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6年,就在腓力二世一举成为科林斯联盟盟主的第二年,腓力二世在一次刺杀事件中死于非命。他刚刚建立的那个强权,连同他征服波斯帝国的大大的梦想,都面临灰飞烟灭的窘境。

不过,好在腓力二世有一个几百年不世出的好儿子——亚历山大三世。

亚历山大三世,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亚历山大大帝。之所以叫作亚历山大三世,是因为就阿吉德王朝来说,前面已经有过“亚历山大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虽说这二位前辈名不见经传,但论资排辈排到了他这里,就只能叫作“亚历山大三世”。

亚历山大三世的早年成长史,带有鲜明的后人美化或者整容的痕迹。据后世欧洲史家所言,亚历山大早年喜欢希腊神话,尤其崇拜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并且自小喜欢读《荷马史诗》。不仅如此,被古希腊人称为野蛮人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于少年儿童基础教育工作也呈现超出他时代和血统的热情。腓力二世为亚历山大请来了传说中的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从此以后亚历山大一路前进,最终成为一代英主。

这事吧,怎么看都像是演义或者评书,反正不像是历史。

事实上,与其说亚历山大三世是一位“大帝”,倒不如说是一位“统帅”;与其说亚历山大三世是一位不世出的皇帝,倒不如说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因为亚历山大三世在腓力二世意外去世之后,就成功登上了王位,这一年,亚历山大才不过二十岁。王位还没有坐热乎,之前曾经被腓力二世打服了的雅典与底比斯再次起兵反叛,年轻的亚历山大很快就平定了这二位屡败屡战的主儿。

腓力二世的死虽然是暴死,但单凭老王留下的马其顿军团,就足够亚历山大继承先辈的革命遗志了。更何况,亚历山大还是一位为战争而生的天才。

之后,亚历山大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横扫古希腊以北众蛮族,包括色雷斯人,也包括伊利里亚人。这样一来,整个巴尔干半岛,无论国内国外,短期内都再也没有力量抗衡亚历山大治下的阿吉德王朝。

扫清了后顾之忧之后,亚历山大就继续腓力二世的伟大理想,迫不及待地进行了东征。

亚历山大的东征,实际上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的波斯帝国(Persian Empire)。这个帝国因为是波斯人建立的第一个大帝国,因此也被称为“波斯第一帝国”(First Persian Empire)。

波斯帝国对于古希腊人来讲,是亦敌亦师的奇妙感觉。

波斯帝国最早由居鲁士二世(Cyrus II)开国,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在居鲁士二世及其子孙们的努力之下,波斯人走下高原,开创了一个强大的帝国。这个王朝的鼎盛时期,疆域北起高加索山与咸海一线,西到巴尔干半岛,东到印度河流域与帕米尔高原,南到今天的埃及、利比亚,并一直向东跨越了阿拉伯海。这个王朝,同时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的黄金时代,曾经同古希腊进行了两次希波战争,按照古希腊人的记载,波斯帝国被打得溃不成军,后来也就放弃了对于古希腊的征服。

然而,我们从马后炮的角度上来讲。这一次的波斯帝国与古希腊世界的碰撞,为古希腊人民空前地普及了世界地理知识,让古希腊人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知道他们所追随的这个文明人世界,也只不过是世界众多文明之一,而并非独一无二。而且跟波斯人比起来,古希腊人反而更像是野蛮人。波斯人虽然输掉了战争,但依然不失为一个庞大帝国,并在此后绵延一百多年;古希腊人虽然赢下了战争,但并没有改变古希腊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甚至在多年以后,各个小城邦之间兵戎相见,并最终在内讧之中走向了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日暮途穷。

当时光走到亚历山大三世的时代的时候,整个古希腊已经对于身边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这个庞然大物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并且大概知道这个帝国掌控了多少已知世界的领土与财富。

所以,从腓力二世开始,就对身边的波斯帝国虎视眈眈,此后亚历山大三世则接过了父辈的旗帜,准备对波斯帝国实施彻底的征服。

当时的波斯帝国一方,当家人叫作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 Codomannus)。跟古今中外的很多末代君王有所不同,大流士三世并不软弱无能,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被视为波斯帝国的中兴之主。在大流士三世在位期间,波斯帝国对内整肃了宫廷政治,君王的权威被重新予以强化;对外,大流士三世兵进古埃及,收复了这块波斯帝国遗失已久的故土,让帝国恢复到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巅峰时期的版图。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大流士三世这样老成持重,进退有据的守成之主,刚刚过了人生的不惑之年,就遇到了那个年轻有为的亚历山大三世。

当亚历山大完成了对古希腊内外秩序的恢复之后,迫不及待地踏上了东征之路。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大军以及其他雇佣军,越过了亚欧板块交界的赫沦斯滂海峡(Hellespont,达达尼尔海峡的古称),进入了波斯帝国的疆界之内。

