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与赵国掐架的事,作为天下的大新闻,每天都会上头条,天下诸侯都对此事密切关注。
每个诸侯都心怀鬼胎,都盼着魏国与赵国双方打成重伤不治,躺在手术台上,这样的话它们身上的器官就会被周围的诸侯该摘的摘、该切的切。他们最不想看见的是赵、魏两国掐架后出现一个胜利者,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因此经常会出现两个国家掐架,周围一群诸侯国在旁边默默吃瓜围观的现象。如果两个国家打得两败俱伤,躺在地上不动了,吃瓜的诸侯国就会像秃鹫一样扑上去啄食。如果一个国家眼瞅着要打赢另一个国家时,他们会跳出来痛殴快要赢的国家,以确保自己国家的安全。
乱世之中,诸侯们都见不得别人好,好事不会做,可要做起坏事来,都会不约而同地干起来。反正诸侯间都是零和博弈,你壮大了,我就有生存危机。
赵国与魏国的战报,各诸侯国每天都会搜集,随着战况的持续,他们判定魏国将打败赵国。
可是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各诸侯国为什么不去群殴魏国呢?难道是要坐视它迈向统一三晋的第一步?
答案是,他们都在等一个人的到来。
那就是赵国的使者。
与自己接壤的国家,赵国都派去了使者,齐、楚、秦、韩四国都有赵使上门。赵使并不是来促进各国诸侯之间友谊的,而是来搬救兵的。这也意味着赵国快要被殴死了,魏国也被打得大出血了。
一直在当吃瓜群众的诸侯,不能再无动于衷了,赵魏两国两败俱伤的理想结果是不可能有了。
再不出手,魏国就要吃掉赵国,下一步再吞并韩国,那个曾在春秋时期让天下诸侯臣服于脚下的晋国将会以魏国之躯重返人间。
想到这里,每个诸侯都吃不香、睡不着。
至于怎么救赵国?什么时候救赵国?这让每个国君都犯难,每个诸侯家里都举行了廷议,每个国家都心怀鬼胎。
韩昭侯召开廷议,而此时韩国的相国是申不害。此人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他主导了韩国变法。然而申不害变法走出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风格。
李悝率先在魏国变法,还编写了一部变法操作手册——《法经》。吴起作为李悝的同事,流窜去了楚国,直接山寨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商鞅虽然没有直接山寨,但是他把《法经》的内容洗了稿,并加入自己的想法。魏、楚、秦的变法思想源头都来自西河学派的子夏。这就像市面的餐饮店,最近流行什么就开什么,这段时间四川火锅好吃,一窝蜂开火锅店;过段时间,奶茶好喝,又一窝蜂地开奶茶店。
申不害却不走寻常路,他竟然用道家的黄老之学来变法!主张黄老之学的学者又被称为“黄老学派”。
“黄老学派”里的黄老分别指的是黄帝与老子,其实真正的思想源头是老子,为了提高本学派的知名度,故意把黄帝拉进来作广告代言。这派成员虽属道家,却不是我们平时印象中,在深山里修仙,收集重金属炼丹药的道士。他们是要用道家思想来治世的。
老子讲无为,所谓的无为是指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应顺其自然,不要去干扰它,能不争就不争,少掺和乱世,眼不见,心不烦。让老子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思想被后世改造成“无为而治”的政治学说,并成为战国时期的流行思想。乃至于汉朝建国之初,刘邦看着满目疮痍的天下,闻了闻黄老之学,发出了“真香”的感慨,立马用黄老来治国,汉初的无为而治也让国家快速恢复了国力。
申不害却将老子思想里的“无为”关键词,移植到了国君对于大臣的团队管理上,并赋予了全新的概念。
“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君在大臣面前要装作无所作为的样子,比如看不见、听不见,什么都不知道、隐藏自己的想法。让手下的大臣无法猜测国君的意图,从而无法讨好国君,无法隐藏自己的缺点,最终害怕国君。而国君则可以听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
有人会说,领导为了无为,把自己装得跟植物人一样,有用吗?
