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在西欧渐成气候,新兴资产阶级成了最大的幕后推手。此外,对于那些民族主义思潮涌动,希望借此机会逃离教皇掌控的国家来讲,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比如北欧几个国家,都从公元16世纪开始,悄悄地改换了门庭。

和平演变的方式固然好,但在很多地方却演变成了宗教战争。

尤其在政治上比较松散的德国。

德国农民战争告一段落之后,德意志王国内部对新教施加了强大的政治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531年,旨在维护新教成员利益的宗教军事组织施马尔卡尔登联盟(1)成立。这个组织虽然没有明确反抗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但是该组织自成立之后,就在德意志境内以护教为名,用武力手段对教会的财产进行没收,同时对天主教教徒进行驱逐。

此后的德意志王国天主教势力,在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带领下,同施马尔卡尔登联盟进行了长期作战。不过在公元1552年,联盟击败了查理五世的政府军。在新教联盟声势大振的情况下,一度有呼声希望用施马尔卡尔登联盟的新政体,代替已经腐朽不堪的神圣罗马帝国。好汉不吃眼前亏,眼瞅着打仗打不过,动员协调一帮子心怀异志的德意志诸侯的军队也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哈布斯堡王朝索性坐下来同新教联盟进行谈判。

于是在1555年,一个旨在约束境内新教与天主教双方力量平衡的条约出台,这就是《奥格斯堡和约》(Peace of Augsburg)。

和约最重要的部分大概有两块——一是承认路德宗可以与天主教和平相处,但不承认其他新教流派;二是“教随国定”(Whose realm,his religion),也就是说德意志各路诸侯有权在自己的领土上决定自己的信仰。

和约的签订暂时化解了德意志诸邦的纷争,也暂时性地为哈布斯堡王朝化解了燃眉之急。但如此一来,德意志诸邦之间,也将面临更大的分裂与分歧倾向。

直接从这个和约中受益的是尼德兰(the Netherlands)。

尼德兰又被称为“低地国家”(Low Countries),实际上尼德兰这个单词的本意,就是低地的意思。尼德兰领土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弗兰德尔地区等。这个地方最早是法兰克人的龙兴之地,最早在公元4世纪,法兰克人三大部中的萨利安部奉诏搬迁,来到了高卢。缓慢发展多年之后,才有了后来的法兰克王国。公元15世纪哈布斯堡家族开始把持德意志王国王冠,随后通过联姻,得到了尼德兰地区。

尼德兰地区早在14世纪的时候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到了公元15—16世纪,更是达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巅峰。因此,这块地区的新兴资产阶级,是当时最具有反抗意识一群人。

《奥格斯堡和约》签订之后,尼德兰地区的新教蓬勃发展,而境内的大小诸侯也都纷纷带头改教。然而就在这种局势之下,哈布斯堡家族依然对尼德兰的新教进行了强力镇压。

公元1566年,尼德兰地区爆发了宗教暴动——“破坏圣像运动”(Great Iconoclasm)。

公元1568年,尼德兰革命正式爆发。

这场夹杂着宗教对立、民族独立,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战争,一打就是八十年,直到公元1648年。因此在后世,也把这次战争称为“八十年战争”(Eighty Years'War)。

八十年时间太久,因此这场大战后来同德意志宗教战争合流。

发生在德意志的那场宗教战争,则被称为“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

不过,在我们重新讲到德意志之前,不妨先插播一下当时的法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