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终究还是来到了深水区——宗教改革。
那么,中世纪末期的欧洲,为什么一定要进行宗教改革呢?
答案是,必须要改。
不改,新兴的资产阶级第一个不答应。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以来,资产阶级已经用最快时间掌握了大量财富,如果富可敌国的资本家开始出现。这些人,还甘于事事都听命于国王与贵族们吗?当然不会,所以就曲线救国,于是就有了我们前文所说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出现。与此同时,教会对于资产阶级同样是一种束缚。既然已经回归了人文主义,那么自然是众生平等,可是为什么教会还一定要不劳而获地获取利益呢?对比新兴资产阶级们“诚实劳动”“合法经营”,那些把持着资源与宗教话语权的教会人士,他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盗亦有道,教会敛财,往往还包裹着神圣的光环,这件事情最不可容忍。
一般情况下,中世纪教会拥有大量的财产与地产,拥有数量不菲的修士或者修女,这些都算是教会自给自足,生财有道。但这还不算,教会的手还伸向了外部,常见的手段有索取捐献、兜售赎罪券、征收“什一税”(tithe)等。前两种方式,我们很容易理解,所以我们重点说一说“什一税”。
什一税,顾名思义就是你所有收入的十分之一,都要上交给教会。这事既然最终解释权归教会,所以运动员也就成了教练员,甚至是裁判员。教会的说法是,《圣经》里面就有农牧产品的十分之一都要交给上帝的条文。
所以,自从公元8世纪的查理大帝治下的法兰克王国开始,就开始利用这点说辞,向普通信众们征收“什一税”。再之后,西欧各国纷纷仿效,成为欧洲中世纪各国的主要税种之一。当然,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什一税”仅仅存在于西欧天主教世界,而并不存在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东正教世界。
首先来讲,什一税显然是一种重税。
比如中国古代汉高祖的时候收税,是“十五税一”,而到了汉文帝时代,文帝认为这个税太重了,于是就改成了“三十税一”。相比较之下,教会给欧洲中世纪的老百姓堂而皇之地征收“十税一”。
其次,“什一税”在征收的时候,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实物形式来进行征收,至于原因嘛,也是上帝规定的。一般来说,实物形式分三种,粮食是一种,蔬菜水果是一种,牛马牲畜又是一种。
这其实又是非常坑人的一种收税方式。
如果遇到平常年岁也就算了,无论是交实物还是交钱,其实都是一样的。但就怕遇到灾荒年,或者遇到大幅度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年月里,我的一斤稻谷今天可以卖一两银子,明天可能就会卖十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手里的粮食才是市场上的硬通货,银子早就不值钱了。换句话说,如果我今天卖了一斤粮食换了一两银子,那么我明天用这一两银子买我昨天卖出去的粮食,我只能买回来一两粮食。所以,农户们根本不想上交实物什一税给教会。
当然,我们的这种假设,只是在发生通货膨胀的极端情况下。只不过,就在欧洲中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恰好就爆发了这样的通货膨胀。首先是当时欧洲各国的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其次是西班牙葡萄牙等航海帝国,在海外殖民地带回了大量来自美洲的白银。于是,市场上钱是真的不值钱了,然而教会却依然我行我素地征收什一税。
这下子,老百姓可遭殃了。
老百姓们不高兴,资产阶级不高兴,那么还有人不高兴吗?
还有小贵族们、小骑士们,他们同样不高兴。
欧洲缺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及惨烈的易代战争,很多的王朝更迭都是因为联姻或者贵族们之间分赃不均,所以贵族们的世袭制度,一般至少也能够进行个几百年。而如果从法兰克王国创朝开始算起,欧洲中世纪经过了漫长的一千年。期间比如像卡佩王朝这样的长寿王朝,甚至由卡佩王朝到瓦卢瓦王朝,由瓦卢瓦王朝到波旁王朝,乃至于跨越时空一直绵延到了近代。
我们想一想,如果以中国古代的明朝为例,从朱元璋分封朱姓诸王开始,一直到明末的崇祯皇帝,只是经过了不到三百年。结果,朱姓王朝的龙子龙孙们就已经繁衍到了几十万人,这些人多半都是只拿薪水不上班的大小贵族。这样发展下去,国家财政怎么办?那些在民间锦衣玉食的福王朱常洵这样的人大量存在,地方财政怎么办呢?
当然我们要考虑到中西方国情的不同,中国古代可以有一夫多妻制,而欧洲古代多半只能是一夫一妻,生出的后代才能够有名分。但是要知道,欧洲贵族们正因为是严格的一夫一妻,所以养情人这样的事情反而更加半透明。而贵族们养的情人多半也必须是贵族出身,非婚生出的孩子不管有没有名分最后还是贵族。所以情况是一样的,就贵族的总量来说,数量一直是不断膨胀的。
贵族越来越多,供养贵族的农民也就必须越来越多。当农民数量增长赶不上贵族数量增长幅度的时候,加在农民们头上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在极端情况下很多农民只能破产,选择变成贵族庄园中的农奴。彻底失去生产资料之后的农奴越来越多,这个社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供养贵族的农民相对数量越来越捉襟见肘,国王以及大贵族们的生活品质没有受到影响,但小贵族们只能是因陋就简,变成挂着贵族名头的平民了。
比如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
除了如上所述,百年战争、胡斯战争以及意大利战争以来,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在西欧各国暗流涌动。贵族们之间利益不均,吃相难看,甚至争风吃醋造成的各种名目的战争,也已经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结果在意大利战争中,就连教皇本人也身先士卒,成为攫取世俗利益的马前卒。所以,教士们腐败成风、贪婪成性也就算了,意大利战争中的教皇国,简直就是个跳梁小丑。
这件事情,让人文主义滋生的西欧各国老百姓感到生无可恋。教权幻想一统天下,让全欧洲各国老百姓做自己的上帝子民——上帝顺民,结果利益一来挡不住,老百姓们居然成了上帝弃民。所以,老百姓们也只能是团结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当持这种想法的老百姓越来越多的时候,民族国家的形成也就时机成熟,而罗马教廷一统思想舆论界的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实际上,持这种想法的老百姓,的确是越来越多了。
因为公元15世纪的时候,欧洲人改进了来自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如此一来,文艺复兴的各类书籍,甚至《圣经》原文的传播,也就成了欧洲普通老百姓家中的座上客。在此之前,《圣经》的拥有以及最终解释权,都归教会所有。对于老百姓来讲,《圣经》中的每一个字都不许有别的解释,你要是随便解释《圣经》中的语句,轻则被视为离经叛道,重则被视为宗教异端。
然而,当《圣经》实体书都已经飞进每个老百姓家中的时候,《圣经》就已经走下了神坛,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之物。老百姓看《圣经》,可以坐着读趴着读躺着读,开心了可以写读后感,不开心了可以吐槽。教友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以获取教友们的鼓励。大家突然发现,证明自己思想进步的途径,可以有很多种,原来心中有上帝,才是真正爱上帝。信仰上帝的方式,也不必拘泥于形式,而重在与上帝心灵相通。所以,早些年那些动不动就响应教皇号召,进行圣战的老百姓,到底都在闹哪样呢?
所以,很多道理都是一通百通。
所有人的心中,突然豁然开朗。
当时的天主教宗教界,只缺那么一声呐喊了。
站出来的人,叫作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