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2年,耳顺之年的孟子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邹国,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余年,直到生命的尽头。

孔子、孟子都是命里缺官,官运不顺,即使当了官,也不是手握重权的大官。但这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大幸事,历史上少了一位职业官僚,却多了一位影响深远的大学者。

孟子最崇拜的就是孔子,《论语》是孟子枕边读物,一有空就翻翻看看。他回到邹国后,就效仿《论语》,与弟子公孙丑、万章一起编书,后世将这本书称为《孟子》。

提到《孟子》,我们知道它是儒家四书里的一本,其文学性是四书里最高的,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磅礴大气”。

相比于都是片言只语的《论语》,《孟子》一书强的那可不是一星半点!里面经常出现大篇幅的散文,更有逻辑严谨的辩论文章。在先秦散文大家中,能与孟子一较高下的也只有庄子。

可惜的是,孟子一生游历列国,不光游说自己的学说,还要教学,更要与人论战。忙得不可开交的孟子这才让闲云野鹤般的庄子在文学造诣上压自己一头。

放下了执念的孟子,一边写书,一边授徒,过上了属于自己的闲散日子。

据考证,孟子活了84岁!这在当时绝对是超级寿星。

遇到老寿星,很多人会请教长寿秘诀。面对前来求教的人,孟子也没有告诉人家他吃什么保健品,做什么健身项目,而是说了一句玄而又玄的话:

“我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不理解,向老师求教。孟子仰天思考了很长时间,一直在想如何向弟子解释。

“这个有点难解释。浩然之气既宏大又刚强,如果用正义来培养它,就可以让它在天地之间无处不在!浩然之气必须与义和道相结合,没有它们,浩然之气就没有战斗力。浩然之气是正义在人的内心长期积累而成的,不是从外界获得的。如果做了亏心事,浩然之气就会消失。”

打个比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叫浩然之气的种子,这颗种子必须用正义作为土壤,用道做肥料来滋养。浩然之气茁壮成长后,充满了满满正能量,让人无所畏惧,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正所谓“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浩然之气成为无数文人修炼内心的终极目标,更成为现在无数民间养生机构的一大卖点。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名,直接就取自“浩然之气”。

晚年孟子,一边养生一边著书,他与弟子合著的《孟子》成为流传千古的著作。这本书也成了儒家经典里最光芒万丈的一本书,因为这本书为底层百姓呐喊,更有让专制君王畏惧的“民本”思想。

儒家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听从上级的安排,不要跨越自己的等级。孟子也很认同,可是他经常与杨朱、墨家学派论战,于是搞笑的一幕出现了。

如果仔细观察中国古代几次思想攻击,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攻击某派最凶的人,往往受那派影响最大。因为想要打倒敌人,就要深入研究敌人的思想,寻找其破绽。孟子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研究对手的思想与书籍,虽然知道其有害,但不知不觉深陷其中,最后竟被洗脑了。

杨朱讲为我,墨子讲平等,孟子受此影响,讲民为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意思是,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土地神与谷神,国君的地位最轻。想要名正言顺地当天子,必须赢得万民的拥护;想要成为诸侯,就得获得天子的承认;想要当大夫,就得获得诸侯的承认。诸侯不好好治理国家,就得换人来干。

这话不光是在战国,甚至于在中国历代王朝都让君主听得浑身不舒服。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怎么地位还不如老百姓。

如果说“民为贵”只是让统治者听得不舒服的话,那么下面一句直接让统治者炸雷了。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果国君把臣子当作自己的手足,那么臣子则把国君当作自己的腹心;如果国君把臣子当作犬马,那么臣子就会把国君当作不相识的路人;如果国君把臣子当作粪土草芥,那么臣子就会把国君当作不共戴天的仇人。)”

这句话如同划破暗夜的一道闪电把历代统治者惊出一身冷汗。在孟子看来,君臣之间,没有绝对的服从义务,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也别怪我对你不客气!我是否服从你,完全看你对我好不好!

受到惊吓最大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当过乞丐,做过和尚,文化程度不高,都是一边造反一边学习。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最害怕别人威胁自己的帝位,我让你死,你就得死,生是我老朱家的人,死也是我老朱家的鬼,化成为灰也得拿到田里当肥料。

当了天子后的朱元璋,靠着自己那点文化水平翻阅《孟子》一书。看到“君之视臣如手足……”这句话时,开启了狂怒模式。

“这是要教坏臣子谋反啊!《孟子》一书分明是谋反教科书呀!”

