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禁书(1 / 1)

商鞅死了,他把自己献祭给了变法。可他却永远活在以他命名的书里,这就是著名的《商君书》,在古代一直被称为“天下第一禁书”。

如果皇帝看到老百姓有人读《商君书》,一定会说:“这是一本受批判的书,毒性非常大,老百姓看了会犯大错误的!我要把书没收了!”然而,皇帝却没少偷偷地看《商君书》。

《商君书》里面不光记载了商鞅的法家思想,还包含了商鞅在秦国的后继者们的法家新学说。作为一本法家的学术著作,却被定性为禁书,这恐怕要拜“史圣”司马迁所赐。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里是这么评价商鞅的: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意思是,商君是个天性刻薄寡恩的人。他当初就是用帝王之道游说秦孝公,凭借夸大其词,而不是自己的真才实干,在宠臣景监的帮助下,才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商鞅得到重用后,就对公子虔动用刑罚,欺骗魏国公子卬,不听从赵良的劝诫,足以证明商鞅是一个残忍少恩的人。我曾经读过商鞅关于开塞耕战的书(这里指的就是《商君书》),此书内容和商鞅一样,都不是好东西。商鞅最后落个谋反的死罪,死得不是没有道理。

司马迁讲的这段话里面,并没有讨论商鞅具体的思想,反而是**裸的人身攻击。

为什么司马迁看完《商君书》之后,直呼辣眼睛呢?

因为商君书里有被人称作“驭民六术”的内容,分别是“弱民、贫民、疲民、辱民、愚民、虐民”。

弱民是让老百姓没有造反能力。

贫民是让老百姓处于贫困线上挣扎,如果老百姓富裕,只会变得骄奢**逸。

疲民让老百姓不停地工作。

辱民是用重刑惩罚犯事的老百姓,从而体现官府的尊严。

愚民是让老百姓处于未开化的状态,书读得越多心思就越活络,不利于国家统治。

虐民是虐待老百姓。

司马迁虽然是史学家,可是他却是儒家学说的拥护者。儒家思想崇尚以德治国,“仁”是最高道德准则。《商君书》里所谓的“驭民六术”,在司马迁看来,是**裸的暴政,只有十恶不赦的恶鬼才会想出如此歹毒的思想。

然而,上中学时,政治课上老师在讲到唯物辩证法时,会说这么一句经典的话:

“看待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以静止的眼光去看待。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如果说《商君书》是教育统治者玩弄权术的教科书,那么它还远不及战国后期的《韩非子》一书。

《商君书》的确有欺压百姓的思想糟粕,但是儒家就没有吗?

儒家具有强烈的等级观念,身份的尊卑是不能逾越的,尤其礼后来变成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

后世之中议论商鞅的人很多,很多人只会打“嘴炮”,如果站在商鞅所处的情境中,很多人未必做得有他好。战国时,变法是大势所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变法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道路。

骂《商君书》的人,说明他没有读懂这本书,这本书透露出商鞅的治国理念,就是“耕战”二字!

耕地就是为了打仗,打仗就是为了抢夺更多的土地。

为了老百姓能安心种地,国家能平稳运行,就要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为了能让将士勇于杀敌,就要让他们在爵位晋升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在秦国努力耕种、忘死杀敌,可以获得高额的物质奖励与辉煌的荣誉。

为了确保“耕战”的顺利开展,就需要“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精神,而这两点精神却被儒家故意忽略掉了。

如果秦国对自己百姓实施暴政的话,别说一统天下,自家老百姓就先反了。而且,在秦末的农民起义里,唯独秦国故地没有发生暴乱,因为秦人都爱着自己的秦国。

《商君书》就这样被骂了两千多年。

到了清朝末年,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时的欧洲列强,有着健全的法律,先进的科学,当时的中国人也想通过变法来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就在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来改变中国时,他们发现在两千多年前,咱们老祖宗的法治思想一点也不弱于洋人,商鞅也因此被平反了。

孙中山的铁哥们、国学大师章太炎,评论商鞅的思想是“核其宪度而为治本(用法律作为治国之本)。”

梁启超评价商鞅:“犹如后世缔造了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他忠于谋国,勇于任事,敢于担当,不惜以身徇法。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不管后世评价如何,商鞅终归化成一抔黄土。他来到秦国时,秦国还是一个惧怕魏国的二流国家,当他死去时,秦国一跃成为大国。

驾驭秦国这艘大船的秦惠文王,也不必太骄傲,因为此时各国都开展了变法,每个人都是氪金玩家。魏国在马陵之战失败后,东方的齐国与南方的楚国都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