侵犯韩国。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和申不害一样,他主张刑名法术的学说。可惜他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言论,倒是很会写文章。他和另一位法家代表人物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身为贵族的韩非眼见自己的国家一天比一天衰弱,曾多次上书进谏韩王,可是韩王并不采纳。韩非失望之余,就闭门著书,写了《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
后来他的文章传到秦国,秦王看到这些著作,大为赞赏,经常十分惋惜地向左右侍从说:“我如果能见到这个人,并且和他交往,就算死了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韩非的同门师兄弟李斯听说了这件事,虽然极不愿意让韩非和自己分享秦王的宠信,但为了讨好秦王,只好向秦王献计。
“这些文章都是韩国公子韩非写的,大王想见他不难,只要……”
为了得到韩非,秦王竟不惜听信李斯的怂恿,发兵攻打韩国;原本不肯重用韩非的韩王,迫于危急的情势,只好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虽然非常高兴终于见到自己仰慕已久的韩非,却不敢全心信任他,因此一直没有好好重用韩非。
李斯本就忌妒韩非的才干,总认为自己不如他,后来知道秦王不敢信任韩非,就趁机在秦王面前挑拨离间。
“大王,您正准备吞并各国,而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当然效忠于韩国,不会尽心帮助我们秦国的。既然不能用他,不如现在就把他杀了,免得将来让他回到韩国,徒增祸患。”
秦王虽然不忍,但觉得不能不防患未然,决定依照李斯的意见处理。于是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逼迫他自杀。韩非想面见秦王,为自己辩白,但由于李斯百般阻挠,他始终无法见秦王一面。韩非无计可施,只好服药自杀。
秦王左思右想,后悔不该听李斯的一面之词,于是又派人去赦(shè)免韩非,可惜为时已晚,韩非早已毒发身亡。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做过小官,后来拜在荀子门下,学习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那时候,楚王懦弱无能,而其他各国也都势衰力微,只有秦国日益强大,颇有吞并群雄、一统天下的野心。于是,李斯告别荀子,只身前往秦国,希望能一展才能。
初到秦国时,正好秦庄襄王驾崩,秦王嬴政刚继位,李斯便投入宰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个小小的舍人。
由于才智出众,李斯很快就得到吕不韦的赏识,被他推荐给秦王,担任郎官(在禁宫中值夜守卫)。借着职务之便,李斯经常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游说秦王。
“大王,周王室衰微不振,各诸侯相互兼并,如今只剩下七国对峙;而我秦国,自商鞅变法革新之后,国势日益壮大,早已凌驾于各国之上。以大王之英明果敢,想要征服六国,一统天下,并非难事。”
年轻气盛的秦王,立刻被李斯的奉承激起了雄心壮志,当下任命他为长史。依他的计策,派遣能言善道的谋士,带着黄金、宝玉到各国去游说。各国的名士,凡是可以用金玉收买的,就用丰厚的礼物来拉拢他们;不肯被收买的,就暗中派刺客把他们除掉。同时,他在各国间挑拨是非,破坏各国的团结与信任。这样,秦国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轻易地把它们一个个吞并。
这时,有个叫郑国的韩国人,假借教秦国兴修水利的名义,故意浪费秦国的人力、物力,使秦国无暇东征。可惜这一阴谋败露,并未得逞。
秦国的宗室大臣们却因此认定那些来秦国当官的客卿根本不可能全心全意对秦国尽忠,纷纷力劝秦王把这些人全部驱逐出境。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他写了一封文情并茂的奏章给秦王,劝他不要把所有的客卿都驱逐出境。
奏章中,李斯恳切地告诉秦王,不是所有的客卿都将对秦国不利;相反,很多人是诚心诚意来帮助秦国的。例如,当年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由余、蹇叔、丕豹、公孙支五位谋士,终于并吞二十多国,称霸西戎。这五个人都不是秦国人,但都能效忠秦国。
秦孝公重用卫人商鞅变法,使秦国又富又强,先后击败楚、魏,获得千里土地。商鞅也不是秦国人,他也一心一意为秦国效力。
秦惠王任用魏人张仪为宰相,张仪不但帮助秦国扩张领土,还说服各国与秦国结盟,拆散六国合纵的关系,使秦国免受各国围堵的威胁。
后来,秦昭王得到范雎的协助,秦国逐一征服其他诸侯,奠定成就帝业的稳固基础。
以上这些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都不是秦国人,但他们并没有辜负秦王的信任,一一为秦国立下伟大的功劳。假如当时他们都被驱逐出去,不受重用,那么秦国就不会成为现在这样强大的帝国。
由于李斯的劝阻,秦王解除了“逐客”的命令,不仅恢复李斯的官职,而且比以前更信任他,对他几乎言听计从。二十多年后,秦王果真吞并其他各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秦朝。
此时,秦王嬴政已不再满足于称“王”,于是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而大功臣李斯,顺理成章成为秦始皇的宰相,享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无比尊荣。
鉴于周朝诸侯相争的分裂局面,李斯建议废除分封制度,厉行中央集权制度,由皇帝直接掌控天下。
在李斯的策划下,秦始皇的确做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事,例如,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辟建驰道,但他也有许多横征暴敛的恶行,尤其是为了彻底消灭叛逆,使叛民无兵器可用,他竟下令销毁所有铁器;又下令焚书、坑儒,严禁讲学,以免人民批评朝政。
所谓好景不长,秦始皇在巡狩途中暴毙,奸宦赵高勾结李斯,暗中伪造遗诏,命次子胡亥继位,强逼长子扶苏自杀。
不久,赵高为了与李斯争权夺利,利用楚人陈胜作乱一事,诬告李斯的儿子李由和盗匪勾结,而把李斯父子逮捕下狱。不可一世的李斯,竟落得被腰斩的悲惨下场。
《史记》另一篇——指鹿为马
赵高除掉李斯后,为了了解自己在朝廷里的权势究竟如何,做了个小小的试验。
一天,他牵了只鹿进殿。
“启奏陛下,这匹名驹能够日行千里——”
话未说完,秦二世已笑了起来:“丞相,你搞错了吧,这明明是鹿,怎么是千里马?”
“鹿?”赵高假装吃惊地说,“这确实是马,怎么是鹿呢?不信您问问殿上文武百官。”
谁知,众人怕得罪赵高,竟异口同声说是“马”,令秦二世不禁怀疑自己真的弄错了。赵高见状,得意扬扬,没几天就把秦二世杀了,改立子婴为三世,自己独揽大权。
后人便以“指鹿为马”来形容故意颠倒是非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