我们在职场里,会遇到这样的情境:你把做好的材料或者方案给领导,并向他汇报工作,他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只是默默地听你讲话。做下属的根本猜不透领导在想什么,只想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生怕出纰漏。
这种伎俩被申不害用一个字来命名,那就是“术”。
申不害把摆不上台面的阴谋权术,堂而皇之地教授给君主,让“术”成为驾驭群臣与百姓的利器。
申不害向韩昭侯提出了一条毒计。
“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想要提高韩国的国际地位,不如去朝见魏国。)
魏惠王在大梁城,突然收到韩昭侯亲自前来拜见的消息,他受宠若惊。魏国与赵国正打得难解难分,韩昭侯的前来对自己是莫大的支持。
“亲,你一定要打下邯郸呀,我永远地支持你。么么哒!”韩昭侯表达了自己的来意。
受到鼓舞的魏惠王使出吃奶的劲也要攻下邯郸,不能在韩国小弟面前丢脸。
然而心太大的魏惠王没有意识到,现在和自己玩到一起的小弟韩国,良心那是大大的坏。
韩昭侯哪有什么“么么哒”,他的真心话是“默默打死你”!
来大梁之前,申不害就说,让魏惠王坚定攻下邯郸的决心,邯郸一旦被魏国攻下,魏国实力必然壮大。当诸侯群殴魏国之时,魏国必然借用韩国的力量。
申不害把魏惠王算计得死死的。此时,不光韩国算计魏国,楚国也打起了自己的算盘。
当时在位的楚王是楚肃王的儿子楚宣王,他把令尹昭奚恤与大将景舍招来商议。
昭奚恤:“我主张不救赵国,赵魏两国往死里打,最后两败俱伤!”
景舍从楚国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赵魏两国实力相差不是很悬殊,魏国只是比赵国略强些。赵魏两国都在憋着最后一股劲,看谁能撑到最后。就怕魏国打累了,赵国撑不住了。到那时,赵国主动找魏国和谈,愿意屈服于魏国。魏国也就坡下驴,接受和谈。魏国就能再次整合三晋的实力,那时候楚国将难以抗衡。想当年,魏文侯在位的时候,就多次率领三晋大军攻打楚国。直到魏文侯死后,三晋同盟破裂,吴起奔楚,楚国才得以安全。”
楚宣王听完后也表示同意:“依你的意思,我们该如何阻止三晋再次同盟,坚定魏国攻打邯郸的决心呢?”
景舍:“大王可以告诉赵国使者,我们必定出兵攻击魏国靠近楚国的城市,那时魏国为了救援,必然撤出邯郸的围困!赵国必然坚定固守邯郸的决心。而现实中,我们楚国只派出少量的军队,做出攻打魏国的架势。魏国见来犯的楚军人少,自然不会在意,仍然全力攻打邯郸。当邯郸城被拿下后,齐、秦两国绝不会坐视不理,必然出兵魏国。到那时,楚国与齐秦两国一起进攻魏国。”
楚宣王向赵国使者麝皮转达了楚国将会履行大国的义务,锄强扶弱,绝不让魏国破坏天下秩序。
可是赵国使者麝皮潜意识中觉察出楚王像是睁着眼说瞎话,再想想楚国几百年坑蒙拐骗的历史,他有理由相信,楚国这个信誉度极低的国家绝不会良心发现帮助赵国。还是赶紧回国,劝赵成侯与魏国议和。
赵成侯是一个很犟的人,他要打败最强的魏国,自己当天下第一。他宁可骗自己,只要赵国守住邯郸,楚国一定会帮赵国一把。
齐国收到赵国求救的消息,也没闲着。
齐威王召开廷议,充分发扬民主讨论的精神,想听听群臣的意见。
邹忌:“我反对救赵国,赵魏两国交战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此时一位叫段干纶的大臣当场驳斥道:“不救赵国,将会对齐国不利!”
