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到了齐国后,被大使送到了田忌家中。淳于髡是学者,邹忌是相国,而齐国将军则是田忌。
田忌与齐国国君是亲戚,在国内地位极其显赫。战国时,达官贵人喜欢收留有才华的人给自己当门客,孙膑就被田忌当作神仙一样供养了起来。孙膑也投桃报李,把心交给了田忌,两人从此成为让魏国惊悚的黄金搭档。
当时齐国流行赛马,王公贵族都喜欢用赛马来赌钱。有一次齐桓公与大臣田忌赛马,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小学语文课文《田忌赛马》。
有必要澄清的是,这里的“赛马”不是人骑着马比赛,而是人驾着驷马战车比赛。《史记》里“孙子吴起列传”明确写了孙膑是如何选马的,“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里面的“驷”指的是“驷马战车”。
很多人以为《田忌赛马》只是一篇小学课文,其实大错特错了。如果你大学学的是数学专业,那么《田忌赛马》还会等着你,到时候它呈现在你面前的不是一篇课文,而是一个复杂的数学运算,因为《田忌赛马》还归属于“博弈论”的范畴。
我们就来简单讲讲,这则故事里比赛双方是如何博弈的。
这场赛马规则采用三局两胜制,输的人要支付千金,比赛双方会根据马的速度分成上、中、下三等。
齐威王是国家领导人,他的马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田忌虽然是齐国的大人物,但是他的马要比齐王的差一些。
比赛的时候,第一局国君的上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第二局国君的中等马对田忌的中等马,第三局国君的下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
这是多么实在的比赛啊!双方都那么实诚,没有耍心眼。
就这样,连续比了三场,田忌的马全部败北,他乖乖支付了千金。不服输的田忌打算再比第二场。
周边围观比赛的达官贵人开始纷纷下注,全都押国君赢。
陪在田忌身边的孙膑看出了门道,他向田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要想赢国君,很简单,调换一下马车的出场顺序,反正国君只认识人,不认识马。调换后的比赛顺序,第一局国君的上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第二局国君的中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第三局国君的下等马对田忌的中等马。
第二场比赛,田忌虽然输了一局,但是赢了两局,田忌把之前输的全部赢了回来,在场押国君赢的人输个精光。
蒙在鼓里的齐威王感到纳闷,自己的马是全国最好的,怎么会输给田忌呢?
其实齐威王一直处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他对田忌临时调换马车出场顺序的情况一无所知,田忌反而占据主动。这在博弈论里被称为“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如果齐威王知道其中奥妙的话,他也不会输掉比赛。
好奇的齐威王询问田忌是如何让比赛翻盘的?
于是,田忌把孙膑引荐给了齐威王,并隆重介绍他是鬼谷子的学生,更是孙子的后人,领兵打仗的技术那是杠杠的。
齐威王见到面前出现这么一个旷世奇才,立马停止手中的赌博娱乐活动,带上孙膑前往王宫,开始面试。
齐威王装出虚心请教的样子,向孙膑一连抛出数个问题,孙膑都能圆满解答。
齐威王:“两军旗鼓相当,双方都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谁都不愿意率先攻击,应该怎么办呢?”
孙膑:“先派少量的侦察兵,做好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思想准备,侦查敌军部署与实力,找出敌人薄弱环节。”
齐威王:“我强敌弱,这仗该怎么打?”
孙膑想了一下,说道:“可以采用诱敌之计,故意让本方军队散乱,让敌人轻敌。放松警惕的敌人主动来找我们决战。”
齐威王:“敌强我弱,那如何应对呢?
孙膑:“该采用退避战术,避开敌人的兵锋,不要硬碰硬。做好后卫掩护工作,让自己军队能安全撤离。后退时,手持长兵器的士兵在前,手持短兵器的士兵在后,弓箭手随时应对前来追击的敌人。”
齐威王:“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时,我方该怎么办?”
孙膑:“要迷惑敌人,让他们兵力分散。然后我军要抓住战机,给敌人狠狠一击。如果敌人没有分散,我军要耐心等待战机,不要盲目出击!”
