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3年,赵敬侯为了抢夺中原黄金地盘,向卫国发动兼并战争,一场旷日持久的混战正式爆发,赵、魏、卫、齐、楚五国卷入其中。

卫国从春秋开始一直是个没啥存在感的小国,面对赵国的入侵,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丧师丧地。很快卫国首都被赵军包围,两座城门被攻陷,眼看卫国就要亡了。

卫国发出了“要死了、要死了”的惨叫。

魏国上下,看见赵国即将吞并卫国,立马举行御前会议。

会上大家得出一个结论,赵国作为魏国的小弟,吞并魏国家门口的卫国,都不通报一声,完全是不把曾经的大哥放在眼里;更重要的是,卫国一旦被赵国吞并,壮大后的赵国将取代魏国,成为中原说一不二的新大哥。

魏国毕竟在中原混迹多年,一直过着刀口舔血的营生,好不容易熬成了江湖大哥。作为江湖大哥的魏武侯,为惩治狂妄的小弟,他喊上了新结盟的齐国,一起攻打赵国。

赵军长期攻打卫国都城,人困马乏,面对齐魏两国的突然进攻,战斗意志被迅速瓦解,一溃千里。

小小的卫国有大哥魏国撑腰,居然有了熊心豹子胆,向赵国反攻,于公元前382年,攻陷赵国旧都中牟,并将其夷为平地,魏军更是在赵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境。

赵敬侯吞并卫国的想法,本身就是一场豪赌,他没有料到魏武侯的反应会如此巨大。赵国已处在亡国的边缘上,再这样下去,三晋就要变成两晋了。

此时的赵敬侯是满满的求生欲,他必须找到能拯救赵国的盟友,而且这个盟友必须实力强悍,有击垮魏国的实力。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赵敬侯按照这个思路来找自己的盟友,与魏国交界的国家有秦、齐、韩、楚。

秦国的国君是秦献公,他是魏武侯送回国的,目前秦魏两国还处在蜜月期。齐国国君田和的诸侯身份,是魏武侯向周天子讨要来的,田和还欠着魏武侯的人情债。至于韩国,还是洗洗睡吧,是三晋里最弱小的,实力还不如赵国。唯一能救赵国的只剩南方的楚国了。

不知道楚国愿不愿意出兵远在北方的赵国,反正死马当活马医吧。

公元前381年,赵敬侯派使者前往楚国求救。说句实在话,使者真的不容易,赵楚两国一个在北,一个在南,相距甚远,中间还隔着魏国。赵国使者前往魏国如同穿越火线一样。

不过这位英勇的使者到达楚国后,楚悼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救援赵国。

在之前的章节里,我们说过,楚悼王之所以这么爽快地帮助赵国,是因为魏国侵占了楚国太多土地,现在的楚国经过吴起变法,已经脱胎换骨,更何况手里有吴起这个“核武器”,可以将魏国炸得粉身碎骨。

就在魏军主力与赵军苦战的时候,吴起率领强大的楚军向昔日的老东家发起了复仇之战。楚军夺回了众多失地,魏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魏武侯眼瞅老家要被楚军端了,赶紧回国救援,赵军趁机展开大反攻,夺取了魏国数座城池。

到了公元前379年,大家都打不动了,持续五年的大乱斗就此结束。

一场战争必然有输有赢,我们来看看这场大乱斗里谁是最大的赢家,谁是最大的输家。

魏国作为五国里面最大的输家,什么都没有得到,输得血本无归。魏武侯的心气比天还要高,可是魏国的国运比一张纸还要薄,他把老爹留下来的盛世全败光了。更让魏武侯感到死后无颜见老爹的是,中山国在五国大乱中,趁机复国了,曾经让魏文侯费尽心血才吞下的大肥肉,就此飞走了。

赵国虽然在战争结束前攻占了魏国一些城池,可是它吞并卫国的计划泡汤了,旧都中牟被毁,国内到处满目疮痍,损失也很惨重。

齐国在战争中并没有获得回报,齐国国君田和率军参战,完全是为了还魏武侯的人情债。田和还完人情债后,从此与魏国两不相欠,各走各的路。

卫国作为一个小国,能在五国乱战中,艰难地活了下来,算是一个赢家。

楚国由于时间踩得比较好,在魏国与赵国打得精疲力竭时,给了魏国致命一击,不光收回失地,还打得魏国大出血,也是一个大赢家。

然而在五国乱战中,真正的大赢家却躲在角落里闷声发大财,它就是韩国。

韩国作为三晋中实力最弱小的,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智慧。它明白参与大乱斗的五国,它一个都得罪不起,最好谁都不帮,趁大国互殴时,自己趁机扩大地盘。

韩国瞄准了郑国,吞并了郑国,把郑国的首都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设立为自己的新首都。新郑从古至今一直是天下的交通中心,是天下诸侯梦寐以求的黄金地段,拿下它无异于坐享天下繁华。

韩国此举也向全天下诸侯宣布:中原作为大国的游戏场,绝对不能缺少韩国这一玩家。

作为五国大乱斗里最大的输家,魏武侯从未受到过如此屈辱,他要找人泄愤,找来找去,选中了晋静公。

讲到了这里,有人会问,晋国还活着啊?

是还活着,只不过晋国国君像珍稀保护动物一样,被圈养了起来。

魏武侯对赵国、韩国提议:

“晋国国君还存在于世间,他曾是我们三家过去的老板,只要他在,对我们未来发展都不好,不如废了吧!”

赵国:“同意!”

韩国:“双手赞成!”

公元前376年,晋国末代国君晋静公被赵、魏、韩三家正式废除。曾经叱咤春秋时代,称霸天下的晋国,正式宣布破产倒闭,它的剩余资产被赵、魏、韩分的分,搬的搬,从此世间再无晋国。

晋国覆灭后没几年,公元前370年,魏武侯死了,他留下了一个风雨飘摇的魏国。

一个人生前无论多么失败,临死前总要把后事安排妥当,告诉家人存折在哪里,密码是多少,谁家欠钱没还,家产怎么分给子女。

自以为很聪明的魏武侯,在死前始终没有立太子,也没有指定哪个儿子当国君。

太子是国本,国本都没有了,国家不就完蛋了吗?这么大的纰漏,他没有发现吗?

其实魏武侯不傻,他心里知道,只是他和他父亲一样,都不喜欢长子,而喜欢小儿子。

魏文侯虽然喜欢小儿子,可是为了国家的稳定,他还是立魏击为太子,并在死后传位于他。可是魏武侯看似精明,内心却是一个十足的草包,他不但不立长子为太子,还故意宠幸小儿子。

魏武侯死后,长子魏螢(yíng)与小儿子公子缓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内战,而长子魏螢就是中学语文课本里提到的梁惠王。这位梁惠王在前半生彻底扭转了魏国的颓势,让魏国再次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