段干纶的这句话戳进了齐威王的心窝里,齐威王的偶像是齐桓晋文,要想制霸天下,就必须积极地介入诸侯的战事之中并从中谋利。
“你讲讲为什么?让大家都听听!”齐威王高兴地说道。
段干纶:“魏国实力比齐国强,魏国一旦攻下邯郸,它就只会更加壮大,齐国在魏国面前只有被碾压的份儿!”
齐威王:“那我们直接发兵救援邯郸!”
段干纶:“不可以!我们如果直接去救援邯郸,面对齐、赵两国的优势兵力,魏将庞涓会选择停止攻打邯郸,保存自己的实力,这样不利于削弱魏国的实力。最好的方法,让魏国攻破邯郸,那时魏国虽胜但无力再战,赵国则元气大伤。届时我们趁机派兵去夺取魏国的襄陵,便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讲得非常好!就按你说的办!”齐威王高兴地说道。
既然攻打魏国的计划定了下来,那就该选将了。齐威王看了一眼坐在不远处的孙膑。
“孙先生,你作为此次主城的将领,可好?”
孙膑微微一笑,他向齐威王施礼道:“我受过酷刑,让我担任将领,有失齐国威严,还是让田忌担任吧!我还是做我的军师。”
齐威王:“既然先生推辞,那还是让田忌作为主将。”
一旁的田忌拜谢齐威王。
齐威王:“先生师从鬼谷子,有惊天的良谋,你刚才一直闭口不言,对于此次攻打魏国,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孙膑把藏在心中、酝酿已久的计划说了出来。
孙膑:“我赞成段干纶的不救邯郸、攻打魏国的建议。既然要打,就来场刺激的,直接攻打大梁。”
齐威王心里一惊,说道:“先生,此话怎讲?”
“攻下襄陵,只是占了一块地,庞涓带领的魏国主力仍然存在,魏国迟早还会反扑,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齐威王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孙膑接着说:“想解开绳子的乱结,决不能生拉硬扯;给两个互殴的人劝架,决不能卷入斗殴中。如今赵魏两国交战,魏国的精锐全部在外,老弱病残全部留守国内。邯郸城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沦陷是迟早的事。届时我们围困大梁城,庞涓必然率领疲惫之师回国救援,我们以逸待劳与魏军主力展开决战。”
孙膑的话刚说完,满朝文武如同沸水一样议论了起来。他们心里知道,自从战国大幕拉开那一刻起,齐国逢魏必败,齐军的单兵素质远不如魏军。纵使到了战国后期都没有改变,荀子见过齐魏两国的精锐,发出这样的感慨:“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
要想齐军赢魏军,正常手段行不通,那就玩阴的。魏武卒号称“战国特种兵”,即使强得和钢铁战士一样,也改变不了魏武卒是人的事实,是人都有疲劳不堪的时刻,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休息,终归逃不过过劳死的结局。
庞涓手下的魏军攻下邯郸城后,死伤惨重。齐军围攻大梁,得不到修整的魏军必然迅速回援。而作为魏军主力的步兵,两条腿必须要以火箭般的速度往大梁跑。
这就像刚比完铁人三项,又来一场五公里负重越野跑,人不猝死才怪;即使没猝死,到了终点也要倒地不起。到时候,吃饱喝足的齐军,迎战的就是一群连站都站不稳的魏军。
“高,实在是高!”朝堂上的大臣对孙膑不约而同地发出赞叹。
会后,齐威王告诉赵使,齐国一定会救援赵国,只不过赵国要坚持一段时间,毕竟要打一场大仗,我们得准备一下粮草啦、军队动员啦。
秦国是最实在的,面对赵使的求援,不做任何表态。虽然秦国啥也不说,但是内心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韩、楚、齐、秦四个心怀鬼胎的国家,各有各的打算。这四个坏家伙故意传递给赵、魏两国错误的信息,让赵国死守邯郸、魏国猛攻邯郸,可怜的赵、魏两国就像两只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地玩命打。
公元前352年十月,魏国围困邯郸的第二年,庞涓终于攻下邯郸。
孙膑觉得与魏国决战的时机已成熟,决定派军直扑大梁。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围魏救赵”诞生了,而被这个成语命名的大战就是“桂陵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