彼时,即使孟子已经死了一千多年,朱元璋依旧没有放过孟子,他要禁了《孟子》,罢免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

这消息一出,朝中大臣哗然,哪个不是熟读《孟子》,考科举步入仕途?敢毁我心中偶像,老子跟你拼了。

明朝皇帝爱打大臣,经常把大臣裤子脱了打板子,打死打残都不是新闻。这反而造就了明朝大臣抗击打能力极强!一大群官员抱着必死之决心,以维护偶像为己任,开始向朱元璋发起炮轰。就喜欢拿大臣练刀的朱元璋害怕了,他没想到一个死了一千多年的人,会让满朝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敢冒生命危险去挑战至高无上的皇权。

因为孟子告诉读书人,在高高在上的君王面前,自己是人,不是犬马,更不是奴才,大家生而平等。

虽然孟子在后来成为读书人的大偶像,但是在他死后一段时间影响力并不大。

有一次弟子公孙丑问孟子:“先生,您应该称得上圣人吧?”

孟子听后,脸色大变。

“啊!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呀!圣人的称号连孔子都不敢自称,我哪敢呀!”

的确,孟子死后,他的影响力始终没有超越孔子,他在《史记》里的记述只有137个字。

有的明星慢热要十几年,孟子的慢热却是上千年,可是孟子却在关键时刻成为儒家的救世主。

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儒家辉煌了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到了魏晋南北朝,思想体系宏大的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道家玄学异军突起,儒家思想市场受到严重挤压。到了唐代,儒释道在学术市场呈三足鼎立之势。

就在儒家生死存亡之际,孟子的思想再次横空出世,战斗力爆表。

佛学思维缜密、逻辑性强,极其善于辩论。唯一可以与佛学辩论一较高下的只有辩王之王的孟子。孟子说过“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辞”,这成为儒家重塑思想霸主地位的大旗。

道家玄学谈心性,有哲理。孔子搞的是人伦学,对于玄奥的思想又没啥触及。唯一能抗衡玄学的,还是孟子!孟子会谈心性,我有性善论,我有四端,我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浩然之气。

到了宋朝,知识分子直接从孟子的思想里发展出了程朱理学。在当时,孔子只是儒家的精神领袖,而孟子在儒家的段位已经超越了孔子,成为实际主宰。

到了元朝,来自蒙古高原的统治者,追封孟子为“亚圣”。

活着的时候不得志,死后却影响数千年,改变了人世间,这才是圣人。任何名垂青史的君王在圣人面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如果把历史的维度拉长,最后的胜利者往往都是孟子这样的理想主义者。

孟子的思想看似是一碗政治鸡汤,对于战国统治者来说,不能管饱,但鸡汤毕竟营养丰富,远非一碗米饭所能媲美的。

在西方国家,一贯奉行着达尔文所说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可是,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能长久。近代史上,那些西方强国,靠超越同时代的科技与武器,纵横四海。可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列强如同接力赛一样,一个接一个兴起,却又一个接一个衰落。并且每一个大国陨落时,都是破鼓万人捶,墙倒众人推!

用孟子的一句话解释其衰落的原因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西方文明是一个强势的文明,他们推广自身文明的方式极其野蛮粗暴,依靠的主要是战争与殖民。而东方的华夏文明,却始终矗立在世界文明之林,主要靠的就是“仁”。

孟子死后数十年,秦帝国靠武力统一天下,又以惊人的速度崩塌。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世人,倚靠暴政、把人们当牛马的政权,只会死得很难看。一个政权乃至于一个文明的长久,靠的就是“仁”,百姓要有仁义之心,统治者要施以仁政,对外要怀柔远人。

只有仁者才能无敌于天下,永恒于世界!

孟子生前很失意,可他的思想却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

可与孟子同时代的战国诸侯,大多都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之人。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

此时已到了战国后期,竞争日趋白热化,诸侯国天天打榜,秦国稳居第一名,第二名总是在换人。

之前排名第二的楚怀王已客死在秦国。新继位的齐湣王,新晋为天下二号人物,手里有点资本就开始浪。殊不知,他正带领全体齐国人在坟头蹦迪。

而把齐国引上黄泉路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