接着齐威王根据战场的不同情况,连续提出了十多个问题,孙膑都能对答如流。
齐威王觉得孙膑实在太厉害了,立马拜他为军师,这职位相当于军队的总参谋长。
孙膑与齐威王的谈话被记载在孙膑所著的《孙膑兵法》“威王问”一篇中。
先秦那会儿,稍微有点名气的人,不著书立说,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名人相互见面聊起来,自己没有啥代表作,也别在学术圈混了。孙膑作为孙子的后代,军事才能异常发达,不写本兵书,他老祖宗孙子都不答应。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所有人都在忙着相互厮杀抢地盘的时候,谁还有心思去管理图书出版业,于是,孙膑写的《孙膑兵法》绝版了。以至于后世很多人把《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混为一谈,为此经常有学术界人士相互争论。
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挖出了一个轰动世界的西汉墓。这个墓之所以轰动,并不是因为挖出了什么奇珍异宝,而是挖出来很多竹简。这些竹简跨越了两千年,带着它们尘封已久的前世记忆来到了我们面前。众多竹简里,就有两本书,一本是《孙子兵法》,另一本是《孙膑兵法》。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彻底证明了《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是两部兵书,使得《孙膑兵法》得以重见天日。
孙子与孙膑相距一百多年,可是两者的军事思想却是一脉相承,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
孙膑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时代,战争的频率与强度远超孙武所处的春秋时代。
孙子认为战争这玩意太凶险,能不打尽量不打,要“慎战”。
孙膑所处的时代,今天你不打他,明天他就来打你,国与国都处在零和博弈之中,战争是哪个诸侯国都躲避不了的事,因而就要做好充足的“备战”准备。军队时刻处在备战状态中,这就像佩剑一样,剑虽然早晚都佩在身上,不一定使用,但是危急时刻,可以用来防身。
更重要的是,孙膑经过长期探索,发现战争也是有规律的,他称之为“兵道”。只要掌握了“兵道”就可以在战争中无往而不胜。
组成“兵道”的四个元素分别是“阵、势、变、权”。
“阵”,在《孙膑兵法》里有“八阵篇”与“十阵篇”,孙膑会根据不同的交战地势,选择不同的阵法。在平地上交战,可以多用战车;在地势险阻的地方,可以多用骑兵;在地势狭窄的地方,要多用弓弩手。无论深处哪里,都必须抢占有利地形,然后再布阵。
“势”指的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打仗要有突然性,作战行动要迅猛有力,一往无前。
“变”讲的是,将领要搞军事欺骗,让敌人搞不清楚你的真实意图。
“权”是指要引诱敌人,让他跟着你的思路走。
更重要的是,孙膑第一个提出了骑兵的重要性。从春秋末年开始,由于弩的出现,让战车从陆战之王变成战场上的辅助兵种,大步兵军阵登上历史舞台。魏国的魏武卒,就是战国早期步兵军阵的巅峰之作。
数以万人的步兵组成的军阵,就像恐怖的压路机,能顷刻粉碎面前的任何敌人。可是古今中外的步兵方阵都有一个通病,人多了移动速度就慢了。大家想象一下,几万号人的步兵,必须排着整齐的队形,踏着整齐的步伐,如果来个快跑,直接就变成了大型踩踏事故现场。然而,快速机动的骑兵便可以弥补这一重大缺陷。
骑兵去冲击大步兵方阵,那是一冲一个死,但可以保护自己步兵的两翼,或者包抄敌人的两翼,甚至深入敌人腹地,进行破坏行动。这些对于骑兵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孙膑说了,骑兵可以扰乱敌人,追击败军,偷袭敌人的粮道,深入敌后制造破坏等等。
从此骑兵紧随着步兵军阵,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孙膑被齐威王拜为军师后,针对魏国强大的魏武卒,建立了具有齐国特色的特种兵——齐技击。
就在孙膑在齐国军事领域大刀阔斧地改革时,三晋又开始内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