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开斯特王朝的名字,来源于当年约翰所拥有的兰开斯特公爵(Duke of Lancaster)称号。至少看上去,这个名字像极了《权力的游戏》中凯岩城的兰尼斯特家族(House Lannister of Casterly Rock)。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奇幻类作品的优秀代表,《权力的游戏》在这个地方,很有可能就是参照了历史上兰开斯特王朝的名头。

虽然改了个名字,但新生的兰开斯特王朝跟法国的瓦卢瓦王朝在性质上没有太大差别,都属于是旁支上位所创建的新王朝。而对于之前的母体金雀花王朝和卡佩王朝而言,属于换汤不换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讲,兰开斯特王朝和瓦卢瓦王朝在创建之后的若干年中,都还一直在消费其血缘先祖爱德华三世与腓力四世的名头。

亨利四世是个政变小能手,可惜真正上位了却又庸庸碌碌,政绩乏善可陈。

公元1413年,亨利四世走完人生路,他的儿子亨利五世(Henry V)即位。

公元1415年,亨利五世再次向法国人宣战,英法战火重燃。

亨利五世是一个看上去颇为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遗憾在于,没有赶上和法王查理五世生在同一时代。英王亨利五世出生的那一年,法王查理五世已经离开人世七年。亨利五世并没有棋逢对手地遇到“英明查理”,却一直跟“疯子查理”纠缠不休。疯子查理的女儿凯瑟琳(Catherine of Valois)通过政治联姻嫁给了亨利五世。因此,疯子查理就是亨利五世的老丈人。

和查理五世一样,亨利五世一生十分短暂,甚至比查理五世的生命还要短暂些。但是在亨利五世三十多年的人生中,却完全复制了当年查理五世所做到的一切。或者我们换个角度,当年的查理五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奋六世之余烈,一口气将英格兰手中的法国领土拿回了一多半;而亨利五世则换了个方向,用了七年时间,又将法国人的边境线平推了回去。甚至更加彻底的是,亨利五世准备一举灭掉法国,而由自己兼任英格兰和法兰西的“双王”。

而事实上,亨利五世已经接近做到了这一点。

公元1422年,在英格兰人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法国人同意为亨利五世加冕为法兰西国王。但是就在加冕的前两个月,亨利五世暴病而死。而且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老丈人疯子查理也在同一年追随亨利五世而去。

也就是说,公元1422年这一年,法王和英王同时离世。

所不同的是,取代查理六世的,是他十九岁的儿子查理七世(Charles VII le Victorieux);而取代亨利五世的,则是他与凯瑟琳所生的只有九个月的儿子亨利六世(Henry VI )。

国有长君,社稷之福。

从这个角度而言,百年战争第三阶段恰好在英法摊牌的节骨眼上,英法双方各自戏剧性地失去国王,并随即更换了最高执政官。两个新王,一个尚在襁褓,另一个已经成年,这个隐喻已经昭示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最后结局。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慢慢浮出水面。

长达百年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在法国本土所进行的。如果说早年的诺曼王朝、安茹王朝还算跟法国沾点边。那么如今只是依靠一个阿基坦公国,英格兰人就想鸠占鹊巢地反攻大陆,未免有点难。而且,早年的战争烈度并没有那么高,所谓的战争很多时候就是贵族和骑士之间的较量,平民百姓被卷入其中的可能性以及参与度都非常低。但是随着法国战场上的仗越打越大,越来越多的后勤都需要在法国本地进行补给。最开始,英军可以彰显自己正义之师,仁义之师的人设。但时间一久,尤其到了战争的紧要关头上,根本不可能做到秋毫无犯。而一旦英军开始在本地开了偷鸡摸狗、欺男霸女的口子,就一定覆水难收,到时候难免沉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去了。

人民战争一旦开打,英格兰人所期望的箪食壶浆迎王师的可能性,也就基本为零了。从爱德华三世开始,英格兰最高统治者所梦想的兼任英格兰、法兰西“双王”,也只能是变为镜中月、水中花。

在亨利五世之后,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确实是在人民战争的怒火之中走到尽头的。

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圣女贞德(Joan of Arc)。

按照今天的观点,当年的圣女贞德,更像是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普通女孩。她出身于法国农村,由于缺乏教育,她是一个事实上的文盲。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农村女孩,却成为法国农民田间地头上的热点人物,因为很多人都说,贞德曾经看到了基督教中的神迹,她一定是一个受到天启的女孩。换个角度,当年的贞德更像是一个通信不发达时代诞生的“网红”,而网红的传播方式还与宗教影响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一个农村女孩就被硬生生地塑造成了无所不能的女神。

从某种意义上讲,圣女贞德出现的性质,有点类似于中国晚清的义和团。

而且与义和团所雷同的是,圣女贞德为查理七世所利用,但也为查理七世所嫌弃。在圣女贞德的带领下,她身边的所有人都对她坚信不疑。圣女贞德并没有多少战术素养,甚至是在没有任何有效组织的情况下,她竟带领法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不得不说,在冷兵器时代,信仰的力量确实是能够将人类潜力进行有限放大的。

实际上,圣女贞德的活动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一年整。

公元1430年,圣女贞德被俘。

俘虏容易处理难。

此时的圣女贞德,已经上升到人类心灵和精神层面的信仰,这样的人不能随便杀,有时候不杀危害还可控,而如果随意杀掉,则可能因为她的壮烈牺牲,会让她在她的整体信仰体系中成神入圣。所以,面对这样的局面,国家机器只能采取既要杀人,也要诛心的战法。也就是说,在贞德生前对其进行污名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由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出一份贞德的信仰是邪教,而她本人是异端的证明。

这些套路走完之后,贞德从神坛跌落,要杀要剐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终,英格兰人按照这样的程序给贞德定罪,并且在公元1431年5月,对贞德实施了火刑。

然而,圣女贞德的出现绝非偶然,一个贞德倒下了,千万个贞德站起来了。她身后所代表的,是被战火硝烟所**的普通法国老百姓,当千万个法国老百姓都振臂高呼的时候,英格兰人的败局也就不可避免了。更加重要的是,战争的持续深入,让法国老百姓终于明白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早些年在贵族们的裹挟之下,普通劳苦大众分不太清哪个是诺曼贵族,哪个是安茹贵族,哪个又是英格兰贵族,反正谁能够让我吃上饱饭,谁就可以是我的主人。

战争带来的创伤,深深刺激了法国劳苦大众,一个统一的法兰西民族的概念,也就慢慢地开始植根于每一个法国老百姓心中。

公元1453年,也就是在东罗马帝国首都新罗马陷入奥斯曼突厥人之手的同一年,英法百年战争告一段落。整个法国本土,除了加莱地区还残存部分英军之外,绝大部分的领土,复归法国。

战后,圣女贞德一案被法国的宗教裁判所重新判决,为她恢复了名誉,并且她被正式定义为法国人民的国家英雄。

又过了很多年,加莱被法国人攻破,英格兰人彻底败退回英伦三岛。

从这一刻开始,法国人开始在欧洲大陆纵横驰骋,成为那个年代整个欧洲最为强大的国家;而英格兰人则因为百年战争的失败,彻底沦为一个海岛国家。从此之后,英格兰针对法国人领衔的欧洲大陆,采取了更加考验智商的大陆均衡政策。

与此同时,英格兰慢慢转身走向海洋,希望赢得下一个百年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