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周围国家暗流涌动时,魏惠王也没有闲着,他也搞起了经济建设,重用了两位重要人物:相国惠施与水利专家白圭。
惠施是宋国人,出生于贫困家庭,虽然家里穷,但是他极其好学上进。当时天下私学兴起,平民子弟可以在私学完成学业,凭借自己的才华,出将入相,实现普通人的逆袭。
惠施不光理政出色,更是一个难得的哲学家。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想成为一名哲学家的先决条件,不是像现在要多少篇论文,而是要善于辩论。
那时学术场如同战场一样,动辄来一场论战。论战中,语言就是武器。惠施就是当时的第一辩论手,他和战国时的辩手们被后人称为“名家”,他也被尊称为“惠子”。
然而惠施之所以能名扬千古,靠的并不是他的学术,而是蹭了他好朋友的热度。能盖过魏国相国与第一辩手的人,绝对非同凡响,惠施的这位朋友就是大名鼎鼎的庄子。用一句话来形容庄子的一生,那就是“**不羁爱自由”,能被庄子看得上的人没有几个,惠施就是其中的一个。所以惠施蹭庄子的热度,完全不丢人。
作为国家的二把手,政绩与学术两开花,惠施的确很厉害。
再说说陪在魏惠王身边的白圭。白圭那可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彻底帮助魏国解决了黄河水患。
魏国的首都大梁虽然位置好,位于天下黄金地段,可它紧靠黄河。万一哪天黄河这条母亲河发脾气,来个洪水泛滥,魏国君臣就得变成水陆两栖动物了。
白圭作为一名水利专家,天天蹲守在黄河岸边,进行水利研究。长期的风吹日晒,加上古时没有防晒霜,白圭早已晒成“黑”圭。白圭发现黄河的泥沙太多,容易造成河床不稳,很容易导致黄河泛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魏国在距离黄河25里的位置修筑了河堤。当黄河泛滥时,由于河两边的堤很宽,可以保证河水不会淹到大梁城。当河水退却时,留下肥沃的泥沙,可以种植庄稼。
然而白圭帮魏国消除黄河水患的同时,却给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患。治理水患,要通盘考虑,不能只看上游,也要看下游。白圭只管把魏国这段黄河治理好了,而把别的诸侯国当成了泄洪区。“以邻为壑”的做法被孟子一顿猛批,孟子大骂道,“仁人之所恶也(仁慈的人会厌恶)”,言下之意,这事不是人干的,只有畜生才做得出来。虽然白圭的国际名声不好,可他无须理会,他只要向魏惠王一人效忠就可以了。
在魏惠王看来,治理黄河只是不让自己变成两栖动物,而要想富就要大搞交通建设。这和现在“要想富,先修路”是一个道理。
古代时,又没火车、汽车,要想运输商品货物,最省事的办法就是走水运。而中原地区水网不像江南那么密集,要想让它们沟通起来,只有挖运河。于是战国时,中原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鸿沟诞生了。
很多人只知道“鸿沟”是一个名词,意思是事物间有明显的界线。然而它还是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地理方位,我们下象棋的时候,楚河汉界指的就是鸿沟。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与项羽就在这里对峙两年,最后议和,中分天下。
此时魏国要大力开凿鸿沟,使其成为战国时中原第一大水利工程。鸿沟沟通了黄河、济水、泗水,让大梁成为中原的水利枢纽。地位相当于现在的铁路枢纽,大梁也取代了韩国首都新郑(原郑国首都,后被韩国吞并),成为天下的交通中心。
魏惠王时期的大梁,就像现在作为欧亚非交通枢纽的迪拜,随便设卡收个过河费都能赚得盆满钵满。作为人均GDP排到世界前列的国家,魏国田间到处都是房屋,人口稠密,来往的商旅车马日夜行驶,好像有三军经过一样。
有了巨额的财物,就可以大规模扩军。魏惠王手上拥有二十万甲士,二十万预备役,十万勤杂兵,战车六百乘,骑兵五千人。
重兵在手,天下我有。
腰缠万贯,手里还有着大棒,于是在江湖行走多年的魏惠王,也想当一回大哥了。
公元前356年,魏惠王召开会盟,让各诸侯来拜自己当大哥。鲁、宋、卫、韩等几个小国,都来拜码头。这场大会让魏惠王感觉人生达到了**,搞不好自己就要成为战国第一霸主。
可惜的是,魏惠王生错了年代,战国不玩争霸游戏了,召开个会盟就跟聚餐一样,除了吃点好的,没其他意义。你能开会盟,其他人也能开。
就在魏惠王会盟不久之后,赵成侯也开了会盟,与会嘉宾有齐威王、宋桓侯、燕文公,战国七雄一下子聚了三雄。
魏惠王的脸彻底挂不住了,他心里知道赵成侯是故意与自己唱对台戏的,目的就是要向天下诸侯表明赵国与魏国不分上下。
更让魏惠王觉得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的是,赵成侯是自己死对头赵敬侯的儿子,自己继位之初,差点被赵敬侯干掉。现在老子死了,儿子来了,这对父子,数十年如一日,从事着颠覆魏国的反动事业。
果不其然,公元前354年,赵成侯发兵攻打卫国,迫使卫国臣服于自己。
魏惠王知道,魏国比赵国略强,如果让赵国征服位于中原腹地的卫国,那么魏国与赵国的实力将会发生逆转,后果不堪设想。更重要的是,魏惠王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他把大梁修建成天子之都,潜意识里就已经把自己当作天子了,卫国作为自己的属国,被赵国欺负了,自己还怎么在天下混。
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领八万大军进攻赵国。庞涓拥有过人的指挥才能,麾下拥有精锐的魏武卒,很快就杀入赵国境内,并于公元前353年围困赵国首都邯郸。
就在魏惠王感觉要灭了赵国、即将迈出统一三晋的第一步时,就在赵成侯感到自己快要完蛋、派出使者前往他国寻求救援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墙倒众人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