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历史的悲壮,叫明知道会家破人亡,可还是要反抗。

晚唐历史就有这样的一个人:平卢节度使王师范。

在此之前,朱温围困凤翔,李茂贞给藩镇军阀写信,希望他们带兵勤王,所有的军阀都冷眼相看,唯独王师范举起了义旗。历史证明,王师范不是为了逐鹿中原,只是怀抱着对大唐王朝的情怀,遵从自己的内心而已。彼时,王师范联合了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双方约定,联手捣毁朱温的大后方。

为了让朱温疲于奔命,王师范发明了一个战术:多点开花。

据史料记载,王师范把军队化整为零,让将士们分别潜到汴、徐、兖、郓、齐、沂、孟、滑、陕、虢、华等地,约定在同一天闹事。很显然,这样的方法风险很大,被人识破,或者人数不够,都可能成为起义失败的原因。

青州将领张居厚,带着二百人推着小车,扮成商人模样进城,刚好碰到了华州总管娄思敬。娄思敬看到小伙子们身强体壮,眼中精光暴射,根本不像做生意的人,于是上前盘问,最终让张居厚露出了马脚。

有位将领带着王师范的投诚书前往大梁城,在一场欢迎晚宴上,朱温的将领和他聊天,发现此人神态不自然,于是私底下掏出重金,最终将其策反。

起义虽然没有“多点开花”的效果,可还是让朱温焦头烂额。

天复三年(903)二月二十四日,朱温留下一万军队,命侄子朱友伦坐镇长安,自己则带着大部队返回大梁,打算亲自平叛。随着朱温的到来,王师范、杨行密的攻势受到全面的遏制,战场的局面从朱温被动防守,变成了朱温全面反攻。

有人可能会好奇,朱温的军队为何能百战百胜,所向披靡。如果想了解朱温的汴州军,其与王师范的战争可能是最好的案例。

天复三年(903)五月,朱温的侄子朱友宁发兵青州,路上受到了博昌(今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守将的顽强抵抗,以至于耗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朱友宁明白兵贵神速的概念,他更知道,如果耽误了叔叔的事,自己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有一天,朱友宁给亲信刘捍下了一道军令:拿下博昌,不惜一切代价。

刘捍二话不说,从附近抓来了十万百姓,在汴州军队的驱使下,百姓漫山遍野寻找木头和石材,然后在博昌城南硬生生堆起了一座土山。靠着这座土山,朱友宁直接跳上城墙,与敌军展开肉搏战,最终拿下了博昌城。为了泄愤,也为了震慑后面城池的守将,朱友宁下达了一道邪恶的军令:屠城!

自此以后,再也没人敢阻挡朱友宁的军队。

青州城外,王师范建造了两个营寨,一个叫登州寨,一个叫莱州寨,他们和青州互为犄角,而淮南的援军则单独立了一座营寨。

天复三年(903)六月初七,朱友宁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对王师范发动疯狂进攻,成功拿下了敌军堡垒。效果虽然很不错,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汴州将士因为透支体力,身体状况达到了极限。第二天拂晓时分,王师范组织了一波反攻,朱友宁从山坡上冲锋而下,不料马失前蹄,将他掀翻在地。青州军眼疾手快,瞬间将朱友宁剁为肉泥!主将已死,群龙无首,汴州军只能选择撤退。

在汴州军里,朱友宁就是朱温的十三太保。可想而知,朱温对王师范的仇恨有多深。为了报仇,朱温给王师范准备了二十万大军。

天复三年(903)七月十四日,朱温用车轮战对青州发动了全面围攻。战况的惨烈,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不过,淮南大将王茂章似乎看出了端倪:青州失陷是早晚的事,为了不让淮南遭殃,他连夜将军队撤回到淮南。

天复三年(903)八月二十一日,王师范战无可战,只能宣布投降。

准确地说,有旧仇在先,朱温不想接受王师范的投降,可长安方面来信,说宰相崔胤正在培植自己的势力,准备对抗朱温,朱温这才放了王师范一马。

不过,王师范并没有因此善终。朱温建国后,朱友宁的妻子想为丈夫报仇,而朱温也是个有仇必报的人,于是下令将王师范灭门。据史料记载,宣旨的使者在王家旁边挖了一个大坑,随后宣布了朱温的圣旨,王师范仰天长啸,带着两百多名族人跳进坑中,以悲惨的方式结束了一生。当然,这都是后话。