实际上,对于亚历山大三世本人来讲,当时他的军事总战略并不难构想。因为,波斯帝国就是他的好榜样。波斯帝国早在两百年前,就已经是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了,而且这个帝国已经扩张到了他自然边界上的极限。在过去的两百年间,这个帝国按照自己的治国理念,打造了一套业已成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事实上,亚历山大三世只要按图索骥,把波斯帝国的领土拿到手,并且把原有官僚体系移植过来,亚历山大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所以,跟我们今天史书所宣传的亚历山大大帝如何天纵英才有所不同,我们并不认为当时的亚历山大以及他所在的马其顿王国,做了一件如何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他只不过是毁灭了一个波斯帝国,又接过了波斯人手中的权杖,重新在波斯人的疆土内行使主权而已。更不用说,后来所谓的亚历山大帝国,短时间之内就分崩离析。

如果说对于亚历山大的征服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话,第一,亚历山大是一个欧洲人,他所建立的横跨欧亚非的所谓帝国,是欧洲人做到的,而且是取代了亚洲的伊朗人做到的;第二,至少在军事层面上,亚历山大确实是一个天纵英才。

就军事角度而言,亚历山大的手中,并不只有马其顿方阵。更重要的是,亚历山大解决了陆路长距离作战中的后勤问题。

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打后勤。

与其说亚历山大是一位军事天才,不如说他是一个后勤天才,或者说他是一个物流天才、工程天才。当然,他也并非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军队拥有马其顿王国历代列祖列宗的军事理论基础,也拥有整个古希腊世界发展到他那个时代的所有物质精神文明成果。

跟以往的希腊人作战方式不同,亚历山大的东征,专门配有民夫作为后勤。实际上,这种军事改革始于腓力二世时代。对于步兵来讲,每十个步兵就安排一名民夫负责背负盔甲和武器。而对于骑兵来讲,则是一对一配备民夫。到真正作战的时候,士兵们可以腾出手来,专注于作战本身。

除了民夫之外,亚历山大的东征,还征用了大量的骡马,用以背负粮草辎重。所不同的是,自从腓力二世时代开始,马其顿人就抛弃了车辆陆路运输模式,而是单纯地使用骡马硬扛模式。看上去返璞归真,是运输技术的大倒退,但实际上越是如此的改变,就越是能够适应更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发生在旷野,也并不是所有的行军路线都能够一片坦途。骡马硬扛模式,恰好就是为了适应全天候全地形作战的需要。反正骡马多了也不是坏事,大不了就是杀马吃肉。况且,当时的金属冶炼并没有达到像今天这样工业化的程度,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长时间在欧洲并存,长途跋涉中的车辆运输,其零部件的稳定程度,也是个问题。

同大流士三世相比,亚历山大三世的海军并不是强项,但亚历山大所能够仰仗的,就是独步江湖的马其顿方阵。所以,亚历山大的海军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为了运送后勤物资的需要而存在的。事实上并不只是海军,还有内河航运。对于马其顿军队来讲,内河与近海都是负责运送后勤补给的好途径。

事实上,说一千道一万,亚历山大后来的成功,最关键的还是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一点——亚历山大无非是借力波斯帝国,从而多快好省地跑步实现了所谓帝国梦想,并从此成为欧洲或者西方文化几千年来的伟人。波斯帝国已经在这块疆域上实现了两百多年的稳定统治,包括尼罗河流域、黎凡特地区、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等传统地理人口单元,都已经实现了有效行政,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开发。就这些地区而言,要人口有人口,要粮食有粮食,亚历山大只要是能够持续打胜仗,就能够不断地在征服的途中实现就地补给。兵马钱粮,甚至是兵源的问题都可以在流动作战中实现完美解决。这还没有算上,波斯帝国已经早早地借助国家力量,打造了遍布全国的公共交通体系,既是为了方便统治,也是为了繁荣经济。

当然,亚历山大的部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总是能够在沿途实现补给。比如在历史记载中,亚历山大的部队在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在安纳托利亚半岛)这个地方,就曾经穿越过长达一百五十公里的无水区。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士气与意志力,就必须要充分发挥作用了。当然如果亚历山大足够机智的话,或许也能够想到用三国曹丞相“望梅止渴”这种方式来保证人心不散。

波斯人也并不是没有明白人。

对于亚历山大的以战养战,层层推进,当时波斯帝国的希腊雇佣军将领门农(Memnon),就提出了坚壁清野、焦土抗战(scorched earth strategy)的战法。并且在实际操作中,门农在小亚细亚半岛的哈利卡纳苏斯围城战中(Siege of Halicarnassus),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进行了放火烧城的行为。最终,留给了亚历山大一片废墟。

然而,对于门农的战法,波斯人并没有坚决执行,波斯人对自己的作战能力,还保持着长久以来的谜之自信。而且就在哈利卡纳苏斯围城战之后不久,门农也早早离开了人世。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所谓得后勤者得天下,更不用说马其顿人还拥有所向披靡的马其顿方阵,再加上不世出的天才统帅亚历山大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